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能力培养模式研究①

2020-11-25 12:19莫秀兰
现代英语 2020年7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语

莫秀兰

一、引言

在语言学习中,说和写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输出活动。许多研究表明语言输出能够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输出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流利度和语言的准确性,促进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无法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与学生缺乏口语输出的环境,练习机会较少有很大关系。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将以输出假设和产出导向法为理论依据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培养途径。

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现状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口语入学要求是:能熟练地就课文内容进行问答,并进行简单的讨论;经过准备,能简单而连贯地复述听过的或读过的语段;能就日常生活的话题进行初步的交际;能清楚而连贯地讲述学生熟悉的题材和课文内容,长度不少于八句。英语专业八级要求,也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是:能就国内外重大问题与外宾进行流利而得体的交流;能系统、深入、连贯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许多研究表明,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口语产出能力不高,仍存在哑巴英语现象。在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中,教师发现学生论文陈述的语音语调不准确,无法用连贯的句子回答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辜向东,肖巍以《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工具书使用和文化素养十项知识和技能要求为评价标准调查英语专业本科生质量。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入学时口语的均值在所有项目中处于末位,即入学时口语只能达到“一半要求”,调查的学生均来自“211”和“985”高校,那么对那些双非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能达到入学口语要求会更低。英语专业毕业生质量如何?研究发现口语技能只“达到小半”,均值也处于末位,这距《大纲》要求差距非常大。

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语产出能力不高,究其原因有很多。首先,学生入学时英语口语水平没有达到入学要求,在4年的大学学习中也没有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毕业时就无法达到大纲的要求。其次大多高校口语课程最多开设四个学期,有的院校因为学分压缩,口语课只开设两个学期,口语课一般由外教授课。虽然有大纲要求,但是口语课的考核评价标准不高,没有按照大纲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口语课程修完后,口语能力的提高就完全靠学生自己了。即使开设两年的口语课,但总课程只有100多个学时,利用这么短的课堂时间学习,学生的口语表达根本无法达到专业四级的基本要求。进入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后,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就几乎没有口语练习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毕业时仍无法达到八级的要求。

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练习,而目前大学生的学业任务繁重,延长口语课的授课周期并不可行。而如果口语学习不间断,每个学期都有练习任务及考核要求,将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升。因此,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语能力低下问题,文章将探讨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语能力培养模式:利用本科生导师师资,在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设置口语能力实践,将口语学习任务分配到6个学期,弥补课时不足的问题,提高本科生的口语能力。

三、理论依据

(一)输出假设

Swain在加拿大通过沉浸式语言教学实验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她发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仅有语言输入是不够的,如果学习者的输出不足,就无法熟练地使用第二语言。她认为输出有三大功能:注意/促发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和元语言/反思功能。在输出语言过程中,学习者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发注意,修正输入,从而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出验证假设,尝试新的语言形式,发现哪些语言结构正确,哪些不正确。输出还能促使学习者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输出能使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更流利,使学习者有机会纠正语言错误,通过反思内化语言知识。

(二)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旨在解决外语教学中“重学轻用”的问题。产出导向法源于文秋芳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教学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该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没有输入驱动的学习过程,高质量的输入并不能保证高效的习得效率。经过10多年的发展,文秋芳团队形成了“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产出导向法”主要针对中高级外语学习者,“产出”包括说、写、口译和笔译,既强调产出过程,也强调产出结果。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教学流程包括在教师主导下的“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新增假设“以评促学”主张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学与评相结合,打破“学”与“评”的界限,将评价作为学习的强化、深入阶段。

四、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产出能力培养实践

(一)口语实践的意义

目前,大学理论课的学时在缩减,实践环节的学分则不断增加。鉴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输出时间不够,教师通常会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口语实践,这样虽可以促使学生的口语学习,但是效果往往不明显。因为没有教师监控,没有及时评价,全凭学生自觉意识,很多学生并不重视,因此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促使学生重视口语输入,可以将口语实践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作为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就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在口语实践中引入导师制,现在很多大学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而学生的口语实践也可以由导师进行指导,定期开展活动。李金云曾探讨在高校英语专业实行语音教学导师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指定导师,由导师开展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课程结束后,导师的指导工作仍然继续,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口语实践可以借鉴这一做法,这样的导师制不仅能保证教师在具体任务的设定下开展有效教学,而且指导学生的数量少、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二)口语实践活动

在外语教学中,比较常用的口语输出形式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演讲,值日报告,情景对话,讲故事,采访,续讲故事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口语应用能力。于亚晶基于2003~2017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调查结果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在口语输出研究过程中使用的输出内容有故事、结合专业知识、语音博客,输出形式有小组任务型问题驱动、信息化输出、自主学习,输出内容和形式呈现多样化。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教师在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实践中还应创设真实的语境,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张威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产出能力与其外语思维有很深的联系,外语思维也是学生语言交际的关键,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意识。学生口语输出不够流利,遇到不懂的单词,无法使用其他的词汇进行描述,原因就是缺乏外语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往往只记住汉语意思,不会用英语解释所学的单词,所以口语输出时先联想汉语,再翻译成英语,严重影响了输出的流利程度。学生缺乏外语思维能力还表现在不会用外语表达日常生活所见的事物。例如,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日常事物英语表达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每天使用的物品,如牙膏、食物名称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学生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将自己所看到的物品用英文表达,逐渐积累词汇,而不是把语言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口语实践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生活中创设一些情境,如问路、介绍校园、描述校园的景色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练习用英语解释单词,这些都是很好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各种口语输出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流利程度,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利用输出促进输入,通过教师的讲评和学生的互评促进学生口语水平的提升。

(三)口语实践评价

“产出导向法”将评价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教学假设中新增了“以评为学”假设,在教学流程中也设置“评价”环节,通过评估以达到促学的目的。

目前口语输出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设计,学习策略方面,对于口语输出的评价研究并不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教师评价为主,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评价无法兼顾所有学生,因此,口语教师对学生的口语输出考核基本是终结性评价为主。这样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大的局限,口语考试考核形式单一,教师多会在考前布置口语任务,让学生准备,考试时随机抽取一个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由监考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评价,因此,基本所有学生在口语考试中都能通过口语考试。这样的测试无法体现学生的口语水平,学生也无法掌握自己的真实水平,了解个人的不足之处,这样的评估无法达到促学的目的。

陈美华,徐小燕在口语评估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合作、自我评估的能力。通过学生档案袋,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动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相应的帮助,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如果只要求学生产出,不提供有效、快捷的反馈,学生产出动机会受挫,产出质量也难以保证。

基于目前口语输入评估的问题,口语实践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先按照大纲规定的入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袋,每次口语活动结束时做好评价记录。由于是小组活动,教师有条件参与和了解学生的表现,给学生及时提供反馈,也可以监控学生互评是否准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更权威,更有效。陈晓湘和李会娜的研究发现:教师反馈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按照大纲的教学要求对学生的口语输出进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对学生的口语输出水平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估。

(四)口语实践必须注意的问题

口语实践的实施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师资。现在很多学校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是英语专业没有充分利用导师资源,导致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欠佳。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应该将导师制与口语实践相结合,制定统一的指导目标、指导计划和指导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口语实践的效果。

另外,口语实践的导师必须专业负责,去认真执行口语指导计划。鉴于此指导制度会长期有效,教师的任务更加细化灵活,需要导师付出大量时间。因此,学校应对指导教师建立相定的奖励机制,使导师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

五、结语

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练习,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如果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即使在课堂上,也只有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口语活动,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口语实践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导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兼顾每一位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口语输入能力,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口语要求。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语
口语步步高 说一说“洗”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酒中的口语诗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