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 杨瑞雪 罗升琪 郭莉 董艳
德国鲁尔区经历了从“再工业化”到“新产业化”的经济变革,走出了资源型经济发展困境。其中,特色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等经济多元化发展在鲁尔区转型中起了重要作用。山西省正处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作为能源大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产业转型是山西省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政府提升治理效能、经济创新转型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保障。资源型产业将依托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化创新管理手段,实现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推动山西经济转型。山西省的工业发展历程与鲁尔区转型发展的诸多相似之处,使得山西借鉴鲁尔区经验实现经济转型成为可能。人才是鲁尔区成功转型的基石,“人才为先”为鲁尔区转型,特别是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撑。人才培养对经济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但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山西省现有资源无法满足转型过程中实现数字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关键领域的优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山西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
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数字化领域翻译工作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技术借鉴和设备引进等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为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推动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集外语、专业知识、本地化和信息化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将会更好地为中国企业服务。山西在借鉴德国鲁尔区转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发展状况,应实行工业化和数字化领域经济转型战略,构建良好的语言服务基础。
经调查,目前翻译行业发展,相关领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翻译行业发展良莠不齐,众多中小规模翻译公司创新力差,抵抗风险能力低,不利于进行国际竞争;其二,尚未构建专业化语言服务平台,无法满足各领域对翻译人才的个性化要求,翻译人员相关知识了解及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众多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技术革新频繁、对外联系密切的工业和数字化领域;其三,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冲击语言服务行业。相比于神经机器翻译技术,有一定语言和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区块链技术、量子技术等领域翻译工作的人才凤毛麟角。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地区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企业的语言服务需求剧增,“懂语言+懂技术”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成为新的人力要求。研究对山西省煤炭业、化工业以及数字化转型企业进行了“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外宣人员等。据调查,72.73%的从业人员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企业转型;关于企业是否举办过外宣员工培训,69%的职员称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在相关领域企业从业人员英语熟练度的问题上,大部分从业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英语熟练度不高;在外宣人员是否具备相关领域技术能力的调查中,55.8%的外宣人员不具备所需相关技能。由此看出,山西省大部分企业对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从业人员不具备“技术+翻译”能力。因此,为了企业数字化发展,培养集外语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其一,高校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机制僵化,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轻视跨学科教学。许多院校只重视基础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方面不甚重视,未能形成科学和完备的跨学科体系。②ESP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国内许多高校仍秉持传统外语教学理念,沿用旧式教学模式,停留在外语技能教学层面,缺乏需求导向和应用型教育培养意识,远远达不到培养精专业、懂技术的应用型外语人才要求,大批外语人才缺乏应用技能。其二,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基数过大,导致翻译行业就业市场饱和;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工业化和数字化发展对复合型语言人才的需求。
当前形势下,工业领域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急需优秀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山西各大高校应以语言为连结点,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用人需求。此前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和信息科学学院开展的跨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验,可启发山西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该实验班在改革原有语言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深度融合翻译专业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将翻译教育与信息技术合理嫁接,从而实现跨学科语言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等先进机器翻译技术对语言服务类行业产生了很大冲击。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翻译行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高校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加大人才专业素养以及在相关领域技能的培养,提升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实现人工翻译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
1.优化ESP课程设置,开设技术类技能培养相关课程
高校外语专业应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简基础英语教育学科,淘汰教学模式落后、授课质量不高的“水课”,根据学生自身及专业发展需要,切实制定合理有效的课程方案。此外,外语类专业还应联系当地社会进步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在重视基础英语教学前提下,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增设一定比例的数学、大数据、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实现专业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互融互通,培养集专业外语和实用技术为一身,符合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在实现ESP教学模式改革中起关键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应密切联系社会发展,在研究本专业课题基础上,学习和了解工业和信息领域实用技能,派出教师团队赴该领域内授课机制成熟的高校、发展良好的企业进行学习,增强教师对该领域的基本认知。充分利用非语言背景教师资源,采用本专业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交叉授课的教学法,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及技能掌握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该领域实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据统计,现开设的80%以上的专业课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时偏少,效果形同虚设,无法满足学生发挥所学、应用相关技能的实践要求。高校应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推出符合专业发展的相关领域翻译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前检验应用型人才质量,适时调整完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智慧课堂,推广信息化教育
智慧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的智慧化教学环境。与传统课堂不同,智慧课堂具有智能、高效、快捷的特点,高校应加大投资建设智慧课堂,推广更符合时代背景和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化教育,试行“无纸化”课堂。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学生能利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更好地学习计算机、大数据等信息领域知识,查缺补漏,精确评估,促使应用技能得到切实提升,这将为培养外语类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一个新思路。
优秀人才的任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作为复合型人才的接应者和受益者,应结合企业文化和特色,加入创新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工作中,为高校人才培养及人才后续培养提供可持续的发展平台。
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高地。在育人体系中,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人才的专业性和技能性最终都以职业化作为相应的目标导向。企业从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和人才需求角度,结合外语类专业相关课程及学生学习发展规律,向高校提供实践平台,以工促学,以学带工,共同构建“实践课堂”,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大数据等信息技能提供检验路径,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融合,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及应用型技能得到有效提升。此举将实现企业、高校、学生“三赢”,节约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支出,优化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语言类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缩短人才未来工作适应期,助力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对于翻译行业来说,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是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缺少的,制定和完善有关标准和规范更是行业提升的迫切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平台,既有利于现阶段翻译行业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翻译机制、突破行业发展困境,又有利于山西经济转型中各领域的对外经济交流。
数字化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平台构建初期,需要引进数字化技术型人才、企业外宣人才及高等教育的专家作技术顾问,构建科学的数字化应用语言服务体系。在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撑下,开发应用软件,面向应届毕业生和企业从业人员,提升“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以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为中心,呈放射状点对点结合的人才平台,以适应各领域对外经济交流和对外文化宣传要求,辅助企业产品国际化和本地化,助力山西经济转型。
以华为技术国际化战略为例,华为公司于2006年确立了自己的语言服务模式,其公司的产品和业务范围与国际化选择是相互影响的,主要负责整个华为各部门和本地化翻译工作。山西相关企业可效仿华为,根据企业产品特点,选择个性化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复合型翻译服务人才平台的构建还需要政府的投入和建设,具体表现在: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应用该平台,实现企业带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通过该平台扩大就业渠道,缓解翻译行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饱和局面。数字化复合型翻译服务人才平台的构建为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赋予了数字化和特色化内涵,将在山西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德国鲁尔区转型升级为山西转型提供了数字化方向发展借鉴。在山西经济转型工业化和数字化背景下,了解时代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任务,结合高校外语类专业及企业发展现状,遵循学科共建,推动跨学科融合发展,制订专业课程与技术课程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掌握信息技术、可投身于工业和数字化领域的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将为山西经济转型、国家发展培养优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