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莹莹,李艳茹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在学校体育教学方面愈来愈重视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是充分自主的。从文献来看,我国对大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方面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中学生阶段的自主学习研究相对较少,而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身体素养和体育意识、运动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的角度上,季浏与吴本连对体育自主学习进行了剖析。体育自主学习是指在体育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中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自选练习内容和方法,通过自我监控练习过程和及时评价练习结果等方式,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庞卫华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从教学主体上将自主学习分为3 个层面,综合体育学科特点,将体育自主学习定义为在体育教学中,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学习及运用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已学的体育知识技能进行自我评价的学习活动。
综上所述,虽然以上2 个概念从体育教学不同方面对体育自主学习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但是还是存在相似之处。本文认为,体育自主学习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以中学生为主体,教师正确引导中学生针对个体差异制定学习目标,完成课上的教学内容。
体育自主学习是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中经过不同媒介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式接受学习不同的是,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学习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学内容安排下,自定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教学主体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中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定学习目标、练习内容、练习方法和练习环境等。
自主学习是培养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学生在进行自我学习期间,自我效能感会增强,运动技能水平会越高,在体育活动中就会越自信,自我展示的愿望也会越强烈,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提倡并鼓励教师培养中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从体育教学环境上来说,营造放松、讨论探究的氛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从课程教学内容上来说,可以使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达到最大化;从教学结果来看,易激发中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乐于参与到教师的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从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来看,每个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学习方式、认知能力、情感体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自主学习是中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进行分析后,进行剖解事物本质的一个过程。在体育方面,部分中学生因遗传因素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部分中学生因后天外部因素在身体发育敏感期没有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等,都会影响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中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不同,即不同的中学生学习的起点不同。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中学生生对同样学习内容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
向中学生传递体育精神,培养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自主学习意识。在中学阶段,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中,意识不到体育运动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进行中等强度负荷练习时,意志力薄弱,容易放弃,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这时,教师需要鼓励引导中学生坚持不懈,适当的时候可采用奖励手段来激励中学生。教师应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前灵活变换教学模式,如运用疑问语气进行提问锻炼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或在中学生和教师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采用情境代入法、游戏法、竞赛法等,加深中学生对运动技术的见解和技能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中学生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有效参与。部分中学生认为体育学习是浪费时间,不愿意参与体育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正确指导中学生端正体育态度,使中学生意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正面引导中学生并鼓励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端正消极的体育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并无意识地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和中学生在面对升学压力时,对待体育课的态度较为懈怠。学校在体育课的教学管理上放低要求,甚至出现占课、停课现象。体育教师应积极号召学校重视学校体育发展,以增强中学生体质为目的开展体育教学。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创设体育学习氛围,引领中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中学生,让中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首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期间,可以多采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语言或是通过突然转变声音音调来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体育示范过程中,可通过语言描述,让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可进行课堂分组与讨论,确保每位中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者,体育课多是以实践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前可与中学生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或根据中学生好胜心较强的特点进行教学,可采用竞赛积分、辩论赛等以竞争为目的的教学,也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材进行情景教学。总之,教师要利用学校的自然环境,使之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让中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设计体育课,增加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达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可塑性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避免过去那种“就教材教教材”的现象,注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的锻炼,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和兴趣面,充分利用中学生的需要,满足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课堂教学的时候多注重体育游戏设计的质量和效果,从而让中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乐趣。例如,在中学阶段,教师对中学生进行蹲踞式跳远的教学时,如果采用专业术语对动作进行分解示范,那么,中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到位,与教师产生不了共鸣,就会从内心开始抵触。但是如果教师转换一下思路,采用故事代入,如小青蛙跳荷叶等,则易于激发中学生的兴趣,中学生愿意自觉配合教师教学,并会在上课过程中显得十分活跃。在中学阶段,学生兴趣的差异影响着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教学方式不当,容易造成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不听指挥,一意孤行,养成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但过于强硬,又会损害中学生的自尊心。中学生充满逆反情绪,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技术,必然影响学习效果。兴趣往往是广泛的,在体育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多个项目对中学生进行正面诱导和学习。一旦中学生对某个运动项目产生了运动兴趣,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注该项目的赛事、技术动作、战术及运动明星等。
中学生是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内心世界逐渐从简单到复杂过渡,容易出现两个极端。部分中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坦露给别人,还有部分中学生自我意识能力开始形成,敢想、敢做。从思想方面来说,中学阶段是中学生运动素质、心理方面的敏感期,遇到困难易放弃,也容易得到满足。教师可抓住中学生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采用“以赛代教、以赛代练”的教学方式,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可适当采用竞争的方式,以满足中学生的好胜心以及获得成就感;或者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主动引导中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鼓励中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优异成绩,对课堂表现突出的中学生进行及时褒奖和赞成,让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满足的频率越高,自主学习动机就会加强,那么对教师和教学课程的喜爱程度就会加深,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有信心和决心。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在中学阶段,中学生的体能、智力、心理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在体育进行授课前,教师安排的准备活动一定要遵循中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一边观察中学生的面部情绪,一边来调整中学生的练习方式,循循善诱;应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寻适宜的学习方式,使中学生发现自己内在的潜能,体验运动魅力,制定适合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在思想上,教师应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尊重中学生,以培养中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在生活上,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在教学上,教师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经常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中学生的对体育课的期待,关注中学生需求,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中学阶段,教师应重视培养中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采取多种方式方法锻炼中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采用客观的态度去主动培养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践中历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端正中学生的体育态度,以达到养成终身体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