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惟
(福建省福州鳌峰学校 福建 福州 350000)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理论素养,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体现于实践中的行动和创造。从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教育实践来看,受传统升学率等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及家庭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放在考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上,这种唯成绩论的理念也导致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忽视。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有一部分初中生缺乏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观教育,并成为只知书本而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书呆子。需要教师认识到以往教育理念的不足,并对照新课标的要求,创新道德与法制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劳动意识的培养教育,需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内容,并结合学习实际生活展开教学。[1]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中,包含很多关于劳动意识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生活中提高自身劳动学习和技能,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如,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有这样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身边令自己感动且尊敬的劳动者,并将其劳动事迹和劳动精神分享给同学。有的同学分享了上学路上经常见到的交通警察不分冬夏寒暑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指挥交通、确保交通安全畅通的事迹;有的学生分享了自己小区周边所熟悉的清洁工人不顾工作繁忙、清扫卫生确保生活环境清洁的精神;有的同学分享了自己最尊敬的老师关爱学生、钻研业务、教书育人的职业素养等等。通过学生们的分享,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不同岗位的工作者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这些劳动者他们虽然身处不同岗位,但他们遵守工作职责、敬业爱岗、勤于奉献的精神和劳动素养是共通的。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努力和劳动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造福他人。正是有了全国各行业各岗位无数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精神,才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各方面的实力提升和创新发展。所以,每一位在各自岗位默默奉献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学习。根据学生的分享,教师可由此进行总结和评价,并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所有奉献自己勤劳和智慧而努力工作、造福社会的劳动者,无论他们从事的体力还是脑力劳动,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由此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首先要使其正确认知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方能有意识地修正不足,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与能力。[2]包括让学生主动反思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事实上,初中阶段的学生,有很多劳动教育做得好的家庭,学生都已具备了日常的劳动能力,所以,通过共同的交流,会使他们强化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劳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养方能取得明显效果。如,在《认识自己》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问题也作为自我认知、自我反思的内容。如,我在家中都会做哪些家务劳动?是不是我只要学习好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等等。针对学生的自我反思情况,教师可在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组织一次关于劳动为话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共同的交流与探讨中了解其他学生在家中主动帮助家人分担家务、学习劳动技能的情况,一方面对劳动意识与个人价值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认识的自我的不足,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劳动、提升劳动技能的内在动力。
受升学率和唯分数论的思想影响,不少教师及学生都将学生的素质标准放在学习成绩上,而对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技能不够重视,认为学生抓好学习就可以。在这种理念下,不少学生在家中从小不需要做家务,不需要掌握劳动技能,家长认为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不能以家务劳动等分散孩子的心;在学校,在班级,教师将关注点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认为成绩就是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缺乏劳动的意识,没有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甚至对于劳动产生很强的误解,认为劳动不重要,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需要从事劳动。面对体力劳动者也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从这一方面来看,从学校到家长对学生的培养都存在一定误区,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无益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也会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综合发展产生制约和不利影响。需要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培养的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3]促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劳动的内涵产生正确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九年级《坚持改革开放》章节中,教材列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以及从农村到城市,从工业、农业到服务业等各个不同行业,我国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推动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发展,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针对这一内容,教师可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使其认识到正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国策,激发了各行各业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认识到我国目前在全社会形成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共识。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知识的概念,正确认知“人才”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在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他们不分职业大小,不分高低贵贱,他们不仅有广博的学识,更有敬业爱岗的劳动创造精神。而这些杰出人才的创造就是他们的劳动。同时,教育学生各行业人才的劳动与价值并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来自于从小的生活的历练,来自于实践的真知,只知道沉在书本中进行脱离实际学习的人,会成为一个空有理论而无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这样脱离现实生活的知识也无益于为社会创造价值,无法体现出劳动者的价值。
基于这种教学,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各组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如下问题:什么是劳动?劳动需要每个人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你觉得如何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劳动这一概念形成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意识到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就应当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这样,才有助于积累个人能力,创造出为社会所需要的价值,也从中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劳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只是劳动理念的培养和树立,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出现理念上认同劳动的重要性,但回到具体生活中,又忽视对劳动的参与或有偷懒的思想。这也体现出课堂教学有一定局限性,劳动教育不只存在于课堂,还应当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劳动实践中,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对集体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并通过参与劳动、增长劳动技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来自于劳动和创造,来自于对他人和集体的奉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真实的、触动内心的教育,促使其转变以往对劳动的错误认知并从行动上开始转变。如,教师可在植树节组织学生到户外参加植树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让环境变得更美更宜人;可在世界环境日带领学生到公共场所进行义务劳动,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环境来自于每个人的行动和付出;在九九重阳节,为学生讲述关于敬老节的知识,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等,使学生感受到劳动能够帮助他人,给身边的人以关怀和温暖。教师也可以在父亲、母亲节到来的时候,问问学生在家中帮助家长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还发现自己缺乏哪些日常生活技能等。再如,为了深化学生对劳动内涵的认知,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前策划一次演讲会,并将演讲会的主题确定为“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与财富”。围绕演讲主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并举出几位自己最钦佩的人来证明各行业劳动者以自己的智慧和奉献对社会价值的创造。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教学主题,深入社会参与到相关的社会调查、座谈会、技能竞赛、创新大赛等各类社会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可贵,感受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实践出真知。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会使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认知得到升华,并将劳动意识内化于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成长,成为一名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人。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不断探究,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丰富其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劳动的内涵与本质有正确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其重视劳动、在劳动中创造并体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使其成为一名德育与智育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其未来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