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研究生中医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①
——基于湖北中医药大学的调查

2020-11-25 08:46:19李思乐陶婷魏雨豪
现代英语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中医药研究生问卷

李思乐 陶婷 魏雨豪

一、 引言

从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以来,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43 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2018》亦显示,50%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 中医的国际传播离不开外语的支持,中草药国际贸易、海外中医诊所的开设、国际高水平论文的发表等也都需要英语水平高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而翻译能力则是语言能力的核心要素。 具备优秀翻译能力的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将能为中西医互学互鉴、中医药的国际传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医院校研究生的中医翻译能力是公共外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 级硕士研究生(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为研究对象,将线上问卷调查二维码发放至各班级QQ 群或微信群请学生在线填写。 设定每个IP 地址或终端设备只能填写一次,共收到有效问卷181 份。

(二)资料收集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既包括年龄、性别、专业、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也包括被测试者对英语语言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自我评分等变量。 此外,根据现有的文献,中医翻译能力由多种子能力构成,因而设置现代汉语与古文功底、中医学知识、中医翻译能力、英语语言能力、翻译知识与技巧等重要变量。 每个变量都至少包含三个以上纬度。 本问卷重要变量的测定均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1 表示完全不同意,4 表示一般,7 表示完全同意。 对翻译硕士进行试测后,对问卷中的某些词语表达方式进行了小幅度的适当调整,保证了问卷的效度。

(三)数据分析

分析工具为SPSS25.0 统计软件。 在对应测变量中反向题目进行重新编码后,对重要变量的信度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信度系数用Cronbach'sα值表示),结果显示,现代汉语与古文功底(α=0.88)、中医学知识(α=0.88)、中医翻译能力(α=0.75)、英语语言能力(α=0.76)、翻译知识与技巧(α=0.83)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之后,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合并计算、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 相关分析、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

三、 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共有来自针灸推拿、中医儿科、中药学、中医妇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骨伤、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等专业的181 人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其中,男生71 人,女生110 人,平均年龄为24.46(标准差SD=3.12)。

(二)被调查者普遍对自己的英文水平和翻译能力缺乏信心

在181 名被调查者中,有127 人持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通过率为70%。 相比之下,仅有39 人持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通过率只有20%左右。 单样本t检验也从侧面证明了该校研究生对自身的英文水平和翻译水平信心不足。 参加问卷的研究生的英文水平(平均值M=3.28,标准差SD=1.10)显著低于中间值4,t(180)=-8.77,p<0.01。 参加问卷的研究生的翻译能力(M=2.62,SD=1.05)显著低于中间值4,t(180)=-17.96,p<0.01。

(三)被调查者翻译实践少,缺乏必要的翻译练习

在被问及中医翻译是否对中医的对外传播至关重要时,68.5%的学生持正面看法。 但在问及毕业后是否想从事中医翻译相关工作时,85.08%的学生并无此打算。 调查还显示,总体上,该校医学研究生翻译量较小且极不平衡,普通翻译最大个人翻译量为40 万字,人均7807 字,但有132 人翻译量为0;中医翻译人均1403 字,最大个人翻译量仅为5 万字,163 人的中医翻译量为0。 该数据表明大部分同学在过去的四五年里几乎未做过任何翻译,更不用说中医翻译了。

(四)中医翻译能力的多元回归模型

用现代汉语与古文功底、中医学知识、英语语言能力、翻译知识与技巧四个变量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来预测中医翻译能力,总的来说这个回归模型是显著的,F(4,176)=37.45,p<0.01,R2=0.46。 一般来说,回归中效应的度量是用R2来表示的。 一般认为,若R2值为0.02,效应量为小;若R2值为0.13,效应量为中;若R2值为0.26,效应量为大。 在该回归模型中,R2=0.46 应被认为实际上效应量非常大,表明中医翻译能力得分的变异性的46%能被预测变量解释。 在被调查的预测变量中,中医学知识(β=0.33,t(176)=5.64,p<0.01)和翻译知识与技巧(β=0.27,t(176)=5.15,p<0.01)是显著的预测变量,而现代汉语与古文功底(β=0.02,t(176)=0.37,p>0.05)和英语语言能力(β=0.06,t(176)=1.16,p>0.05)是不显著的预测变量。

四、 讨论

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说:“中医药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但翻译是个‘拦路虎’。”翻译能力是英语学习者的核心技能,结构复杂、层次多样,国内外研究者众多。 如Nord 曾提出翻译能力的多元模式,即认为译者应具有接受和分析文本的能力、研究能力、转换能力、文本产出能力、翻译质量评估能力以及双语和双文化的能力。 著名的西班牙PACTE 小组认为翻译能力模式应包括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心理-生理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六类。 国内的学者如王树槐等认为翻译能力囊括了语言-语篇-语用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维能力、人格统协能力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在广泛调研和对国内外各类翻译能力研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周恩提出了中医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即双语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中医主题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通讯技术能力(ICT)、中医术语能力、策略能力以及翻译服务能力七个分项。 本研究在参考周恩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仅考察了学生的现代汉语与古文功底、中医学知识、英语语言能力、翻译知识与技巧等变量。

中医翻译能力应该是中医院校英语学习者的核心技能之一,对中医药外事交流和中医药国际传播等都非常重要,但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情况并不容乐观。 其实,英语能力好的医学专业人才更容易成长为好的中医翻译人才。 回望历史,老一辈中医药翻译家如欧明、谢竹藩、方廷玉等前辈都是有着医学背景的中医翻译家,为中医药海外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例如,198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的由谢竹藩等学者主编的供内部使用的《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Common Ter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nglish)和1986 年欧明主编的《汉英中医辞典》(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皆为中医术语翻译的开山之作,方廷玉老先生的贡献更是不遑多让。 因此提高硕博士研究生的中医翻译能力是中医院校公共外语教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翻译能力首先是一种综合能力,由多种子能力构成。 中医药翻译能力尤指加诸中医药基础知识上的翻译能力,即建基于中医药专门知识的双语语言转换能力,是语言能力与各类非语言能力的有效组合。 多元回归模型也已经证明,中医药知识和翻译能力是中医翻译能力的有效预测变量。 本调查中的医学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中医知识,也明晓中医翻译对于中医对外传播的重要意义,但因为职业规划等原因没有机会进行翻译及中医翻译的练习,对自身的中医翻译能力没有信心。 即使不从事中医翻译相关工作,具备过硬的翻译能力在中外交流频繁的当下仍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在研究生阶段的公共外语甚至是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加大翻译教学的比重,增加学生翻译量,还要将以往以翻译技巧(练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探索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路径,从而全面提高其翻译能力,改善教学效果。 中医院校公共外语课程设置应注重系统系及实践性,并能体现其培养模式特点,从而积极融入本校的特色,体现交叉性。

五、 结语

国务院学位办从2014 起分别批准多所中医药大学设立翻译硕士点,足以体现了国家对培养中医药翻译人才的高度重视。 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上全面提高中医院校医学研究生的中医翻译能力,发掘愿意投身中医药翻译事业的潜在之才。 为此,研究生公共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出发点,重视翻译能力这一综合能力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用开放的视角,以翻译能力为抓手将其放置于教学体系这一复杂的闭环之中,开发更为细化的中医药翻译课程,搭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围绕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更新教学原则、教学手段和模式。 中医药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无法遵循既有的模式,需要结合本院本校实际,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凝练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最终得出培养学生中医翻译能力的优化方案。 翻译教学的内容、方式、教学评估都应紧紧围绕翻译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从而形成多位一体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格局。

猜你喜欢
中医药研究生问卷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问卷网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问卷大调查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问卷你做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