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思路分析

2020-11-25 08:16:47付少杰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图书馆

付少杰

(烟台图书馆,山东 烟台 264000)

数字图书馆概念在我国被提出是在1996 年,此后,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理论和初步探索在部分高校和专业图书馆中探索施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明显滞后于著名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在借鉴先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成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新的道路。 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有明显的区别,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在管理结构、专业水平、资金来源及抗风险能力方面均无法与高校和专业性图书馆相比。 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加入活跃的科技因素可以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更佳有效的保障,其数字化建设路径及优化措施是实现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的核心环节。

1 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

数字图书馆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不同领域数字图书馆的定义、要求及标准均有所差异。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渐从传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变,他们更加倾向于快速准确地获取高质量的资源。

总的来说,我国高等院校及大型研究机构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建设资金较为充裕,且与国外先进数字图书馆交流频繁,管理模式和体制较为成熟。 我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很多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仍停留在简单引进部分电子设备的程度上,还达不到数字图书馆定义的最低标准。 此外,我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单一,数字资源的服务形式仍是读者通过公共图书馆的检索系统进行文献检索,找到目标文献之后进行购买、阅读和打印,无法凸显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优势。 2000 年以后,我国有重点地对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了数字化建设,形成了以商用数字资源为主体的数字图书馆,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这类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仅能满足少数读者和团体的刚性查阅需求,不具有普适性,不能满足绝大多数读者的基本需求。 就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而言,数字图书馆是目前图书馆革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当前形成了数目众多、水平不一、规模不同、服务效果参差不齐的公共图书馆群。 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众多,包括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不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图书馆内部组织结构混乱、网络资源产权纠纷不断等,导致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效率不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

2 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尚未形成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围绕读者展开,在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内,对于传统的图书馆而言,其覆盖的基本服务范围为7 公里,而在乡镇范围内,公共图书馆的存在形式变成了公共阅读室或书屋。 各公共图书馆在行政区划范围内呈现不规则的点式分布,数量明显不足,且公共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读者在同一行政区划内的不同图书馆需要重复办理借阅手续,给他们的借阅造成了极大不便。 公共图书馆无法发挥“连点成面”效果的根本原因是图书馆之间相互隔离,缺乏数字信息的沟通与融合,没有在行政区划范围内形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在这种模式之下,规模较大、数字化建设程度较高的公共图书馆能够吸引较多的读者到馆阅读,而规模较小、数字化建设程度较低的公共图书馆则无人问津。

2.2 数字化水平不高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外因主要是依托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内因在于自身组织结构和职能部门的设置和职能的发挥。 然而,当前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虽有国家政策作支撑,但资金来源有限。 作为非营利机构,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这些款项仅能满足公共图书馆的日常运行和馆藏资源建设。 以互联网技术、存储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设备科技含量高、价格昂贵,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缺少数字化设备购置资金。 此外,数字化设备是数字资源库的服务载体,图书馆只有购置基本的数字资源库,数字化设备才有用武之地,而数字资源库的购置费用绝非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所能独自承担的。

2.3 管理人员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存在误区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仍然停留在引进数字化技术和沿用传统服务模式的水平上,与“全面数字化图书馆”尚有较大差距。 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如:在图书借阅系统上,很多管理人员认为数字化建设是将以往的手动登记借阅变更为计算机借阅,仅仅是简化了借阅流程;在数字化馆藏建设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认为数字化馆藏建设仅仅是节约了储存空间;在图书馆的内部管理上,大部分管理人员认为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虽然简化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流程,但服务模式并未改变,只需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流程稍加变动,就能够满足数字化图书馆的阅读服务需求。 以上传统观念中的“数字图书馆”只是“全面数字化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不仅包含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系统的升级和科学管理,还包含利用数字技术对原有的馆藏资源和购置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和发布。 在服务手段上,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创新阅读服务模式和流程,研发新的应用,拓展服务人群和服务范围;在自我管理上,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要引进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优化自身组织结构,通过数字技术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和管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读者服务水平。

3 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路径分析

3.1 促进区域图书馆间数字信息的联动,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区域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加强信息联动,将区域范围内的读者信息进行统一收集和整理,建立统一的读者信用评价机制,使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共用读者信息;联合区域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实现读者的通借通还,为区域公共数字图书馆的统一服务提供信息和平台基础。

3.2 创新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时间不限于图书馆开放时间内,还可以通过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服务读者的地点也不再限于图书馆馆舍内,读者只需连接图书馆网站就可以通过账号登录的方式进入图书馆浏览馆藏资源或下载文献。 数字图书馆对于地广人稀的地区来说意义重大,如: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建设数字图书馆,在人员分布较少的地方搭建硬件平台,能够全年不间断地提供信息综合服务。 在偏远地区建设数字图书馆、搭建硬件平台,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地区地广人稀、流动性较强和实体图书馆利用率极低的问题。 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除了能够打破服务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还能简化借阅流程,开展预约阅读服务,增加阅览方式,全面创新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

3.3 利用数字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

随着公共图书馆的革新和发展,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有了更高的期望值,希望获得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同时也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加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当前,移动设备是最常用的信息载体,公共图书馆可利用网站、微信和自建App 开展阅读服务,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网络数字资源服务,方便读者从不同渠道获得高品质服务。 在实体图书馆内,数字设备终端可以将不同形式的馆藏资源呈现出来,并可通过电子形式进行摘抄和记录,还能通过自助打印或复印等形式记录知识点,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服务。

3.4 提供大数据分析应用服务

新型数字图书馆可基于目前应用最广的大数据平台和技术为读者提供和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具体体现为根据读者在馆的电子借阅行为智能判定读者的阅读倾向,根据读者的阅读喜好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向读者免费推送电子读物。大数据服务还可以根据在馆读者的阅读倾向分布和电子资源阅读人员分布,为图书馆资源采购提供决策支持。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图书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答数字
飞跃图书馆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