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瑶
(贵州省桐梓县第一中学 贵州 桐梓 563200)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因为教学本身就是语言魅力和艺术特质。教师应该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构建生态语文课堂。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应是充满语言艺术魅力的。那么,在中学语文进行中,如何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呢?我认为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相比于其他科目,语文更多是对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授课时,教师除了要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传递,有时还要通过肢体完成内容表达。例如,通过表情和手势的变化,以此对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行表达。只有将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将文章内容更好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但是,并非所有文章内容都适合用肢体语言表达。因此,必须做到合理适度地进行运用。如果肢体语言匮乏,则整个课堂会十分死板;过多,则又会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还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对这一尺度进行合理拿捏,进而确保其作用的充分发挥。除此之外,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的内心感情,教给学生如何进行表达和思考。对于这些内容,如果教师仅仅用语言进行描述,显然是不够的,若通过肢体语言的方式,便能将文章原本的情绪全部表达出来。
高中语文课的语言艺术,一方面来自于师生对教材所选入的经典作品其语言艺术的体味,另一方面来自于老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展现语言魅力的舞台。比如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所选入的诗歌,每一篇都是艺术精品,在语言上的锤炼也堪称典范。以杜甫《登高》为例,萧瑟的秋天,在杜甫笔下通过语言的妙用而表达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诗人登高所见景物在巧妙的语言组合下得以有选择性地呈现,构筑了一幅悲秋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虽然只写了树木和长江,但是却用了“无边”“萧萧下”修饰落木,用“不尽”和“滚滚来”描写长江,把秋天肃杀空阔寂寥的景色在俯仰之间表达的沉郁悲凉。从而在景色描写中巧妙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可见,所选篇目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自身蕴含着丰富的、富有张力的语言魅力,教师但要将作品自身的语言美和艺术冲击力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人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将这种语言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师生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使用幽默的语言营造适宜的气氛,同时教师在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的时候也应该应用幽默的语言来教导,这样不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难过、伤心、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例如我在讲《劝学》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教学插曲:为了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我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上课找学生背诵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尽可能不要看书。如果实在忘了,怎么办呢?”学生:“偷看一下”。我说:“偷看一下,说得很好啊!”这时候学生就笑了,我又继续说:“别笑,偷看也是一种能力呀!”这时候学生会哈哈大笑。有些背诵的不流利地学生偶尔会偷看一下,可是他们明显表现出了不自然和愧疚,在这之后学生的背诵明显好多了。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的陶冶,而且教师可以在愉悦的氛围只能够既教育了学生也增进了师生感情。
教学语言应是介于生活口语和书面文学语言之间的符合语言规范,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冼炼化的语言。它是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是规范性和体裁性的统一,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是丰富性和凝炼性的统一,是抒情性和启发性的统一,是趣味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也是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不同的课使用的课堂语言也应像不同的文章一样,讲究章法结构和遣词炼句,根据课文、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时而选用描写性语言,时而选用叙述性语言,时而选用议论性语言,对不同内容、不同情调的课文,应用相应的语言给予表达。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趣、导之以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总之,对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探究,不仅能增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还能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高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艺术的升华。既为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提供一片肥沃的现实土壤,同时以此为契机,提高语文教师课堂高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艺术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