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日成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 广西 马山 530619)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因为机动车辆的急速增加带来的,然而,我国相应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效果目前还没有达到,而且这一部分交通参与人(有高中毕业生,也有大学生)不掌握交通安全法规,不知道交通标识,交警手势信号看不懂,法制意识较差,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导致交通事故不断发生[1]。这说明我国现有的交通安全教育制度存在一定欠缺,忽视了中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1.1 外部因素。
(1)出行高峰共期均处于中小学生上学和放学时段。在日常作息时间里,人们工作的上、下班时间和学生上学、放学时间基本一致。所以,在人们工作的每一天里,在固定的时间内都出现短时间内大人流和车流高峰,这时有可能出现交通混乱或交通堵塞,给出行的学生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2)个别学校周围环境较复杂。
1.2 内部因素。
(1)心智不够成熟。
(2)法制观念淡薄。从古至今,读书人重视学习,教书人重视教学,很少顾及别的事情。在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万盘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老师注重文化果的教学,学生忙于学业,两者都把交通法规知识忽略了。
目前,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是中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由于近年来重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中小学生因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增多,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很多学校迫于工作业务、升学压力等原因,致使交通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收效甚微。
2.1 注重升学率。我国现行教育体制,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标准是成绩。中学生所面临的升学压力众所周知,他们求知欲强烈,但都是以课业为主,题海线战术占去他们很多时间,学校的教育变成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全面发展被忽视。与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息息相关的交通法律法规基本不被学校重视,在交通安全教育方面投入的时间少得可怜,表现为形式化的被动状态。
2.2 家庭教育缺失。家长的“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好很多,可是有的家长言传而不身教,开车带孩子出门为了贪图一时之便,经常违反交通规则,误导孩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被家长污染而改变了。
2.3 外部干预较少。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的获得除了来自老师的传授之外,还应该从社会上获得。但是,通过调研表明,来自社会交通安全教育的交管职能部门却很少参与。究其原因,他们基层交警业务繁忙,认为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由老师去完成就可以了。
3.1 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深远,他们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遵守交通法规,以身作则引导好孩子,那么,孩子也会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如果父母不遵守交通规则,误导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违反交通规则。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
3.2 规范学校周围环境。规范整治好学校周围的交通环境。中小学生辩别是非能力差,效仿能力强,行人不良的交通行为会对学生起到误导的作用,因此,对学校周围环境整治必要。
3.3 交通教育进课堂。
(1)保证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质量手段是交通安全教育进课堂。教育主管部门和交通主管部门共同编制交规教材,让交通安全教育正常开展,从而不断提高中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2)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这并非是某个领导或教师决定的,这是规律。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课堂教学的环节蕴含着不少的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等资源,教书与育人犹如形与影、光和热、密不可分。对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而言,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为其它渠道所不能替代。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如:牛津英语中有认识道路交通标志的内容,教师除了让学生懂得各种交通标志外,还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总之,只有交通安全教育进入学校的核心课程,并全面落实教学课时,才能学生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所以,交通安全教育进课堂十分重,也十分必要。这样,遵守交规这一概念不断深入人心,交通安全事故才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