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媛
基于身心发展出发构建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应当对于学生采取更多科学合理的培养与引导,要全面构建学生的音乐知识框架,促进学生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让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与音乐鉴赏力慢慢得到提升。
教师首先要多去了解学生的音乐喜好。不同年级阶段和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的形态会有所差别。教师只有多了解学生真实的喜好,并且了解学生的音乐鉴赏力,这样才能够让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也能够在课堂上将更多学生喜爱的音乐形态引入其中。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丰富课堂上的音乐作品内容,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多样化的音乐作品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多和学生之间建立有效的交流沟通,在于学生积极互动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感受,也可以获知学生的一些兴趣取向。这些都会帮助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更有针对性的组织与构建课堂,会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也会更为直接。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尤其是一些很有新意的音乐形态能够极大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比如,他们在电声乐器上发掘种种新音色或采用自己并不熟悉的R&B的节奏,加上歌手用气声哼吟或说唱,学生对这些独特的音色、音响旋律及奇异的歌词感到很新鲜,非常喜爱这种音乐形态。学生的这种喜好很容易理解,这些音乐类型正好符合学生追求新异的音乐审美心理。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兴趣取向后,我就搜集了各个时期引起广泛影响的多种题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如美国具体音乐先锋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一百年前能在剧院里引起骚乱的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受世界人民青睐的中国江西民歌《茉莉花》等等,将这些作品引入课堂,和学生一同进行赏析。当学生听到这些自己很感兴趣的音乐作品时,大家不仅注意力非常集中,也很愿意听教师介绍音乐作品背后的知识。以这样的方式展开的乐理知识讲解和音乐鉴赏课的实施,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更高。学生学到了很多过往自己并不了解的音乐知识,大家充分感受到了课堂学习带来的收获。
无论处于小学音乐课教学的哪一个时期,教师都应当有意识的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了解到音乐的形态多种多样,找到自己真正最为感兴趣的音乐作品类型。在进行这一教学目标的实践时,教师仍然要充分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展开。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知会有较大差别,喜欢的音乐作品类型也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这些都很容易了解,也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应当考虑的因素。教师可以基于学生所处的不同学习时期,有意识的给大家引入一些特定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能够有机会了解到各种差异化的音乐形态。这会让音乐课学习的整体趣味性更强,学生会获取更丰富的学习收获,自身的音乐感受力与音乐鉴赏能力也会得到形成与建立。
人们所喜爱的事物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音乐亦概莫能外,一个人所喜欢的音乐,他自然爱听,并且会多听,在长期的重复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他的音乐偏好特点。教师要了解这些基本特点,并且在构建音乐课堂上相应将其融入其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弥漫性,在课前学生进入音乐教室的时候,播放出师生共选的精品音乐。久而久之,学生竟能哼唱出许多著名作品的主旋律,准确听辨中外30多种乐器的音色和一般乐曲的不同乐段与情绪。这便是教师灵活把握和应用音乐课教学的一些内在规律所能收获的效果。教师还可以从这些具体的规律出发,给学生引入与介绍一些他们从前并不熟悉的音乐类型。只有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多样化的音乐形态后,学生的音乐视野才会慢慢拓宽。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在听到新的曲目后会有更好的辨别与鉴赏能力,自身的音乐欣赏素养也会慢慢形成。小学时期的音乐课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充分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将更多优质的音乐作品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感受力才会慢慢形成,大家不仅会充分体会到音乐的感染力,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获取更多有益的学习收获。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生本理念,坚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