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金
在新课标下,快乐学习理念、趣味学习理念等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也正逐渐在教育教学中彰显出其迷人的魅力。其中动手操作活动是贯彻快乐与趣味学习理念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内化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理解,强化学生记忆的一个重要路径。因此,如何才能将动手操作活动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当下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在面对抽象性数学知识或综合性比较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学习兴致不高、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果。动手操作活动则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教学路径,尤其是可以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学习或数学问题解决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有助于激活课堂教学氛围,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动手操作活动中来,最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圆的认识》章节知识教学期间,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比较常见的一些圆形物体等实物,引导学生直观地观察圆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差异性,之后可以再引导他们自己大胆地动手,自主绘制圆形,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切实体会和掌握画圆的方法与技巧。在学完这部分数学知识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去自主制作一些基本的图形模型,促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深化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他们持久地保持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影响。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此时受制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因素,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接触那些自己能够观察或感受到的直观事物,但是在面对抽象性比较强的“概念”、“数”等词汇时却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些小学数学学习瓶颈,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动手操作活动促使学生的具象思维等感性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方向转变,力求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可以切实观察和体会各种感性材料,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将思维意识从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转变,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部分知识教学期间,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忽视体积计算公式中除以3这个部分,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切实体会和感受到圆锥体积公式求解中除以3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没有切实意识到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帮助学生可以更好地突破这一学习难点,教师可以采取动手操作活动的方式辅助他们理解这部分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班级学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分别制作等高等底的空心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砂土倒入制作完成的圆锥体中,并接着指导学生将圆锥体中的沙土分批倒入制作完成的圆柱体中,引导学生数一数总计用到了几次操作。在整个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时刻放在操作中,并切实意识到“圆锥体体积×3=圆柱体体积(等高等底)”这一概念,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除以3含义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思维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会对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等综合素养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些有助于调动他们思维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内化自身所学的数学知识,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而手与脑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动手操作活动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他们组织一些能够锻炼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动手进行自主探究操作期间实现发展自身思维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部分知识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在一张白纸上面绘制出平行四边形,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想方设法地求出自己所绘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该自主探究问题的设置下,学生都会积极开展思考,并会有效地利用手脑并用的方式去开展自主探究和相互讨论。通过他们的积极动手操作和相互沟通,最终可能会想到运用“拼接”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图形首先转化成长方形图形,之后运用长方形面积求解方法去进行计算,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方法,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动手操作活动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有效性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的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生学习瓶颈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从而真正达到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