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枢,李 楠
如果说中国各体育代表团中有一支队伍最能汇聚国人目光、彰显国家精神的话,那一定是中国女排。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前夕,中国女排在日本举行的女排世界杯赛场上以11战全胜且只丢3局的成绩成功卫冕冠军,为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厚礼。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电贺女排夺冠,还于次日会见了女排代表。在会见中,习总书记特别指出,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1]。毋庸置疑,女排精神早已超出体育范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新时期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节点,认真解读女排精神的深刻内涵并深入挖掘这种精神背后强大的文化支撑,对体育强国建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精神是魂,文化则是根。任何一种伟大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优秀文化的孕育和滋养,中华体育精神就是在中华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中华体育精神中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代表,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性格的生动映射,亦是中华体育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所在,如下笔者将从6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体育文化与中国女排精神间的关联。
身体文化为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它是一切运动文化的基础。没有一种体育运动不需要身体的参与,亦没有一种体育精神不以真真切切的身体行为为载体。正是出于对“身体”的突破和坚持,才在平凡中孕育了伟大的女排精神,从20世纪80年代的“老女排”到如今的年轻一代,无不如此。1981年,时任女排教练的袁伟民带着郎平、张蓉芳、孙晋芳等一批女排姑娘在湖南郴州的大竹棚里为当年的女排世界杯辛苦地准备着。队员们的裤子因反复翻滚救球而被磨破,柔嫩的皮肤时常会扎进木刺……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女排姑娘们咬着牙刻苦训练,终于在那一年世界杯的舞台上成功折桂,从此开启了中国女排的冠军之路。30余年来,中国女排有过辉煌,也曾陷入低迷,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对身体的极致超越始终如一。2016年,当中国女排绝地反击拿下里约奥运会金牌,作为主教练的郎平道出了夺冠背后的真谛:“关键还是从平时的训练中就严格要求,比如冬训的时候我们就强调要突破自己。我们的训练贯穿上午、下午和晚上,此外还要看比赛录像,有时候我自己都看恶心了。”[2]2019年,当中国女排第10次站上世界之巅,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高度概括了女排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天天坚持训练,咬牙克服伤病,默默承受挫折。”[1]这种“追求极致”的身体文化积累内化为一种习惯,是中国女排能在困境中崛起、逆境中反转获胜的秘诀所在,是塑造女排精神文化基础之一。
运动项目是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得以展示、传播的重要媒介。不同运动项目由于其规则不同,在比赛时间、场地、节奏,以及裁判判罚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会对运动项目的参与者,尤其是那些长期从事该项目的运动员产生深刻影响,小至行为习惯,大至性格养成。与乒羽运动员的机敏、体操选手追求完美不同,排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则体现出了一种不追责的宽容,这种独特的文化,有助于团队协作。排球规则规定,比赛中每队场上6名球员,每位球员都要按顺时针方向轮换,既要到前排拦网与扣球,也要轮换到后排防守与接应;每位队员不得连续击球两次(拦网时除外),而一队最多击球3次(拦网触球除外)就必须要将球击过网;除发球外,每项技术都要在集体配合中完成。在这样的规则影响下,每位运动员都必须将精力集中于场上队友的表现和配合,即使是世界级的优秀球员,没有严密的团队配合,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个人技术。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个队员出现失误,其他队友也不会产生消极情绪,而是立即鼓励并帮助队友打好下一球。在排球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当扣球队员的扣球被对方拦死后,二传队员会跑过去对扣球队员说抱歉,我这个球是不是传得太近网了,后排保护的队员会说抱歉我没有保护好。因此,我们很少在排球比赛中听到抱怨,这种由于项目规则特性给队员带来的宽容性格,使得女排姑娘们在每一次比赛中都能相互包容、理解,使集体智慧最大化。正如朱婷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后接受采访时所说:“在你觉得快不行的时候,你就觉得还有队友支持你,队友有困难,我觉得我还能顶上来。”[2]这种独特的项目文化,这种宽容的宝贵品质,是女排精神孕育而生的情感基础。
竞技体育的目标就是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中国女排在为国争光方面一直都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如郎平在2019年世界杯赛夺冠后接受采访时所说:“只要穿上带有祖国标志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然而,作为我国三大球项目中唯一一个获得(且多次)世界冠军的团队,中国女排对胜利的追求和理解早已超出胜负本身。郎平1999年在其自传中就表示:“只要你尽全力、做最好的尝试就行,然后,或成或败,该是什么是什么,因为,成败的因素很多,有如何看待的问题,还有如何驾驭的问题。输赢算不了什么,打世界大赛,毕竟不是打世界大战,我们打的不是利益,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3]2014年重掌女排帅印的郎平坦言:“什么是成功?到第几是成功?我把我所有潜力发挥出来,尽了最大努力,克服了最大困难,我觉得就是成功。至于最后的结果是自然的。成功不能拿一个东西,或者一个目标来衡量。”[4]笔者认为,郎平所言不仅体现出一种不断突破、追求卓越的态度,更体现出一种面对成败和输赢时强大的心理素质。前女排队长惠若琪也深刻领悟到,竞技体育带给她的不仅是金牌和荣誉,更有面对人生各种不确定时的勇气。与2019年世界杯上一骑绝尘的卫冕之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中国女排的夺冠可谓惊心动魄,小组赛时成绩不佳,淘汰赛中“命悬一线”,但正是在这种超越了竞技本身的胜负观念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下,中国女排在最后关头完成绝地反击。回望30多年来中国女排走过的路,从五冠辉煌-陷入低谷-重整行装-渐入佳境-重回巅峰,每一步都充满着巨大的考验,但几代女排人在这种艰难和突破后所升华而成的超越的争胜观念促成了女排精神永葆生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新时代,中国女排在不同时期不仅仅做到了坚守奋斗,更注重团队文化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新一代中国国家女排队重组、郎平重新执掌国家队后,提出一系列新的训练理念和管理理念。首先,在队员构成上提出了“大国家队”的概念,广泛选材,给队伍进行大换血。同时坚持灵活的用人原则,给更多新人上场锻炼的机会,以此来打造“超级替补”阵容,夯实球队整体竞技水平。其次,在教练团队的组建上,围绕主教练郎平打造了一支由国内外14人组成的复合型教练团队,涉及体能、物理治疗、心理、科研、数据分析等各个方面,团队分工明确又目标高度统一。最后,在训练方面,强调训练的科学化,加强体能训练,注重队员伤病的防控,并针对不同队员和教练组研制了个性化的训练方法。如此创新的团队管理理念和训练理念,不仅是对传统的重大突破,更为球队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中国女排这种创新、包容、与时俱进的精神,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初现端倪。1964年,周恩来总理邀请日本的大松博文来华交流,指导我国女排训练。大松那种严格的精神和当年解放军郭兴福教学法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把兵练硬、练强、练精、练活的“三从”是一致的,由此总结出了中国体育界著名的“三从一大”(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训练原则,并用日后的成绩证明这一原则在当时和后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成功。可见,中国女排团队的创造力在各个时期都有卓越表现,这种创新的团队文化是女排精神历久弥新的内生动力。
制度是文化的更高一级层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以“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国家包办、政府部门分管、财政统包供给”为基本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国家为运动员的成长提供了人财物多方面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举国体制在攀登竞技体育高峰、落实为国争光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女排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拥有光辉历史和国际影响力的团队之一,从其建队之初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早期中国女排的起步和腾飞无不是在举国体制的强有力保障下才得以顺利实现的,而这种制度保障,时至今日,依旧具有重大作用,并逐渐完善成为一种新的举国体制。2016年中国女排获得里约奥运冠军后,主教练郎平就坦言:“为了备战奥运,我需要5个陪打教练,随便给你调,特别支持。我们需要体能教练、需要康复师,给我们派,所以我们特别幸运。”[5]由此可以看出,举国体制体现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处,生动诠释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这一坚实的制度文化是女排精神淬火凝练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是人的精神食粮,孕育人的精神家园,决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活、精神本质,具有赋予民族国家国魂、集体单位群魂、个体思想灵魂的社会属性。[6]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具人类文化基因的继承性和在实践当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的待完成性。女排精神就是在传承和完善中形成了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老女排”到如今年轻一代队员实力的传承上,更体现在一代代伟大教练目标、理念、信仰和精神的传承上。自1981年中国女排首获世界冠军以来,先后有13位教练执掌帅印,而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的只有5位,分别为袁伟民、邓若曾、张蓉芳、陈忠和、郎平。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5位主教练实则有着一脉相承的代际相传性,以袁伟民为带头人,其余4位主教练都曾在其所带领的中国女排工作过,他(她)们或为袁为民的助手、陪打,或为袁为民手下的队长、主力队员。在这样的团队中,因为主教练的代际相传而有了明显的“权威保有”和“信任延续”,有了权威就能使队伍秩序稳定,有了信任便能让团队高效合作。而在权威和信任的背后则是强大的团队精神和文化支撑,正是在这种代际相传的精神文化传承下,中国女排的国际竞争力才会代代相传,中国女排精神才会代代相传,中国女排队伍才会达到命运与共、风雨同舟的崇高境界。正如郎平在2016年中国女排获得奥运冠军后接受采访时所说:“我的所有,包括我的业务水平,我对排球的理解,我对工作的执着,其实真的是从袁导身上学到的,他教我们的这些东西让我们受益终身。”[5]这种从主教练到队员,再到整个团队的文化传承和精神永续,是女排精神生生不息的厚重根基。
综上,笔者认为,中国女排精神根植于深厚的体育文化沃土。它由真切的身体文化、排球的项目文化、超越的争胜文化、创新的团队文化、坚实的制度文化,以及传承的精神文化共同交织孕育而成,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完美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需要夯实雄厚的物质基础,又需要构筑强大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在全体国民中已有广泛影响的女排精神就是构筑中国精神力量可资挖掘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的追梦路上,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女排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