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永胜 石振国
(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任何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兴起,必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休闲体育就是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应运而生。高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必然促使人们寻求新型的生活方式,而休闲体育必将成为人们的选择。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着眼于休闲体育教育,通过对全民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提高国民的休闲体育认识与休闲体育素质,化解各种因休闲而出现的社会问题,提高全民族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我们国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因此大大增加,正奔向向往已久的小康社会。但是,闲暇时间的增多并不代表人们的幸福感就相应增多,人们承受着精神世界匮乏、机体功能退化、生活索然无味与人情世故散失等诸多困惑。如何使生活更有意义,如何解决困惑和问题?休闲体育将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因为它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适应新式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相对规范的体育场所,实现个性发展的模拟机会,同时它带来的健康价值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休闲时代来临的现实条件入手,分析和阐述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困惑与抉择,期望能为休闲体育教育在我国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一点新思路。
在信息化的普及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在21世纪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必然进一步提高,闲暇时间大大超越以往,在此前提下,人们可以尽情享受各种休闲活动。2008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在新的政策下,公民的法定节假日是十一天,比原来增加一天。此外,五天工作制下的“双休日”规定自1995年5月起实施。以此累计,普通公民每年的法定休假日达到115天。从这里也能看出,公民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休假中度过。如果新的“带薪休假”措施能够顺利实行,在以往基础上,我国公民的假期会延长10-20天,法定休假日将累计达到135天。这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激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积极参与旅游、健身、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
古语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再加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使休闲活动的普及成为一种现实。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978年,中国城市恩格尔系数是57.5%,农村恩格尔系数是67.7%。截至到2002年,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37.9%,农村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7.7%”[1]。 2008年以来,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基本维持在37%左右,而发达国家基本为25%-3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明显的差距。但当其低于50%时,娱乐性消费将稳定增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当人们的最低生活需求如吃、穿、住、行得到满足后,一定会向较高层次的方向发展,随之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娱乐性消费。与此同时,当物价上涨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时,人民的实际收入继续提高,剩余财富逐渐增多,越来越富裕,这便构成了人们参加休闲活动的物质前提。
现代社会的劳动者所表现出来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体力劳动逐渐消失,脑力劳动占居主流。但人们的身体机能也出现下降,甚至是退化的趋势。激烈的竞争环境导致人们普遍感觉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人情世故淡漠。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找回曾经的生活快乐、身心愉悦、体质健壮。这时,利用闲暇时间增强身体机能、缓解精神和生活压力的休闲体育活动自然就会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2]。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群众被称为“政治机器和经济组织的齿轮和工具”[3],在这个大环境下,休闲体育的确与人们的生活格格不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越来越期望能够过上真实、自由,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个转变的趋势,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自身生活幸福指数的追求,也突出了其休闲体育活动逐渐向多元化、消费化、娱乐化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原来注重对自然界的征服,逐渐过渡到注意人类自身的成长;从对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变为对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显而易见,休闲体育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可以满足小康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并借此规范社会教育,践行个性发展。在社会化的大背景下,能够扩展视野,培养人们的健康意识与竞争意识,丰富人们的情感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休闲体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规定:“人人有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儿童和青少年同样也享有休闲体育的权利。《儿童权利宣言》第七条规定:“儿童应有游戏和娱乐的充分机会,应使游戏和娱乐达到与教育相同的目的;社会和公众事务当局应尽力设法使儿童得享此种权利”。卡拉奇亚洲地区义务教育会议上,针对义务教育制定目标中也指出:“应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其从事玩乐休闲,并视此为教育的目标”[4]。由此看来,顺应休闲时代潮流,休闲体育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已经引起国内外人士的重视。现代教育要保障儿童和青少年休闲体育的权利,同时也应将休闲体育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培养方向。
休闲体育的实质是为了人们在各种身体活动中获得更大限度的愉悦与自由,以缓解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和慰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尖设备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同时,社会对劳动者技能和知识储备的要求也大幅提升。人们虽然摆脱了冗长的劳动时间的束缚,却陷入技能短板的困境,不得不将原有的劳动时间变成掌握新技能的“学习时间”。如此一来,人们向往已久的、悠闲美好的体育生活变成了枯燥的职业训练,休闲活动与工作状态严重错位。追求惬意生活的愿望和实际职业技能水平的矛盾逐渐暴露:工作时间越来越少,身心却愈加疲惫;明明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但越来越忙碌,内心也更加浮躁。正如杰弗瑞·戈比所说:“总是有事要做的心理标明一种文化的延迟。我们仍然觉得我们需要突击,需要消费,需要永久地保持忙碌状态。这诸多需要并非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事需要去做,而是我们对时间的畸形形态造成的。”[5]可见,自由时间量的变化会演变成质的变化,且后者对人的影响更大,因为休闲体育观念仍是社会的美好夙愿,只是人们对时间的心理认知发生了畸变。当功利战胜了享受,生产效益俘虏了人们心灵的时候,人类社会就被商品化、工具化,休闲体育的美好愿望最终变成“阳光下的泡沫”。
《易·系辞传》中有记载:“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6]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器”说的是物质世界的特性,强调事物的实际效用和具体功能,延伸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机能、学习科学技术的含义。而“道”是事物当中抽象出的规律性的东西,是指导事物朝无限可能发展的理论,强调精神意识的目的和价值观。二者阴阳共生、相互依存,没有“器”,无以载“道”,而无“道”,则不成“器”。从形而下的事物中抽象出形而上的规律,最终在形而下的实践活动中创造价值。“道”与“器”存在于世间万物,休闲体育也不例外。我们应当意识到休闲体育的核心不是掌握运动技能或娴熟利用运动技术,而是充分领悟体育运动中的自由、放松的心境,确立一种正确的休闲体育价值观。倘若用传教来传授休闲体育,那么,它一定不能给予人们内心支持、补给精神养料、升华心灵世界,最终异化了其初衷。由此可见,休闲体育教育在提供实用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构建了一个精神家园,这才是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所在。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主观的追逐名利也好,客观的背负压力也罢,人们越来越不肯把时间留给自己。留得一份单纯闲适竟也成了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呈现了“金钱富有、时间贫穷”的尴尬情景。诚然,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个人的物质追求。毕竟人与物互为对象化存在,人对物的占有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自身的能力价值。而当人过于认同这种价值体现时,则也会带来无穷的物欲。此时,物成为了生活的主导,人作为独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干扰,也就成了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
然而,休闲体育作为人们在闲暇时开展的、项目形式多样的、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活动,其特点是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这些特质是与过分追求物质背道而驰的,反而可以使人全面发展,成为物质的主动拥有者和有效利用者。所以,休闲体育应该警惕休闲的异化现象,减少和严防物化倾向,为人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休闲体育观念。
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其休闲体育的活动质量影响着他们个人的身心健康。从长远角度来看,早年良好的休闲体育体验也会使其日后养成较好的体育习惯。然而,目前的社会情况是,学生的休闲体育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具体表现有:休闲体育意识淡薄、时空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技能较匮乏等。由此,学生对何为休闲体育缺乏理性认识,没有从思想上切实认识到科学的休闲体育对于丰富文化生活、提高个人品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观念认为学习和休闲是相互对立的,认为学习是唯一有价值的行为,休闲因无法直接创造使用价值而被人们所鄙视。因而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是被提倡的,也是被社会公认的。反之,休闲则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不被提倡的,因此,人们对休闲生活充满敌对和排斥。然而,人们对于这两者的观点有其狭隘之处,是偏颇的,因为学习和休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缺一不可的。一个有追求的人应当不仅仅只会学习还要学会享受生活中的乐趣,那就是懂得休闲。学习为人们创造物质价值,休闲为人们带来精神愉悦。“过劳死”这种社会现象告诉我们,人们在工作之余,适度利用余暇调节生活是必要的,它对于缓解脑力劳动的疲劳、身体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功效。而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说明,人们“享乐至上”的功利思想需要加以教育和纠正。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休闲体育,科学管理休闲体育时间,并能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休闲体育观。
如果我们认为对于学生休闲体育生活,社会环境可能只起到间接的、宏观的影响,那么,教育的过程和学校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直接外部环境,这个直接外部环境对于学生休闲体育生活,在某些时候可能会成为决定性因素。教育不只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谋生的技能,还要让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创造、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但现实情况是,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适应、发展外部物质世界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于此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也必然前提性地抛弃了塑造人自由心灵的那把神圣尺度,把一切的无限目的都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7]。如此,学习便成为了他们适应社会、改变人生的选择,造成了学生只重视外在虚无的功利目的,而忽视了内在生活的真正价值。
近年来,各个学校组织并开展了诸如“阳光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等形式的体育活动,学校社团也成立了诸如“自行车协会”、“轮滑协会”、“舞蹈协会”等名目繁多的协会组织。这些活动都可以看作是充实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些有效尝试,即使在生活中有很多活动和尝试,但是学生在空闲时间里的“无聊症”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这些活动只是作为“填补”学生空闲时间的手段,以防止学生整天“无所事事”,而没有真正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其次在教育目标上,这些活动是以进行固有的休闲项目和活动为侧重点,旨在使学生的活动技能、技巧得到提升,而这种方式很难培养学生建立起休闲体育价值观,使他们形成健康休闲体育的生活方式。在教育原则上,人们只是把休闲体育的价值与进行休闲体育的方式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把在社会、学校、集体中形成的观念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培养学生对休闲体育生活所带来的各种价值态度的分析能力,以及主动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忽视他们养成正确的休闲体育价值观。
学生作为参与休闲体育生活的主体,其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有其本身的责任。学校关于休闲体育教育在当前功利主义背景下,误导了学生在休闲体育价值观上向功利性倾斜,现在的学生因难以理解休闲体育对其本身生活的意义与人格完善的价值,导致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目前能控制的行为来打发自己的空闲时间,如通过网游、手游、刷剧等消极的休闲体育形式打发空闲时间。同时,在求职压力不断增大的大背景下,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这无疑体现了学生对于闲暇生活的功能性评判:“学习为善,不学习为恶”,闲暇生活充其量只不过是作为更好学习的工具和过渡。人们的生活应该既有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应该包含自我享受、自我调整的休闲过程。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物体,学习过程和休闲时光都应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合理发展、均衡调控才会有精彩人生。
时至今日,休闲体育的价值仍然缺乏公众广泛的正确认识,在传统理念中,人们认为进行“休闲体育”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只有努力工作才能体现出人存在在社会上的价值,并且“休闲体育不就是玩吗,玩有什么可学习、可研究”的过时思想仍然占据主流。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通过教育,正确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休闲体育,让人们意识到在生活中休闲体育具有的重要价值和内在意义,领悟到它有着“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美誉的真正内涵;让人们体会到只有单纯的物质生活并不能让生活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只有将物质生活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相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并且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达到真正契合之后人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真正的乐趣,才能深刻地领悟到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积极的教育,人们最终会深入地认识到,休闲体育并不是人们过时理念中所认为的单纯的物质体验和感官刺激,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活动的乐观准备。
现实中存在的休闲体育,首先是由人们本身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的。在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中的文化样式、生活样式以及价值取向由人们的生活历程和追求理想确定的,这些都对休闲体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独特的价值追求,让人们的自身行为拥有了真实的意义,统一了主体自身价值和人生追求。提高休闲体育时间的合理应用,主要从人对人生的态度、对世界观的认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等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提高主体素质,形成一种全新的休闲体育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人们可以利用休闲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进而提高自己的休闲体育素养,这为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只有改善学生休闲体育素养,才能有空间施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兴趣追求。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术探究、艺术创作、身体康健等领域自由地选择,使人能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21世纪是以创新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型社会的热潮席卷全球。面对机遇和挑战,最佳的方法就是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灵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当人处于轻松、愉快的情况下,才有自由思考的空间,才有“思如泉涌”的天地。此时,主体能够独立思考,不盲目相信权威,勇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看法。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为了寻找创作的灵感,特意前往原始森林。我国古代诗人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面前经常诗兴大发,留下佳作。这体现出,创造灵感不仅是客观条件刺激,还有人的身心放松。不可否认的是,主体需要有长时间的努力思考,注重平时的知识和生活积累,也许才会形成我们所说的创造灵感。马斯洛认为,在漫长的思考过程中,创造者的逻辑思维所占的比重更高,导致大脑皮层产生不持续的兴奋中心区,这个兴奋中心区处于优势地位[8]。如果它在兴奋状态,那么人沿着常规思维思考问题,非常规思维不容易出现。但是,产生的兴奋中心区不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人在睡觉、散步或者旅行的时候,兴奋中心区有被限制的可能,使得它附近的皮层细胞达到兴奋,常规想法以外的潜在想法和知识有可能出现,这时往往会转变思维,产生灵感。所以,休闲体育带来的自由舒适的状态,给创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休闲体育感有且只有一个判据,那便是心之自由感”[9]。这里提到的“自由感”,是个体发自内心的本质需求,因此,休闲体育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和强烈的内在动机。在拥有选择的自由并且能够充分自主决定的体育运动过程中,遇到开放式的冒险机会,不确定的行动计划,个体才有发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能够保持身心愉快,领悟到自己决定的活动可以体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期望、强大的体能和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可以将自由分类,包括思想方面的自由与行动方面的自由,“积极的自由”和“消极的自由”[10],按照这个分类,在休闲体育中拥有的“自由”,既属于思想方面的“自由”,也属于行动方面的“自由”。休闲体育活动中的“自由”具体体现为没有强制性和约束力,是一种自然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宽松环境中的自由释放。因而休闲体育中的“自由”并不是毫无约束的放纵状态,而是摆脱外在强制性的束缚和毫无意义的压制后表现出来的感情状态。这种含义下的休闲体育,人的个性拥有最大的实现空间,人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可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自由的生活。
现在的休闲体育已经逐渐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知、尝试、接受。休闲体育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愉悦、放松,人们带着积极主动、自由乐观的态度将休闲体育融入生活。休闲体育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是一种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它是人们所向往的美好精神家园和心灵寄托,它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实空闲时间、丰富提高生活质量。综上,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都应关注人们的生命状态、心灵感受和兴趣个性,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休闲体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