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冲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163712)
二十一世纪初,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从高校教师口中可以发现,高校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首先,学生可能为了更好地适应交际对象而减少了对于本国文化的关注,没有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性;其次,学生更多通过西方的视角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在英语学习中忽略了自己国家的文化。例如,在谈及教育时,部分学生在未对本国的教育历史和文化背景建立深刻认识的前提下,盲目推崇外国的教育理念;再次,尽管部分学生可以基于客观视角看待中国文化,但是他们仍然缺乏用英语阐述自身观点和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1]。不管是教师教学还是教材设计以及课程设置,都强调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理解,试图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强化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优势,实现良好的交际成果,但对本国文化的输出却造成了一定限制。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自1995年被斯图尔德首次提出以来,就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衍生出一门新的学科——文化生态学,这是一种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文化领域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文化、环境和人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重点关注环境对人类文化的作用,研究人类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创造文化的过程[2]。
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动态平衡性两个关键特征。根据生态学观点,世间万物得以生存的前提就是生物的多样性,文化生态学则认为环境对文化的特点及变化造成了影响,文化的多样性是由环境的多样性造成的,是文化生态系统得以长久延续的重要基石。文化生态学理论关注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化因子的多样性特征,以保证文化因子之间的协同发展,让每个因子都能保持平衡和稳定。在文化生态学中存在大量彼此联系的文化因子,并通过自身的持续变化保障系统整体的和谐稳定,促进文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学英语的文化生态系统中,文化、环境和人分别指代目的语及母语文化、教学环境、教师和学生。因此,可以将英语文化教学生态系统视作综合了以上各类元素的完整的生态系统,不同元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打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3]。
第一,需要教师加强对外语文化教学生态观的认识,感受中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需要教师在关注英语文化的同时强调母语文化的输入,以保障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平衡性,让文化生态的平衡性得到保障。第二,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学科素养,同时提升自己的母语文化底蕴。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之外的时间,强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让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切实提升;需要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让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第一,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建立学生对于我国文化的高度认同,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进行西方国家文化的讲解,也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述我国文化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得以在文化融合中强化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让跨文化交际实现双向畅通。
第二,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综合运用各类方法进行母语文化的输入。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母语文化预留适当的输入空间,让我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中得到充分渗透。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及学生学情,明确我国文化教学的内容,在充分整合教材中我国已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我国文化。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课下挑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中华文化内容,并按顺序排列,以整合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教学的形式展开课程讲解,挑选出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元素,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对比不同文化的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强调英文的常用表达方式,便于学生熟练把握。通过充分的母语文化输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母语文化的输出。综上,教师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建立对母语文化知识的全面认识,充分展现学生的课堂研究成果,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表达方式,以推动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课程及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文化对课程的性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课程设置的主要构架;其次,课程是对文化精髓的提炼,在课程中形成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由于文化和课程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想提高我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力度,需要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目前,部分高校内部设置了大量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赏析等,然而却很少有学校开设中国文化类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承。基于此,需要各大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可以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通过开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赏析等课程,加上与之配套的课程建设起体系,让学生建立自身完整的文化体系,形成多元化意识[4]。
教学评价通常是指结合教学目标、过程和结果对教学实施价值判断的教学活动。当前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评价并未将我国文化意识视作教学考察的内容,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中国文化知识,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学生不能建立起对自身文化知识的清晰界定,不了解自身文化知识的层次和评价标准,教师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情况。长此以往,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此,需要在开展教学评价时制定清晰的文化意识评价标准。
第一,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制定以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且保证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效结合。需要教师在考试制度中适当加入与母语文化相关的题目,例如,可以在口语对话或英语笔试中加入与文化相关的话题。
第二,要求学校的外语部门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将中国文化意识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为学生制定清晰的英语教学计划和课堂评价计划。通过增加文化意识评价指标,对学生已学的中国文化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的母语学习积极性得到切实提升。
学习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并且在生活中持续学习,才能加深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仅仅通过课堂学习无法实现良好的文化学习效果。基于此,需要积极打造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提升对我国文化的学习兴趣,掌握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方法。
为提升校园中的中国文化氛围,强化学生在中国文化中的参与性,需要高校适当拓展第二课堂活动。首先,可以开展用英文传播中国文化的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赴校开展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讲座,以英语角的形式让学生就我国饮食文化、当下的时事热点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进行讨论。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过程予以积极关注,筛选出一些难度较小的话题,进行有关背景知识的引入,按照一定的难度梯度进行排序,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自由讨论。为了保障学生与我国文化的亲密接触,需要学校为学生营造舒适愉悦的文化氛围,同时保证文化形式的多样性,让文化传播效果得到切实提升。
总而言之,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中,目的语文化及母语文化都是其中的关键成分,将母语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之中,可以让学生在深刻体会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让学生建立起对目的语文化的深入了解。基于此,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加入我国的文化元素,以促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