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凌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文化与旅游管理系,重庆400067)
近年来,新闻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专业人才还是具有传播素养的“文明公民”,一直是业界与学界讨论不休的话题。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传媒界,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正在“新闻传播走向公共传播”的改革中逐渐融合。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已进行十多年,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格局中,如何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融入新的媒体环境,响应时代呼唤,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从北京大学在1918年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开始,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已发展上百年。其以研究新闻学为开端,主要为报业提供记者、编辑类新闻工作者,也在发展中延伸至广播电视、广告、公共关系学科,而传播学专业的设置是在进入21 世纪后,比新闻学滞后80 余年。从民国时期到2000年,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从初期复刻美国模式,尤其是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者的频繁交流,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模式的学习,在长期发展中,新闻学一直是新闻传播教育主要的研究对象,培养的是专门的纸质媒体工作者。
据专业统计,2018年全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教学点中,新闻学326 个,传播学71 个。[1]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发展呈现出重“新闻”、轻“传播”的特点。
作为抗战时期大后方,“中央政治学校”在1939年夏迁至重庆,其新闻系成为重庆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力量。复旦大学新闻系(1939年1月迁入)、中央新闻专业专修班、重庆新闻学院、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等为重庆新闻教育搭建了雏形。其中覆盖面较大的“中央政治学校”和重庆新闻学院受美国新闻教育模式很大影响,即注重实践、偏向实用主义。师资中有相当比例的新闻业界资深记者兼职授课;在办学层次上,既有年制的本科教育,也有短期的职业教育。这些为重庆新闻教育搭建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北政法大学在西部地区率先创办了新闻学专业(1959年),1979年四川大学开设新闻专业,20 世纪80年代初,西南大学开始了新闻学教育,其传播学研究生教学点于2006年开设。在新闻传播教育的理论研究中,重庆学界对抗战时期的研究较为丰富,对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转型研究基本沿用清华、复旦、人大等学校的理论。
至2019年9月,重庆设有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20 所,占总数的76.9%,开设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43个,专业开设数量及主要课程内容如下(数据统计自各高校官方网站专业介绍)。
新闻学(14)课程内容包括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采写、摄像编辑、媒介经营与管理、新媒体研究;网络与新媒体(9)课程内容包括新媒体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营销、新媒体产品设计;广播电视编导(8)课程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概论、艺术概论、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电视策划;广播电视学(8)课程内容包括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传播史、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摄像;传播学(2)课程内容包括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受众研究;广播电视新闻学(1)课程内容包括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媒介营销与管理、电视摄像、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网络新闻与传播(1)课程内容包括:网络产品设计、网络新闻采写、网络媒介运营。
截至2019年9月,重庆设置新闻传播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5 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12.8%,开设的新闻传播类专业7 个,专业开设数量及主要课程内容如下。
新闻采编与制作(3):新闻写作、新闻策划、新媒体运营基础、新闻采访、新闻摄影、数字摄像与图片处理技术、非线性编辑技术;传播与策划(2):传播学概论、数字图片处理与应用、媒介经营与管理、摄影摄像、广告学基础、活动策划、新媒体产品设计;网络新闻与传播(2):新媒体运营、新闻采写、数字摄像与图片处理技术。
从统计中可以看到,重庆的新闻传播教育以新闻学为主,第二大类是广播电视,大部分专业课程中既有新闻学课程,也有传播学课程。新闻学专业开设了媒介经营与管理课程,这呼应着新时代媒体环境下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要能编、会写,更要以经营者、管理员的身份参与媒体的改造、媒体环境的改善”。广播电视类专业中关于数字媒体的课程内容相对较少,主要培养的还是学生的广电新闻采写、电视节目拍摄制作技术。而从业界环境来看,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正在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寻求在新媒体方面的适应转型,从原来的单向转播转为交互传播。关于新媒体的课程内容更多聚焦在技术处理层面,从之前的传播学类课程直接到新媒体技术层面,缺少在传播学理论指导下对新媒体环境、媒体性质的深入研究,而这是否会让学生少了对传播环境、社会关切的人文思考,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比例较本科院校小,这跟高职院校更多的专业性、行业对口性相关。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技术培训的内容多于理论性、人文社科基础类内容,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
1.教育核心理念的偏向
随着受众和新闻传播者这两个主体地位的转变和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理念引发各方讨论。以美国西北大学为首一派认为,在新闻传播转向公共传播趋势下,新闻教育应该培养能够理解媒介作用和参与公共传播的“文明公民”。
我国研究者意识到,服务专业媒体的职业新闻人应该转变为公共传播者与信息交互者,新闻教育应由之前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公民教育、素养教育。重庆研究界基本沿用这一理念,但从理论研究到教学改革实践,仍有一定距离。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主要课程聚焦新闻、传播专业领域,公共关系、广告学等与新闻传播联系紧密的课程涉及不多,信息技术类跨学科教育少。在高职院校中,课程体现出重实践技术、轻人文素养的倾向。
在新闻传播教育核心理念中,对人文素养还是技术的偏向考量,是转型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2.媒介适应维度的选择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教育转型的探索中,较多地尝试以新闻传播专业嫁接其他专业,以期培养更多“一专多能”人才,让学生在就业时除传统的新闻专业机构外,还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正如复旦大学尹明华教授所言,新时代新闻传播培养的人才应“能满足整个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对传播人才的需要”[2]。跨学科的培养要求学校综合实力强,学科门类齐全,同时学生就业主要地区拥有匹配的消化能力,因而许多高校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对跨学科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尝试步伐谨慎。
重庆传统支柱产业是工业,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自然更多考虑在工业相关领域的岗位匹配。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再次得以明确,其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应积极培养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推动重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转型。现有新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侧重于为单一媒介服务[3]。毕业生更多进入传统专业媒体机构,还是成为公共传播人才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应成为新闻教育重要的考量因素。
3.职业面向与业界共建
“部校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探索数年,即官方媒体的资深从业人员进入新闻院校授课并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截至2018年,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20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单位[4]。“部校共建”模式更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教学全过程的目标,践行着“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新闻人才”。但传统的官方新闻媒体对毕业生的吸收能力有限[5],“校企合作”成为本科和高职院校另一重要的业界共建模式,并随“新闻媒体人员”到“传播公民”的转变,这一模式为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东、西部高校都在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目前东部学校、本科院校走在前列,重庆作为西南地区中心城市,在新闻教育改革中不能完全沿袭他人之路,在校企合作、媒介适应维度上都应该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跨专业培养公共传播人才方面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