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为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体育教学活动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小学生加强身体素质锻炼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人才的基础。而在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提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细微习惯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放入教学计划中,将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在保证学生体育成绩保持在合格线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小学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其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在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外,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行为习惯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所以需要从小对其进行销量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小学教育是个体所接受的最基础的教育,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很多对于学生行为习惯有教育意义的因素,如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通过早操或课间操可以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体育竞赛促进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都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但都需要体育教师加以引导。
在其教育过程中蕴含着诸多的行为习惯教育因素,如思想意识因素、早操及课间操因素、体育课因素、课余体育锻炼因素、体育竞赛因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影响因素、体育选项课因素等。在这些诸多的因素中处处都在对学生进行着行为习惯教育,但是每一个影响因素都要体育教师去加以实施或指导。
小学生因年龄特点,心智发育还不完全,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具备很强的模仿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要严格要求,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行为习惯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保持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就能在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作用,感召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体育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需合理,通过准确、规范的教学示范,加强学生对体育课堂的认可,对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需及时总结整理,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体育教学的实质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所以,对体育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中,学生对于体育活动感兴趣程度是其重要指标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生参与体育课程,除了了解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加强对身体的锻炼,更多的是培养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开展的体育教活动应该更加具有趣味性,可以将体育锻炼将体育竞赛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通过校内外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无论是文化课程还是体育课程,良好的课堂纪律都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于文化课程不同的是,体育课程多在室外开展,而小学生的纪律性又较差,所以更加需要重视课堂纪律的维护。如上课不能迟到,不能无故旷课等,同时由于在室外上课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维护对于小学生的人身安全也有重要帮助,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教师的指挥,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来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能用固定的教态表达不同的纪律要求,如击掌要求是什么,哨声的缓急轻重表示什么,不同的脸部表情表示什么,不同的身体姿势表示什么等,能够通过教师自己的言行让学生了解课堂纪律;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加入纪律训练,可以采取竞赛法、评比争先法、榜样激励法等措施,将纪律训练贯穿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既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性。体育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纪律性进行评比,对于那些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进行鼓励和表扬,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榜样的作用,对于无法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可适当的提出批评。
有人说:通过不断地重复,21天就可以养成一种习惯。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体育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范围比较广泛,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对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当然这也与小学生年龄较小,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所以,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不断进行规范和提醒。在《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则》中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规范,体育教师可以根据相关的条例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要求,对学生的实际行为习惯与相应的规范进行对比,并及时对行为要求进行调整,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 的自律性,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变成一种习惯。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存在个别“困难户”,主要是受身体条件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身体条件常见的有过于肥胖或瘦小,心理因素主要是部分小学生比较胆小,对于一些体育项目不敢参与,这部分同学的体育成绩普遍不太理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对体育课堂失去兴趣,甚至害怕上体育课。针对这部分学生,体育教师需要格外引起重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并在其擅长的项目上对其加以鼓励,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同时还要加强他们对于兴趣爱好的培养,针对他们的身体条件或心理因素教他们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只有让他们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加强学生拼搏进取意识的培养,才能在体育课程中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的配合,教师需要不断的对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而学生需要遵守教师的相关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的体育形式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指导意义,而学生 因年龄因素的影响,其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良性的引导,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必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所以这也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通过树立榜样、纪律约束、反复训练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同时,体育教师还需要发挥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