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0-11-25 00:16山丹县霍城中心小学
甘肃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教学素养

○ 山丹县霍城中心小学

在“大语文时代”的号召之下,如何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阶段,阅读不仅是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的重要方式,更是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目标不明确、较为形式化、“读”与“思”分离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还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更为高效的方式,从整体上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

在小学阶段,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想情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语文素养,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一般来讲,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涵盖了文字积累、语言技巧、语言构建等等。例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对生字、生词的学习,属于文字积累;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和解读,属于语言技巧方面;利用所学的字词进行造句、写作,则属于语言的构建方面。因此,阅读能力与语言构建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紧密连接[1]。

2.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小学阶段,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真正有深度的阅读,必然与思考紧密相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同样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阅读,不仅是对内容的了解,更应该是对内容的深度解读。在此过程当中,思考尤为重要。

3.审美。阅读,不仅是开拓眼界的方式,更是体验文学之美的重要途径。语文阅读,不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文字美、人物美、情感美的发现和领悟,即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当然,审美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深度阅读和思考。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学阶段培养起的发现美、领悟美的能力,很可能会伴随其终身。

4.文化传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学习、思考、理解和掌握,同时根据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将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度的传承与弘扬,这也是阅读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目标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课程改革不断进行,对新课程的要求,有很多教师不能做到了然于心,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在缺乏教研和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目标认识缺乏,由此导致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时间安排缺乏合理性,整体课堂节奏混乱,缺乏整体规划等等[2]。例如,教学目标不明确,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对生字词、句的理解,花费大量时间,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深度领会文章的内涵;时间安排不合理,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失去控制,进而导致多数重要内容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进行细致的引导和讲解。

2.合作学习浮于表面,实际效果不显著。新课改中明确提到,语文教学必须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各个学科、各个学段都在推行的学习新形式。新事物的接受需要时间,同样,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地到教学当中,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当中,更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研究。当下,仍存在“为了讨论而讨论”的情况,缺乏设计和指导的小组教学,多数时间只是学生在闲谈,效率低下,与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相违背,使得合作学习仅仅是浮于表面,无法真正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3.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部分地区,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使是在新课改的不断要求之下,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原有固化模式的束缚。阅读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阅读和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能力提升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境之下,导致学生对阅读的兴致不高,同时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等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长久下去,不但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而且会束缚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无法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魅力[3]。

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依然使用“满堂灌”的方式方法,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意。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来熟悉文章内容,朗读、群读等方法不断变换,实则只是改变了阅读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之下,文章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识字、认字的工具,无法使其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情感价值和写作技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束缚,无法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文学的美感。

5.阅读方式单调,形式单一。近年来,阅读内容虽然不断丰富,学生拥有了更多课外读物,但是在阅读方式方面仍然较为单调,主要以传统的课堂阅读方式为主。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疲惫感。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一成不变的模式容易产生厌倦心理,长此下去则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另一方面,阅读形式单一,使得学生对阅读的认知仅存在于对文章的阅读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适度插入阅读感悟、阅读分享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阅读课堂的内容,还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4]。

6.教学评价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仍以考试为主,将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判断标准。很显然,在此评价机制之下,很难将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定位。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通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展现,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式,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三、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深入研究新课标,俯视教学。教师对课标的不了解、研究不深入,直接导致了课堂的无效化。只有站在课标的高度上,才能俯视教学,做到游刃有余。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便要在学期开始前,就集中力量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组织开展学习。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制订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把每节课都按照该方法进行编排,要求每位教师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最快地使新课标落实到每一位基层教师,并使其与课堂实现高效结合。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设定好教学目标。目标的制订,需要从识字、认词、感悟、鉴赏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寓“思”于“读”,在思考中真正领略文章之美,实现思考和阅读的有效结合。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找出可以作为课堂中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预设,但是不能过于死板,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课堂的教学目标及时调整,以求更好地提升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深入研究教材,体现主体地位。课本换装,课标改革,一切都在变,为此,教师要跟上变的节奏。深入研究教材,不仅仅是对课本的研究,而是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深刻领会其内涵和精神,科学合理地与课堂结合;第二,对教材深入研究。现在的教材讲究模块化、中心化,每一单元都有明确的中心,教师要仔细研读,明确整本教材的编写思路、各单元的中心思想及其在每篇课文中的呈现形式;第三,教师要深入挖掘每一篇文章,从中找出值得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精神内涵并进行整理[5]。例如,《绿山墙的安妮》这篇小学生读物,教师在进行讲解的时候,应当抓住小学中学段的特点,从文章中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并对相关人物个性进行总结和分析。例如,安妮活泼、富有想象力、善良又聪明等等,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向她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描写人物的知识技巧,又能体验出对榜样学习的价值观所在,而这个自主发现的过程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创新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小学阶段的学生热衷于新鲜事物,对不断创新的模式充满兴致。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合作式教学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教师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确定真正有意义、有趣味、值得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发散思维,发表见解;情境教学不断完善,需要教师根据阅读主题或者内容,运用多媒体等设备为大家进行情景的创设,不仅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景,更好地体验人物的感受,从而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6]。

综上所述,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寓“思”于“读”,更要深度挖掘语文素养的内涵,从阅读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对阅读课堂进行重新构建,最终使得核心素养和阅读教学真正实现高效结合。

猜你喜欢
新课标阅读教学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