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对话,与经典对话,与心灵对话
——对传统摄影工艺热的思考

2020-11-25 04:06应爱萍
海峡影艺 2020年3期
关键词:艺术摄影工艺艺术家

应爱萍

2014 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平遥国际摄影节、北京798 吾乐影像空间连续举办了三场“国际经典手工工艺影像展”以及研讨会,在摄影界影响颇为深远。展览汇聚了全球25位摄影艺术家的优秀手工工艺影像作品,涉及到的工艺有蓝晒、四色树胶、明胶蚀刻法、铂/钯金印相、碳素明胶印相、彩色奶酪印相、盐纸印相工艺、铜凹版印相工艺等,并且呈现了在宣纸等不同介质上的印相工艺作品。其中,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山姆·王教授和南京艺术学院钟建明教授都在影像的呈现中尝试使用宣纸作为呈现介质。展览还展出了艺术家运用不同工艺叠加制作的实验作品。

虽然在2014 年之前,我们可以在众多国内举办的国际性展览中看到一些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作品,也可以发现中国本土的许多摄影艺术家和爱好者们开始使用传统摄影工艺制作影像,有的艺术家已经可以很完美地控制某种工艺为自己的艺术呈现服务。但是,的确在此之前,很多国内的爱好者们和艺术家极少触碰到如此丰富的传统摄影工艺,也很难在一次展览中观看到如此高水准地使用各种工艺制作的艺术作品。实际上,这一系列展览的确对于本土的艺术家和摄影史研究者而言,显得特别弥足珍贵。因为这可以说是迄今而来第一场国内最大型的传统摄影手工工艺展览。

时隔5 年,在2019 年的丽水国际摄影节上,我们看到了一场由31 位国内艺术家、14 位国际知名传统摄影手工艺术家参展的大型展览——“对话——中外手工影像原作展”。此次参展的作品多达190 幅,工艺涉及30 余种,整个展览基本按照工艺出现的时间顺序布展。此次展览不仅又一次让艺术家、爱好者们大饱眼福,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国内优秀的艺术家们也可以非常完美地利用西方传统摄影工艺作为呈现手段来实现艺术作品的创作。同时,对于摄影史研究者而言,得以在工艺的介绍与艺术作品的展现中更加细致地了解产生于19 世纪前叶并延续、活跃至今的各种工艺是极为难得的。 除去展览,不断丰富的深入介绍传统摄影手工工艺的书籍的出版和各种高品质的培训班也不断壮大着本是小众的传统摄影手工群体。

那么,为何2010 年左右会在中国涌现出一批艺术家、爱好者们努力去探寻产生于西方的传统摄影工艺呢?

很显然,中国当下的艺术摄影创作面临着数字化影像对摄影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与冲击,摄影师们习惯于在“明室”即使用电脑软件实现艺术创作的诸种控制,当然也习惯于制作影像。数字时代,艺术家可以任意运用、编辑、融合不同影像素材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与审美趣味;甚至可以无需拍摄照片就可以制作出如照片般的逼真影像。随着手机摄影的普及,影像不仅可以瞬间产生,而且可以瞬间进入各种社交平台进行互动,摄影已然成为所有人的生活必需品,无时无刻都在使用,犹如我们的日常语言一般。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成为信息载体、传播媒介的影像是依赖着屏幕和数字进行运作、互动的。

有趣的是,今天的当代艺术正张大双臂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欢迎着影像的加入;同时无所不在的影像与全民影像制作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屏幕成为绝大多数影像存在与交流的媒介,而传播、流量是众多影像存在的生命与价值。当艺术要求影像不断创新,要求作品具有唯一性;这必然对抗着全民摄影的简单、快捷与无限复制、传播。艺术家在拍摄手法、拍摄内容上不断创新,在使用的器材上也不断寻找各种可能性;那么对于影像的呈现,也自然不会满足于顶级打印机的色彩管理系统的完美控制与纸张生产商供给艺术家的那些选项了!传统摄影手工工艺恰恰可以带来影像呈现的多元化,满足于艺术家们对影像唯一性、不可控的一些想象与追求。

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回溯往昔,却发现中国缺乏实验摄影阶段。摄影术对于中国而言,就是随着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而来的。据记载,1841 年,法国军官就已经使用达盖尔摄影术拍摄被占领的香港港口,这不过距离法国宣布达盖尔摄影术诞生仅两年之久。虽然清末的邹伯奇运用自己博学的科学知识和超强的动手能力做着各种实验去留存宝贵的影像,但影响辐射范围相对狭窄。不论如何,随着鸦片战争,西方摄影师带着先进的摄影器材拍摄了一批中国影像,同时在这些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也陆续孵化出了中国摄影师。此时的摄影已经逐渐步入工业化阶段,从达盖尔摄影术到蛋白工艺、湿版、干版的技术进化,这些逐渐实现了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制作影像、复制影像的要求。因而,这也导致当我们面对数字化影像创作的冲击时,使得当代摄影影像艺术创作与呈现样式较为单一;同时我们不仅无有历史可以回溯与借鉴,对西方传统摄影工艺知之甚少;而且信息传播所需要的复制性严重对抗着艺术摄影所需的唯一性和原作概念 。

纵观西方摄影史,在19世纪上半叶,达盖尔摄影术被宣告发明之初的摄影史前史中,就有无数化学家、物理学家在实验室不断试验各种方法以期长久留存影像,有直接印相工艺、有通过暗箱来实现影像的留存等。除此之外,西方从摄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即从模仿绘画的主题、风格到使用柔焦技术来消除摄影机械性的细腻特征和暗房的合成技术等来使摄影获得艺术地位的诸种努力。从维多利亚女王收藏雷兰德的《人生两条路》到诸多收藏家收藏当时代的艺术摄影作品,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摄影作为艺术的可能,就已经开始自觉地实践着和尊重着这些作品的唯一性,即对“原作”极为尊重。那么,到了20 世纪,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兹等摄影艺术实践寻求尊重摄影本质的特性,努力在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通过细腻线条的表现和色调的有效控制,在拍摄之前就已经预想所有的摄影过程,而非在摄影的冲印过程中以及使用负片的修饰、合成等技术来实现艺术摄影图像的制作。斯蒂格里兹所带来的艺术摄影创作传统对西方艺术摄影创作影响相当深远。同时代的摄影理论家如罗兰·巴特、亨利·范·利耶、罗莎琳德·克劳斯、约翰·伯格以及美国著名的策展人约翰·萨考夫斯基等对摄影本质特性的认识与凸显,也不断丰富人们对于摄影和艺术摄影的理解。这些种种都构成了西方艺术摄影可资借鉴的有益脉络。

当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摄影与当代艺术联姻之时,人们可以通过溯源至传统摄影工艺或者在与斯蒂格里兹所带来的艺术摄影实践传统的比较、继承和反叛中建立起当代艺术创作的有效表达路径和呈现的诸多可能。然而,在中国本土的摄影发展中,除去刘半农、郎静山、陈万里等人在抗战前对艺术摄影的自觉追求外,之后由于中国处于战乱时期,摄影立即被视为政治宣传工具,即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被交战双方视为有效的政治宣传工具,而未给予艺术创作的空间和可能。同时,摄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作为宣传的辅助工具而存在。因而,在中国本土的摄影中,人们往往将摄影视为可无限复制和无限传播的图片,是信息传播的媒体;所以,摄影创作也就缺乏唯一性和所谓“原作”概念了。

因而,到了21 世纪,中国本土的艺术家在数字化语境下进行当代影像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必然要思考艺术的创新、唯一性与原作的概念了,必然要对抗数字化影像易复制与无限传播的事实;那么西方传统摄影工艺提供了影像艺术作品唯一留存于世的可能性。实际上,艺术家所使用的传统摄影工艺已不仅仅指的是西方19 世纪上半叶摄影史前史中出现的诸多影像留存的工艺。它包括实验摄影影像制作工艺和银盐工艺,其中实验摄影影像制作工艺指的是古典工艺和为新艺术形式或实验而新近发明的影像制作工艺等。具体言之,传统摄影工艺,尤其是古典工艺中所要求的手工艺本身就具有艺术创作意味,同时影像最终呈现的样貌具有诸多艺术可能性。当传统摄影工艺与装置艺术、视频或多媒体手段的结合,也可以成为艺术表达的有效视觉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许多西方艺术家不仅传承古典工艺的制作手法以及影像效果,而且会为新艺术形式或实验而新近发明影像制作工艺。这些都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摄影工艺在数字化时代中的各种形态,有效地提供了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诸种形态。

虽然中国摄影史缺乏重要的萌芽阶段和将此视为艺术的重要发展脉络,但在今天我们逐渐可以接续上世界摄影发展史,借鉴西方艺术家的经验教训以丰富我们本土艺术家的影像创作和艺术多元化的呈现手法;同时我们可以重新借助着对传统摄影工艺的认知和实践,对西方早期的画意摄影和诸多作品有更为深刻的体验与认识,也可以让我们对当代摄影有更丰富多元的解读,并且可以给予我们对于未来影像艺术创作和发展以坚定的信心。

它山之石,确可攻玉!

《女孩儿》 蛋白镀金工艺 韦晓慧拍摄 应爱萍制作

猜你喜欢
艺术摄影工艺艺术家
Scènes盐值艺术摄影空间二期
金潇作品
2022年湖南省艺术摄影采风 创作培训班作品选
LNG加气站工艺危害分析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关于摄影艺术性与艺术摄影商业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