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典型特征,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德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高效开展德育教学对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因此,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实效性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加大研究深度和力度,从各个方面有效渗透德育教学,并创新和改革德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并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实效性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44-0089-02
引 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以感性为主,且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特别重要。为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空洞说教,否则不仅德育教育效果差,还会起到反作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相比其他课程而言,其优越性明显,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和挖掘,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互补。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优势
1.德育题材广泛
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内容来看,其德育素材十分丰富,小到行为规范、良好习惯,大到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教学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生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1]。学生资源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对应的生活能力,促使学生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如开展“今天我当家”实践活动;自然资源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室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入自然、投入自然、探索自然,借助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如开展“绿化城市”活动;社会资源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展社区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懂得服务和回馈社会。
2.德育形式多样性
开放性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典型特征之一,并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借助当地特色的资源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确保课程教学内容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另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在课堂上开展以德育为基础的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生活及校园活动中挑选德育教学素材,借助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或者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平台,弘扬社会正气,从而影响每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形式具有多样性,常见的形式有答辩、展示、汇报表演、总结交流、社会宣传、劳動实践、实验探索等。
3.德育过程实践性
德育教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知识的传授,故教师不能采取说教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否则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同时也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同于传统课程,更注重课外实践,旨在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真实的社会[3]。实践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感悟道德,陶冶情操,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1.明确德育教育主题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活动主题和形式可以随便开展,其必须基于德育教育主题。德育教育主题具有丰富多样性,包括勤俭节约、尊老爱幼、感恩、诚实守信、文明礼仪等,且每个主题都有不同的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德育教育的真谛,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学生教学德育内容[4]。
例如,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可以感恩教育为主题,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感恩,感恩教育的内容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现感恩主题。感恩不仅包括对父母长辈和教师的感恩,还有更广泛意义上的感恩,如感恩学校、感恩祖国等。学生只有真正明白感恩的内涵,才能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对感恩意识培养的目标,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5]。21世纪出生的学生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听从父母的教导、反对心态和逆反心理较强等。所以对于21世纪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其进行感恩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其感恩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素养。教师应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优化和调整实践活动形式,如开展榜样学习活动、案例分析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实感受和体会父母的辛苦,并懂得感恩。实践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妈妈摘菜、给父母洗脚,或者在重大节日向父母送上一些发自内心的祝福,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设计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活泼好动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典型特征,且他们具有较高的模仿能力。所以,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角色扮演活动必须有对应的情境和故事内容,需要教师综合考虑进行设计,然后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说话方式、行为方式等为学生分配对应的角色,促使学生将角色扮演得活灵活现,从而丰富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感受和体验,确保德育内容的有效渗透,提高德育教育效率[6]。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文明教育,如不乱丢垃圾,垃圾分类处理,若有发现应积极制止;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坐公交遵守公交秩序,礼貌让座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礼仪。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锻炼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如在生活中要珍惜粮食、节约用水,并长期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开展小组活动,合理分工合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极高的兴趣。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参与兴趣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只有选择学生最喜爱、最乐意接受的形式,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掌握所学知识[7]。对于小学生而言,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积极投入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锻炼自己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并掌握所学知识,最终实现全方位发展。所以,教师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团队荣誉感。
例如,在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先展开调查,然后小组内部讨论,最后明确小组的实践方向,并确保实践内容属于本次活动主题的范畴。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要保障学生的安全,确保实践方向在实施过程中不会脱离主题,从而使学生有效形成团结协作能力。
4.完善评价体系
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还要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最后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确保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保持积极状态。另外,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若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并为后续的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最终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德育水平。所以教学评价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必须始终坚持采取客观真实的态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分析、考虑学生的日常实际表现学习情况等,既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亮点、优点,还应及时改进学生的不足之处,确保德育教育活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束后,教师必须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在后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另外,教師对实践活动项目和内容也要进行总结和评价,为学生构建一套完整的德育教育知识体系和框架,实现对学生的系统教育,并满足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的成长需求,充分发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和价值。
结 语
考虑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育成为当下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教师必须注重渗透德育内容,促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形成多种优秀品质。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的价值,丰富活动课程形式和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增加德育教育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李玉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途径[J].软件(电子版),2020(01):141.
赫崇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06):55.
李梅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20(01):77-78.
山卫英.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2):205.
林巧艺.浅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德育渗透[J].黑河教育,2019(05):38-40.
葛华飞.探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22):105-106.
朱小美.试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8):29.
作者简介:郭传菊(1977.12—),女,山东莒县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