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偲
摘 要:本文从探讨医院床位配置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CMI值对传统医院床位利用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兼顾医疗服务产出的效率与质量评价,尝试对医院配置床位资源提供切实可行的运营管理方法,并提出提高床位利用效率的相关建议,以期完善考核评价手段,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
关键词:医院床位;资源配置;CMI;综合评价
一、医院床位配置问题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如医保支付制度从“项目后付费”向“DRGs预付费”改革、实施分级诊疗等多项举措,均对医院管理带来重大的影响,医院经济管理愈發重要。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工作会议强调,开展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面对医改新时代的挑战,医院经济管理模式从传统的模式转向以“业财融合”为核心,向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运营管理转变成为新命题。医院经济管理必须拓展并向业务管理延伸,不断重新审视自身状况,拟定应对策略,加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向精益运营管理要效益。
医院床位是体现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资源,床位的合理配置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运营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国家分级诊疗制度推行后,三甲医院住院收入的占比将会进一步提高,床位效益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在医院床位资源投入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平衡各临床科室的床位需求,合理评价各科室床位利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益;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医院管理决策,使运营管理分析过程更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医院强化管理手段,促进医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二、当前医院床位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院床位利用过度与不足并存
目前我国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病区划分,一般是按照科室功能来进行。各科室病种收治情况各有差异,病床周转快慢参差不齐。除了客观上病种结构不同外,各临床科室的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业务增长速度较快的科室,若医院不能及时进行床位调整,就会人满为患,而受限于医院床位总体规模,医院也很难一直新增床位供给。此外,受疾病谱变化的影响,部分科室业务增长停滞、甚至是负增长,这导致部分科室病床周转效率减慢、床位利用不足。
2.床位使用率因季节变化波动较大
部分疾病的发病具有较明显的季节特征。随着季节的更替,比如在寒冬早春时节,呼吸系统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扬,这促使肺病科和心血管病科的床位相对紧张;在寒暑假期间,受学生放假影响,儿科及五官科等也常会出现“人等床”的现象。由此可见,季节与假期因素会深刻影响相关科室的病源数量,进而影响各病区的床位使用率,但目前医院往往没有就这些因素动态调整科室床位。
3.尚无标准有效的床位配置效率评价方法
现阶段,我国医疗行业还没有标准有效的综合评价床位利用效率的模型,各医院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各自不同的侧重,考核评价时选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常采用开放床位数、出院人次、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及床位周转次数等指标对医院及各科室的床位利用效率进行评判。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均能反映一些问题,但却难以体现不同科室收治的病种结构及病情疑难程度差异,未能综合评价各科室床位资源的利用效益,故难以揭示医院实际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
三、基于综合评价的床位配置问题应用研究
本文拟在传统床位效率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引入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中的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对床位资源的利用效率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床位利用效率与收治病例的疑难程度相结合,建立医院床位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旨在确保医院的床位配置评价能兼顾质量和效率两个维度,使评价结果更客观,且顺应医保付费的政策变化。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数据资料来源于武汉市某三甲医院,该院2019年实际开放床位数1965张,年出院人次近7万。2015?019年,该院床位利用情况逐年向好,各项指标提升明显,其中:反映病床利用情况的平均住院日从11.2天缩短至9.9天;反映病床负荷程度的病床使用率从79.6%提高到94.6%;反映病床工作效率的病床周转次数从26.7次提高到35.3次。由此可见,该院床位的工作效率在稳步提升,同时反映出医院管理情况也在逐年向好,而床位资源配置的压力在逐步加大。
2.研究方法
DRGs是当前相对科学、可相互比较的医疗质量评估方法,是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病例组合指数CMI可以反映医院收治病例的资源消耗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收治病例的技术难度,间接反映医疗主体的诊疗能力。为适应国家推行按DRGs付费的政策,在床位利用情况分析当中引入CMI值进行评价,符合医院精细化的运营管理要求。研究所需床位效率等相关指标,来源于医院统计报表;病种权重工作量等指标数据,由住院病案首页信息上传,对接省级DRGs平台,从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平台下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病床工作效益评价方法,将该院2019年各临床科室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处理,求全院各科室病床工作效益的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取95%置信区间,求得该院病床工作效益的上、下控制线,并计算出各科室开放床位数的合理区间范围,再将各科室实际开放床位数与该区间范围进行比较,即可得出各科室床位所需调整的方向。
该方法与传统的病床工作效率评价方法相比,加入了反映病种难易程度的CMI值,而不仅仅考虑病床的工作负荷。CMI值在一定程度上能科学、客观地反映不同科室收治病种结构及病情疑难程度的差异,体现了诊疗技术的含金量,能够顺应按DRGs进行病种付费的政策变化,在付费变革实施前就做好临床科室收治行为的政策引导,鼓励收治疑难程度较高的病种,对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相反,如果医院仅从床位使用率、周转次数、平均住院日等效率指标去考核,科室难免会为了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率而去减少收治疑难病种,甚至大量收治轻症患者,这对医院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四、提高床位利用效率的相关建议
1.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效率
对医院来说,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加快患者的治愈过程,缩短平均住院日。其中,推广临床路径的应用,规范医院工作流程,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其次,病人的安置政策对床位利用效率的影响也很大。在普通工作日和周末规律、连续地提供有关病人的入院评估、转院和出院的医师咨询,对床位的利用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对不合理住院日的研究及评估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院就医流程的改进、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利用效率。
2.加快信息资源配置,创新床位管理体制
针对科室间床位使用不平衡的情况,可在院内通过跨科收治患者,实行全院床位集中管理。即在HIS系统的统筹支持下,实时掌握各科室床位使用情况,当某科室无床位而其他科室有空床时,病例可由原科医生治疗,由病床所属病区护理,以缩短等候住院的时间,提升床位的使用效率。动态管理床位的方法促进信息资源在医院运营管理中发挥作用,在我国许多医院已充分实践,不失为一个改善床位紧张问题的有效举措。
3.改善入院服务流程,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可以通过整合入院服务中心的职能,实现住院预约、床位协调、入院办理、术前检查评估等一站式的服务。通过电子住院证的办理,简化入院手续,方便医生实时查询并安排患者入院,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改善入院服务流程,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从而提升住院患者对医疗服务效率的满意度。
4.强化臨床绩效管理,提高医院运营效益
绩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绩效考核是“指挥棒”,是调整人们行为的“方向标”,因此设计好绩效考核制度,对于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效果十分重要。设计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制度时,需要体现涵盖业务量、工作效率、医疗技术难度、DRGs病种风险程度、成本控制贡献等多重因素,从优劳优酬、精准激励、运营效率、医疗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符合医疗行业特点,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临床工作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顺应医改新时代,将医疗业务流程嵌入运营工作中,做好医院床位资源配置及评价,是医院财务人员管理“提质增效”的新要求。运营只有对业务深度了解,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在现实工作中,管理会计岗位可以多与临床一线沟通了解实际业务情况,必要时组建业财融合工作小组,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参考其他兄弟医院的先进管理理念,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从而能迅速提升业务素质,完善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运营管理能力,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益。
参考文献
1.耿珊珊,陶红兵,谢舒.综合医院床位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构建的初步探讨.中国医院管理,2012,32(05).
2.叶仲书,梅文华,郭文燕.基于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的珠海市公立医院床位利用效率分析.医学与社会,2017,30(06).
3.刘盈,王晶桐,赵越.以单床工作效率为核心的医院床位效能评价模型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17,37(04).
4.王晓成,贺亚琴,刘王斌.床位利用模型与工作效率指标在床位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卫生统计,2016,33(03).
(责任编辑:兰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