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斌 余 光 王宏刚 莫霏霏 王国祥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病因不明,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的肝组织损伤、肝功能异常疾病[1]。根据其临床表现、免疫学、生化、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其中较常见的两种自身免疫性肝病为PBC 和AIH[2]。自身免疫性肝病无特异性临床病症,确诊时间晚,危害严重,目前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3]。SH2B 衔接蛋白3(SH2B3)属于SH2B 衔接蛋白家族中的成员,是一种细胞内衔接蛋白,在多种信号转导途径中作为负调节物而发挥作用,包括炎症信号通路[4-5]。Zhou 等[6]研究表明,人类染色体12q24 位点以SH2B3 和ATXN2 基因为核心,与1 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疾病有关。本研究通过对SH2B3 基因中Rs3184504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探究,进而探讨SH2B3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关联性,以期为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提供潜在的基因诊断标志物。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7 月—2020 年1 月于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就诊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162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PBC 患者84 例(PBC 组),年龄34~67 岁;AIH 患者78 例(AIH 组),年龄33~68岁;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72 名为对照组,年龄33~67岁。本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原则;所有受试对象均由专业人员详细告知研究内容并自愿参加,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PBC 和AIH 诊断参照《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和治疗指南》[7]中的相关标准;(2)不伴有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者;(3)临床资料保存完整者;(4)研究对象均为汉族人群,年龄≥18 岁,性别不限。
1.3 排除标准 (1)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严重疾病者;(2)伴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及各种免疫系统疾病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主要试剂与仪器 血液基因组DNA 提取试剂盒(批号DK604)购自上海莱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CR buffer Set(PCR buffer 及MgCl2 稀释液,批号11160010-1)购自苏州瑞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酶联免疫吸附(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批号SEKH-0020)购自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ELISA 试剂盒(批号orb405970)购自武汉博欧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UZS-300 型自动生化分析仪购自上海帝博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 研究方法
1.5.1 血清学指标测定 抽取三组受试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样,置于-80℃保存。ELISA 法检测血清IL-12、IL-17 表达水平;常规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rsferase,AL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GGT)水平。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及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
1.5.2 SH2B3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 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外周血DNA,核酸定量仪测定A260/A280,计算DNA 纯度和浓度,并将浓度稀释到50ng/μL,-20℃保存。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PCR 引物序列(见表1)。反应体系共25μL:10×PCR Buffer 2.5μL,MgCl21.5μL,上下游引物各0.5μL,dNTP 2.0μL,模 板DNA 2.0μL,Taq DNA polymerase 0.2μL,ddH2O 15.8μL。反应条件:95℃5min;94℃1min,55℃1min,72℃1min,40 个循环。琼脂糖凝胶电泳后采用凝胶成像仪分析,将单一明亮条带的PCR 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纯化并测序,BLAST 进行测序结果比对。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PBC、AIH 发生的因素。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BMI)、吸烟比例、饮酒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 结果显示,SH2B3 在rs3184504 的多态位点上有三种基因型,分别为CC 型、CT 型、TT 型。对照组基因型中CC 型最多,其次为CT 型,TT 型最少;PBC 组基因型中CT 型最多,其次为CC 型,TT 型最少;AIH 组基因型中CC型最多,其次为CT 型,TT 型最少;PBC 组、AIH 组中CT、TT 两种基因型占比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5)。根据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对照组、PBC组及AIH 组各基因型的期望值和观测值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定律(P 均>0.05),提示群体来自同一孟德尔群体,所选样本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具有代表性。见表3。
2.3 PBC、AIH 患者各基因型血清学指标比较 PBC、AIH 患者各基因型ALT、GGT、IL-12、IL-17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影响PBC、AIH 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将PBC、AIH 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校正年龄、性别、BMI、吸烟比例、饮酒比例、ALT、GGT、IL-12、IL-17 等混杂因素后,以SH2B3 三种基因型(CC 型、CT 型、TT 型)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 型、TT型基因型是影响PBC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T 型基因型是影响AIH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5-6。
目前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为PBC 和AIH[8],PBC 是一种非化脓性、慢性胆管炎,血清生化异常以ALT 和GGT 升高最为常见[9-10]。AIH 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AIH 常见的生化异常是血清ALT 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11-12]。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易感性相关[13]。
SH2B3 基因是衔接蛋白SH2B 家族的一个成员,参与多种信号事件的整合和调控[14]。SH2B3 参与细胞因子信号传导途径,是T 细胞受体信号传导的负性介质[15]。SH2B3 在内皮细胞中作为负调节因子抑制肿瘤坏死因子信号,进而降低促炎性反应,SH2B3 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压调节等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16-17]。Umemura 等[18]对158 例AIH 患者的SH2B3 基因型进行分析探究,证明SH2B3 中的rs3184504 的错义突变与AIH 有关。本研究中对照组基因型中CC 型(占84.72%)最多,其次为CT 型(占13.89%),TT 型(占1.39%)最少;PBC 组基因型中CT型(占46.43%)最多,其次为CC 型(占41.67%),TT型(占11.90%)最少;AIH 组基因型中CC 型(占50.00%)最多,其次为CT 型(占35.90%),TT 型(占14.10%)最少,PBC 组、AIH 组中CT、TT 两种基因型占比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5)。提示CT、TT 基因型携带者比CC 基因型携带者的患病风险可能更高,分析Rs3184504 位点T 等位基因可能是自身免疫性肝病易感基因。唐莹莹[19]研究表明,除血清ALT 和GGT 外,IL-17 也参与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发展,可引起肝脏免疫炎症反应。本研究中各基因型患者ALT、GGT、IL-12、IL-17 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PBC 组、AIH 组患者体内SH2B3 基因型表达异常可能影响患者体内免疫调节机制,即T 细胞与Th17 细胞之间的平衡,而由Th17细胞分泌产生的IL-17 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异常,可能成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的主要免疫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T 型、TT 型基因型是影响PBC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T 型基因型是影响AIH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提示携带CT 型发生PBC 可能性较高,携带TT 型发生PBC、AIH 可能性均较高,携带SH2B3 基因rs3184504 T 等位基因者更容易罹患自身免疫性肝病。
表1 qRT-PCR 引物序列
表2 三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表3 Hardy-Weinberg 遗传平衡检验结果[例(%)]
表4 PBC、AIH 患者各基因型血清学指标比较()
表4 PBC、AIH 患者各基因型血清学指标比较()
注:PBC 组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AIH 组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ALT 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GT 为γ-谷氨酰转肽酶;IL-12 为白细胞介素-12;IL-17 为白细胞介素-17;与CC 组比较,aP<0.05;与CT 组比较,bP<0.05
表5 影响PBC 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表6 影响AIH 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SH2B3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有一定相关性,其中CT 型、TT 型基因型可能与PBC 发生有关,TT 型基因型可能与AIH 发生有关,临床上可通过检测SH2B3 基因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做出初步预测,以便尽早干预和控制,对预防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为临床治疗PBC、AIH 开辟新思路和视野,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