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30021)罗洁宁
肺癌是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疾病进展速度较快,病死率较高。外科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少、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切除肿瘤病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1]。但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同时因气管插管、麻醉、术后切口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减弱,容易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不利于机体恢复。既往有研究表明[2]: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加强肺部功能锻炼,可促进肺功能恢复,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基于此,本研究选定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肺癌根治术患者,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4例肺癌根治术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项研究,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样本容量52例)。实验组:女性22例、男性30例;年龄在49~80岁,平均(64.52±3.14)岁;TNM分期:19例II期、22例III期、11例IV期;病理类型:14例腺癌、32例鳞癌、6例鳞腺癌;肿瘤位置:44例左侧、18例右侧;体重在52~80kg,平均(66.28±2.17)kg。参照组:女性24例、男性28例;年龄在50~79岁,平均(64.49±3.12)岁;TNM分期:20例II期、21例III期、11例IV期;病理类型:16例腺癌、30例鳞癌、6例鳞腺癌;肿瘤位置:45例左侧、17例右侧;体重在54~79kg,平均(66.31±2.15)kg。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3]中对“肺癌”诊断标准,均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②年龄大于18周岁。③KPS评分大于60分。④预计生存期在6月以上。⑤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于患者手术前3天开展护理干预,直至患者出院。
参照组: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强化呼吸功能锻炼,戒烟戒酒,严格遵医嘱完善术前准备、术后遵医嘱进行治疗,指导进行有效咳嗽,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切口观察,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开展肺康复训练,术后24小时开展主、被动体位变换及呼吸功能训练:①腹式呼吸: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将左侧、右侧掌心分别放置肚脐、胸部,鼻吸气至腹部,缓慢上抬至最大肺容量,屏气2s后,缓慢呼气,直至胸部感觉至最高点,屏气3s,吸气以及呼气的时间比是1∶1,每日2次,每次20~30组。②呼吸训练器训练:协助患者采取平卧位,训练器平行放置于眼的位置,用唇舌以及口腔含住吸气软管,双手紧握呼吸训练器,缓慢吸气,以最大的吸气量吸住小球,屏气2~3s,白色活塞降低至最小层,而后将吸管取出,吸气嘴移开,缩唇慢呼气,5min后进行第二组训练,共计训练4次。在呼吸训练器、腹式呼吸时必须由专人以手机录制。引流管拔除前展开上肢运动:吸气时上举、外展、前伸双臂,吸气的同时自然下垂,每日3次,每次10min。屈伸抬腿训练每组10个,每次1组,每日3次。术后1~2天进行床边站立、坐位、行走训练,每日2次,每次10min,逐渐过渡到床边步行练习。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两组均在手术1周后观察护理效果。①心功能:包括LVEDD、LVESD以及LVEF。②肺功能:包括FEV1、FVC、FEV1/FVC。③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持续肺漏气、脓胸、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心肺功能),以“±s”表示,X2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以“[n(%)]”表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附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情况(±s)
附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情况(±s)
组别 LVEF(%) LVEDD(mm) LVESD(mm)护理前 护理1周后 护理前 护理1周后 护理前 护理1周后实验组(n=52) 41.26±2.66 56.92±3.66 63.58±3.46 50.06±1.33 50.62±4.62 38.26±1.62参照组(n=52) 41.29±2.61 47.26±2.62 63.59±3.45 57.99±2.66 50.65±4.59 45.82±2.44 t 0.0581 15.4760 0.0148 19.2282 0.0332 18.6136 P 0.9538 0.0000 0.9883 0.0000 0.9736 0.0000
附表2 两组肺功能对比结果(±s)
附表2 两组肺功能对比结果(±s)
组别 FEV1(L) FVC(L) FEV1/FVC(%)护理前 护理1周后 护理前 护理1周后 护理前 护理1周后实验组(n=52) 2.25±0.16 2.69±0.31 2.82±0.11 3.59±0.36 71.62±3.62 75.26±4.55参照组(n=52) 2.24±0.15 2.35±0.16 2.83±0.10 3.16±0.18 71.66±3.59 72.95±2.07 t 0.0295 7.0281 0.0451 7.7039 0.0566 3.3324 P 0.9765 0.0000 0.6287 0.0000 0.9550 0.0012
2.1 心功能对比结果 两组护理前LVEDD、LVESD以及LVEF比较,P>0.05;护理1周后实验组LVEDD、LVESD均低于参照组,LVEF高于参照组,P<0.05,见附表1。
2.2 肺功能对比结果 两组护理前FEV1、FVC、FEV1/FVC比较,P>0.05;护理1周后实验组均高于参照组,P<0.05,见附表2。
2.3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85%(2/52)明显低于参照组17.31%(9/52),P<0.05。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肺癌的发生与生活环境、日常习惯、家族遗传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4]。据调查[5]:肺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概率高达25%。故在肺癌根治术后给予针对性肺部功能锻炼,可加快机体康复。
传统护理对患者肺功能重视度较差,具有被动、局限、单一等特点,将重点放在疾病监测、遵医嘱治疗等多方面,护士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综合干预效果较差。肺康复护理通过腹式呼吸、呼吸训练器训练、肢体运动等,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增强患者机体运动耐力以及肺支气管内压,防止支气管闭塞,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帮助患者及早建立正确、标准的呼吸模式,锻炼期间通过录像的形式,不断的纠正,尽快掌握正确、标准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加快心、肺功能恢复,缓解下肢疲劳感,取得理想、满意的护理效果。本研究示:实验组护理1周后LVEDD、LVESD均明显比参照组低,LVEF、FEV1、FVC、FEV1/FVC明显比参照组高,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85%)明显低于参照组(17.31%),P<0.05。表明肺康复护理应用于肺癌根治术后,可促进患者心、肺功能恢复。在李春梅[6]研究中,实施肺康复护理的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病例共计2例,实施传统护理的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病例共计9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研究结果接近。
综上所述,肺癌根治术患者采纳肺康复护理,可促进心、肺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