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珠次仁
(西藏日喀则市拉孜高级中学 西藏 日喀则 857000)
为满足现代对人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教育现代化,而分层分组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潜在倾向把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几个不同群体,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这些不同的群体进行教学,以促进每个群体学生的最大发展。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人们对分层教学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包括分班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计划对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方式与进度),知识分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将课本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根据知识划分逐渐有计划地进行教学),分组分层教学(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将每组成员按优、中、低三个分数段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每组成员之间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习)。
目前,分层分组教学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根据相关研究可将其归纳为:它是一种遵循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分层分组教学模式要求:在原有的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潜在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层。不同级别的学生将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组。尽量使小组之间水平相当,但是组内成员中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达到不同组之间产生竞争,组内成员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效果。
2.1 因材施教。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中进行了差异化教学,提出了“因材施教”理论。分层分组教学也正是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再次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几组。对每个小组提出相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团队成员相互合作进而完成教学目标,起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2.2 最近发展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倡导在确定儿童的发展和教学方案时,考虑儿童发展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水平:一个是儿童目前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是指在现有指导下,或者是在他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在他人的启发下能达到的更高的水平。关于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和他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则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对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进行分层,并针对每个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可以发展学生的个人潜能水平,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
2.3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两个要素:学习需求(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需求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也是学习的关键;学习动机是外在动机,包括教师的关注、学习进度等。分层分组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团队合作和小组之间的竞争增加外部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1 结合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入学以来各阶段考试成绩、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基础,结合班主任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将班级划分为A(优秀)、B(中等)、C(差)三个层次;根据班级学生总数,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分别在A、B、C三个层次中选出1人、3人、1人组成一个小组。与此同时,在分组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等因素。
3.2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全班设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实现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小组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班级的整体学习和教学目标。
3.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逐级讲解数学例题并配合相应的举一反三的练习。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设置不同的课堂问题,并要求各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合作探究回答课堂问题。
3.4 将学生的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必做题,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完成选做题,特别是优秀组的学生要完成选做题。当然,老师也应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去尝试做一做这些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3.5 分层分组评价。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据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排名的进展、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另外,还要对小组之间的合作进行评价,从而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形成更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分层分组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将会发挥重大作用,既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有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教学过程中班级内两级分化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