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多吉
(西藏日喀则市江孜高级中学 西藏 日喀则 857000)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交融的地方是课堂,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地方。信息技术课堂营造尊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学习空间。我在做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反映:“我们需要的是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和谐的课堂,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对和谐信息技术课堂的理想建构,教师必须关注生命的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愉快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高中信息技术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还有就是学生的“学”,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师生配合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教师一味的讲授,不观察学生,不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状况,教学过程中容易偏离目标,学生如果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者思路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并不是教师讲授了什么知识,也不是教师尽可能讲授多的知识,而是学生经过课堂的学习掌握住了哪里知识,他们能否全面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了解学情。另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要与时俱进,颠覆常规课堂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应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
所谓的任务驱动,就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并以任务为主线所开展的自主探究。对于这种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符合当前信息课程所具有的操作性特征,还符合学生在心理上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方式时,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提出相应的探索性任务。通过对学生在任务上的布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调动其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合理的运用过去所学的相关知识,来学习与之相关的新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图文混排这节知识时,其可在课堂中给学生展示较为精美的杂质封面、宣传海报等。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和设计的积极性。
为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检索、分析、鉴别和筛选,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网络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是也杂乱无章,常常让人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坚持做到兼收并蓄,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技巧。例如,在教授“研究报告美化——插入图片”一节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设备搜集和筛选资源,先选择好网址,再为学生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合理地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便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和学习任务,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有效教学之前,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开展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家庭环境以及学习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在步入高中之后,信息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看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其次,就是正确对待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的差异性,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取得进步;再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有的学生家内没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家内安装有计算机,这就需要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信息技术作业,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最后,是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程度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较多,有的了解较少。这些因素都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最适合的教学。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一个开放性的、互动友好的环境。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变成开放性的、立体性的活动空间,以便能够更好地增强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