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自发性商业空间特性及其对街区活力提升研究
——以汉正街为例

2020-11-24 03:13张金海吴子悦
中国名城 2020年11期
关键词:汉正街商业空间夜市

尚 伟 张金海 吴子悦

导语

在城镇化日益推进的中国,城市空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避免千城一面,历史街区作为现代城市中建筑特色、历史文化、生活特点的集中体现区域,通过外在物质环境的保护与内在街区功能的更新,将历史街区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与文化内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成为大多数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经之路[1]。然而,历史街区复兴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建筑学范畴的建筑复原与复兴,而且还应该是社会学范畴的街区活力复兴,经过更新设计的历史街区应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活力的生活空间[2]。

自发性空间是一种动态多变的空间,游离于专业者规划设计的框架之外。使用者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改善生存条件,在一定范围内都会自主改变原有的空间结构[3]。对历史街区中,这类建造行为的研究国内外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以哥本哈根市利用露天咖啡和地摊经济带动了城市活力为例,尽管西方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自发性建造行为都给予高度重视,但是二战后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大部分历史街区已经完成了更新改造,所以目前西方对历史文化街区中自发性建造行为的研究较少。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与保护晚于国外,受经济发展制约,加之相关法律不健全,历史街区中自发性行为改造的空间依旧有大量遗存。

因此,本文以武汉市汉正街片区为研究对象,从自发性商业空间的类型、形态、尺度等角度分析自发性商业空间的特性,并依此探索延续商业性历史街区的活力。

1 汉正街自发性商业空间分布及分类

自发性行为指的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某种需求而自发进行的某种活动。自发性空间是自发性建造所创造出的空间,是建筑空间的使用者在长时间的积累中,根据自身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对建筑空间进行的丰富和改造[4]。自发性空间是指当地居民为设计创造主体,在没有专业建筑师参与或是只有部分干预的情况下,使用者为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自发性实践所产生的空间。所以自发性空间是一种动态多变的空间,受外界的控制较小,受居民的社会行为影响较大,并由某种隐形逻辑所控制,呈现出一定的类型规律与分布特点[5]。自发性空间正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样本,也是历史街区中空间特色的集中体现。自发性商业空间是指使用者为满足商业活动的需求而创造或改造的空间,是商家最大效率利用空间进行商业活动的体现。在历史街区中,这一类空间的产生并不会严格按照设计师的预期规划,其产生往往会跟随建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而变化[6]。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重镇,清末汉口开埠以来,江汉路租界片区的兴起带动汉正街商业发展,作为武汉早期的商业中心,汉正街的演变是武汉市近现代商业发展的缩影。汉正街作为老汉口的代表区域,集结了武汉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风貌,片区内空间形态丰富,建筑风格多式多样,生活区与商业区相互交织,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自发性空间,丰富着汉正街居民的日常生活[7]。

本研究将汉正街自发性商业空间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零售类自发性商业空间、生活服务类自发性商业空间和夜市类自发性商业空间。

零售类自发性商业空间:商家为了吸引客人、最大效率利用店铺,创造了许多服饰零售类自发性商业空间,这类自发性商业空间的主要目的是展示商品,吸引顾客前来购买。虽然这类空间可能不符合城市管理的要求,但是种类丰富的零售类自发性空间给汉正街的商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生活服务类自发性商业空间:片区内存在着许多生活服务类商铺:水果店、便利店、菜店、餐馆等,这类店铺主要出现在居住区内部。商家创造生活服务类自发性空间的主要目的是扩大营业面积,从而容纳更多的商品。生活服务类产品对于居民而言是生活必需品,因此生活服务类自发性空间侧重点在于增加店铺的营业面积。

夜市类自发性商业空间:夜市作为一种自发性非正规的商业模式,具有流动性、临时性等特点,它的不稳定性给城市街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夜市延续了日间进行的商业活动,主要满足片区内居民的需求。

1.1 零售类自发性商业空间分布及类型

零售作为汉正街市场的主要业态,依附于零售类店铺,主要分布在片区内的两个商业大楼及药王社区南方道路大夹街附近。药王社区以南即为大夹街,其建筑为自发建造的私房,由于缺乏物业管理以及私房自身的天然属性,大夹街北面临街面的服装零售类自发性商业空间最为丰富。

零售类自发性商业空间类型主要分为商品展示类、广告类、加工类、货物堆放类和营业空间类5种(图1)。

图1 零售类自发性空间类型图

商品展示类:圆角货架、服装模特、直排货架、货台、挂面。商家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将宣传商品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吸引潜在客户的目光,多种多样的商品展示类自发性空间使商业街不再呆板,增添了许多趣味。

广告类:商户通常会在商铺外表面等处设置广告牌,用以宣传店铺。广告牌的类型有LED灯箱、液晶显示屏等。形态各异的广告牌丰富了街道空间,更在垂直高度上增添了许多趣味。

加工类:汉正街片区内部空间拥挤,密度极高,商家为了尽可能利用每一平方米的营业空间,会将工作空间搬到室外。室外进行商品的加工,室内则完全作销售商品使用。这种商业自发性空间会吸引顾客驻足观看产品的制作过程,使顾客增加对商品的信任度。

货物堆放类:许多店铺售卖商品并不主靠零售,而是靠批发走货,每天会有大量货物进出店铺。店家就会将货物临时堆放在店门口,这种自发性行为产生临时性的储存空间,给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

营业空间类:在高密度的环境压迫下,许多商家完全脱离室内空间,在室外创造自发性营业空间。例如,直接在室外通过雨棚和台阶限定出营业空间,在建筑侧墙上悬挂商品并利用矮货台摆放。这种类型的商业自发性空间围合感低,所能承放的商品也较少。

1.2 生活服务类自发性商业空间分布及类型

生活服务类店铺包括便利店、餐馆、文具店、理发店等,其中餐馆的数量最多。此类自发性商业空间依附于生活服务类店铺,主要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因此主要分布于居民小区内。其中以药王社区为代表,片区内的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内部道路狭窄,机动车不能通过,不适合进行小商品批发活动。社区内吃、喝、穿、住一应俱全,给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空间。

生活服务类自发性商业空间类型分为商品展示类、广告类、加工类和营业空间类4种(图2)。

商品展示类:此类生活服务自发性空间主要有货台、蔬菜篮、冰柜。商家在售卖零售食品时需要大面积的区域进行商品展示,将商品放入货台,冰柜后摆放在室外,可以增加商品被顾客注意到的概率。

广告类:此类自发性广告空间分为两类即:广告牌和广告挂幅。自发性广告空间极大丰富了街道的层次,营造充满变化的商业氛围。

加工类:此类自发性商业空间常出现在小餐馆中,一些经营早点、小炒的餐饮店会将灶台、制作桌台等放置在店铺外,制作过程更加透明,顾客能够直观食材的新鲜程度,店家创造这样的自发性商业空间可谓一举两得,一能增加主营业面积,二可吸引顾客点餐。

图2 生活服务类自发性空间类型图

营业空间类:许多生活服务类商业空间对环境没有特别的固定要求,餐饮类便是其中一种。餐饮类生活服务商业空间最看重的是客流量,人流量大的地方能够带来大量的消费机会,故此将生活服务类下的营业空间细分为以下几种:大排档、外摆餐桌、移动副食、小吃车。

1.3 夜市类自发性商业空间分布及类型

夜晚,汉正街片区内的大小商铺打烊,仍需营业的是餐馆、便利店等生活服务类店铺,夜市接替日间营业的店铺占据街道进行商业活动,成为街区中新的热点。汉正街夜市主要分布在同安坊、大夹街和广货巷的街道上。夜市由社区居委会统一管理,商户从电线杆外接电源,从下午5:00左右出摊,直到晚上10:00左右收摊,短暂的地摊经济却为城市街区增添了许多活力。

汉正街夜市自发性空间类型分为地摊售卖、杆架售卖、网架售卖和移动餐饮4种(图3)。

图3 夜市类自发性空间类型

地摊售卖:地摊售卖不需要搭建货架,是一种最简便的方式,常见于地摊售卖的商品有:服装、水果、百货、鞋类。商品直接放置在地面上,无须挂起也不用整理。地摊所营造出的自发性商业空间,是一种比较简陋、初级的自发性空间。

杆架售卖:杆架围合出的“小商铺”相较于直接暴露在外的台面和地摊更具隐私性和围合性,能够展示更多的商品。

网架售卖:网架在杆与杆之间绑结了密钢丝网。网格给商品提供了密集且可供悬挂的空间点,它的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同时展示比杆架多得多的商品,是一种更常见的构建自发性商业空间的方法。

移动餐饮:与大排档相似,夜市中的餐饮商家会在街道上摆放些桌椅创造商业空间,但由于空间限制,汉正街夜市中的餐饮摊位营业面积要小许多,一般一个摊位只有一二架桌椅供客人使用。

2 汉正街自发性商业空间的特征

汉正街片区内的建筑多为20世纪建造的居住建筑,因此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功能。当私房的一层用作店铺后,商家对房屋进行改造以满足营业需求。最为普遍的改造方式是在铺面上安装雨棚,同时在入口处建台阶,分隔店铺空间与人行道。如此一来,两者在店面入口处限定出了一个室外到室内的过渡空间,这种自发的改造使商铺空间更加有层次,同时也将店内空间延续到了室外。

有的自发性空间依附于已有的室内空间进行创造,有的自发性商业空间则完全独立于店铺出现。为实现街区空间的充分利用,商家会在空地上自发性搭建用以商业活动,比如夜市、移动副食等,就是通过侵占室外公共空间进行的营业活动。

3 基于自发性行为的商业街区设计和保护

自发性行为使得商业空间的多样化形态,为多样化的商业活动提供场所,丰富的商业活动得以在街道中持续。商业空间设计应为多样化的商业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虽然自发性行为是一个庞大且无规律可循的现象,行为的随意性、偶然性提醒人们对非正规化模式的预测难以触及,但通过观察自发性行为作用下的商业空间,可以总结出自发性商业空间产生的条件:

(1)店铺外应设计雨棚及台阶,这种怡人、亲近的构筑物能促使顾客产生购物欲望;

(2)街道两侧的建筑应形式各样。标准化的建筑设计必定带来单调的街道空间,建筑形态应有各种特色,建筑的空间组合应多生变化。建筑的性质和年代应参差相映,各种建筑的混合应适当;

(3)根据店铺性质的不同可规范相应的店铺形式,例如服装售卖类可规范货架、货台的使用,生活服务类可规范外摆菜篮的使用;

(4)街道空间底层的室内空间应向外开放,用于商业行为,商业的多样化与街道空间生活的多样化有直接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商业繁荣的地段必然带来更为多样化的街道空间生活。

4 自发性商业空间提升历史街区商业活力策略

武汉市汉正街内的自发性商业空间与正规商业空间形成了互补,内外空间的交替增加了商业空间的层次。从不同形式、尺度、空间的自发性商业空间丰富了城市居民的购物方式和生活体验。其中,临时性自发性商业空间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使空间发生转化,临时转换的商业空间激发了街区的商业活力;永久性自发性商业空间通过对空间的永久性占用营造营业空间,这类空间虽然属于违规建造,但是却方便了商业活动;夜市类自发性商业空间丰富了片区内的商业活动,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街道体验。

自发性商业空间可以丰富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行为,激发街区活力。在对商业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在深入了解商户需求及社会网络构成的基础上,设计规划可生成自发性行为的空间来为市民提供购物、交往、娱乐的活动场所,以利于延续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活力。

5 结语

卢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第一次轮廓线”的秩序和结构清晰,易于描绘;“第二次轮廓线”无秩序、非结构化,无法描绘。而历史街区中生活的原住民因生活所需,依附“第一次轮廓线”自发营建了大量的“第二次轮廓线”自发性空间,提升了空间的层次感,使街道更具特色,并给城市带来了活力。

本文选取武汉市历史文化街区汉正街片区作为研究对象,经实地调研发现,历史街区中大量存在的自发性商业空间。通过对服装零售类、生活服务类和夜市类三种类型自发性商业空间特点的分析,探讨出利用自发性空间激发历史街区活力的策略。希望本次研究能对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模式提出一种新的思考,同时对汉正街的自发性空间保护与更新给予一定帮助。

猜你喜欢
汉正街商业空间夜市
大观楼夜市掠影
玩遍云南还有这些“宝藏”夜市等你来打卡!
“网红”夜市
Revival of Hanzheng Street
汉正街转型:不破不立
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
电子商业影响下社区商业空间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
如何让汉正街市场在整治搬迁中保持繁荣
城市公共政策逻辑下的旧城更新机制演变——以武汉市汉正街为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