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旭 余启鹏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主要城市出现了快速增长,并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的重要动力。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4—2017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从31.8万增长到139.8万,产业增加值从3 440亿元增长到34 722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1%增长到4.2%,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各行业中位居前列[1]。与此同时,作为充满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文化产业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许多地方政府也纷纷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并试图通过规划建设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城市形象与功能。因此,探索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特征,对于理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外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内涵界定及建设意义探讨[2-3]、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理论方法体系构建[4-6]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相关政策法规和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7-8]方面。国内学者则从21世纪初开始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概念的引入和本土化阐释[9-1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地理分布特征[12-13]、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14-16]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城市更新的互动关系[17-18]等几个方面。在实证研究层面,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不同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分布特征[10,14]以及特定产业园的空间规划设计[11,15]两个方面,而较少从产业园内部经济活动规模和构成的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效果进行系统性评价和分析。
鉴于此,本文选取武汉市作为研究案例地,综合采用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爬取、GIS空间制图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首先对武汉市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集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两个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类型划分,并结合实例对每一类园区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效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最后则结合分类比较结果,从内部经济活动构成、发展路径和投资主体3个方面总结归纳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效果的因素,以期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建设提供建议。
本文研究对象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案例地为湖北省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近些年发展十分迅速,根据《2017年武汉文化产业统计年报》统计, 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61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6%,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前十,中部地区排名第一。同时,武汉也成为继北京、上海和深圳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世界“设计之都”,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在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本文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公示的17个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为对象,结合网络搜索结果以及产业园实地调查,剔除掉园区内部企业少于10个的产业园,最终确定“汉阳造”“光谷创意产业基地”“楚天181”等2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武汉市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空间位置数据和内部经济活动构成数据,各园区空间位置主要通过高德地图确定,产业园内部经济活动数据则通过POI爬取获得。具体步骤为:首先,综合采用电子地图和遥感影像判读、产业园发展规划文本分析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确定2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实际空间位置及范围,并在Arc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其次,通过调用高德地图API接口爬取2018年11月武汉市全部POI数据,对其进行纠偏和空间匹配,并导入ArcGIS软件;在此基础上,根据之前划定的25个园区空间范围导出各个园区内部所包含的POI数据,并对重复信息和无效信息(主要为地名标志)进行筛选,最终确定4 996条POI记录;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17》和《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2018)》,结合企业黄页信息对4 996条POI数据逐一进行行业分类,共划分为文化创意、居民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科技服务等10个类别的经济活动;同时参考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划分[19],将文化创意类经济活动进一步细分为创意设计、文化传播、文娱休闲与艺术培训、文化辅助生产和文化运营与管理5个子类,以比较其内部构成的差异性,具体分类标准(表1)。
表1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POI分类表
本文主要采用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方法分析产业园内部文化创意经济活动的专业化程度,以反映园区内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发展情况。区位熵计算公式如下:
2.1.1 产业园行业发展特征
对全部25个产业园内4 996条POI数据按照行业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得到表2。就总体行业构成而言,10类经济活动在各园区的分布数量和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POI数量最多的是文化创意类活动(A),其总数达1 705个,占全部POI比重超过1/3,构成了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主体经济活动。其次是居民服务类(B)、批发零售类(C)和住宿餐饮类(D)活动,占比分别为19.9%、18.7%和13.4%。这3类均属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服务业,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生活型服务业为基础。此外,园区内部还分布有少量的科技服务、制造、金融等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活动。从各产业园内部活动的行业构成而言,有16个园区经济活动以文化创意类为主导,6个园区以传统服务类为主导,其余3个园区以科技服务类为主导,表明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总体符合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的发展特征,但是也存在部分产业园演变成了以传统服务或科技服务为主导的园区。
表2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部POI行业构成表
图1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空间分布图
对产业园内1 705条文化创意类POI进一步按照表1中的5个子类进行细分统计,可以发现5类文化创意活动在各园区的分布数量和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表3)。其中,创意设计类活动(A 1)在25个园区的POI总数达582个,占文化创意类比重超过1/3,是产业园内POI数量最多、占比最大的文化部门。其次是文化传播类活动(A2),其POI总数达462个,占比超过1/4。以消费体验和产品生产为核心的文娱休闲与艺术培训类(A3)和文化辅助生产类(A4)活动POI总数达552个,占比接近1/3。此外还有少量(6.4%)从事文化运营与管理(A5)的活动分布。从各园区内部文化创意活动的构成可见,有17个园区形成了以创意设计类文化创意活动为主导,表明此类活动构成了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文化部门。
表3 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部文化创意类POI构成表
2.1.2 产业园空间分布特征
对2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制图分析,得到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空间分布图(图1)。可以发现,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的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和汉阳区等主城区,并向西、南方向的东西湖区、蔡甸区和江夏区等都市发展区扩散。其中,长江以东的武昌区和洪山区,依托区内较为丰富的高校智力资源(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和历史文化资源(黄鹤楼、昙华林等),形成了以艺术创作、专业设计和艺术培训为主的园区,区域内产业园分布最为密集,集中了全市近半数(12个)的园区。长江以西的江岸区、江汉区和硚口区等老汉口传统工业区,利用区内较有特色的旧厂房(汉阳兵工厂、武汉出版印务厂等)和旧建筑(宋庆龄故居、高龙城)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形成了以传媒出版、文化体验和文化消费为主的园区,区域共集中了10个产业园。此外,都市发展区的3个产业园主要建设于新建开发区。而同样位于主城区的青山区,由于仍然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区域内文化资源相对较为缺乏,目前尚未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工业园空间布局时主要考虑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运输条件等一般性因素不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选址更加注重对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以及高校智力资源的利用,往往与城市的核心文化智力资源分布高度耦合,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独特性。
2.2.1 产业园分类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20-23],并结合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本文引入集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两个指标,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
其中,集聚规模反映的是产业园各类经济活动的总体聚集水平。根据聚集经济相关理论[20],经济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区,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各类生产要素、人力资源和市场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共享各类基础设施和相关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集聚规模的提高有助于产业园形成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内部主体主要是各类中小型企业,因此本文采用园区内的全部POI的数量作为测度产业园集聚规模的指标。园区内POI数量越多,表明该产业园集聚规模越大,聚集经济水平越高。
专业化程度反映的是产业园内部经济活动的专业化水平。根据经济专业化相关研究[21-22],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区域形成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而言,园区内文化创意活动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创意的产生和技术的突破。同时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提高协助效率,推动园区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23]。因此,可以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文化创意类经济活动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园区发展效果越好。本文利用区位熵对产业园的文化创意类活动专业化程度进行测度。LQ<1,表明该产业园的文化创意类活动专业化程度低于所有园区的平均水平,尚不具备文化创意产业专门化发展的优势;LQ>1时,表明该产业园的专业化程度超过所有园区的平均水平,已经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LQ越大,表明该产业园的文化创意类活动专业化水平越高,竞争力越强。
综合集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两个指标,本文对不同产业园进行分类,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对产业园的集聚规模进行分类,剔除昙华林和武汉出版文化产业园两个规模较大的奇异点,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所有25个园区分为集聚规模较大和集聚较小的两类。然后,对产业园的专业化程度进行分类,剔除掉403国际艺术中心一个奇异点,同样采用K均值聚类方法,将产业园分为专业化程度较高和较低的两类。最后,对单项指标的分类结果进行两两组合,将产业园细分为高集聚、高专业化水平(Ⅰ),高集聚、低专业化水平(Ⅱ),低集聚、高专业化水平(Ⅲ),低集聚、低专业化水平(Ⅳ)四类,并将奇异点进行归并。图2展示了25个园区在各个类别的分布状况。
图2 基于集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的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分类结果图
2.2.2 不同类型产业园发展特征分析与效果评价
统计汇总4类产业园的POI数量及文化创意类活动区位熵均值(见表4)。
表4 武汉市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基本信息表
Ⅰ类产业园共有6个,各园区POI平均数量为227个,高于Ⅲ类和Ⅳ类产业园,文化创意类活动区位熵均值为1.76,高于Ⅱ类和Ⅳ类产业园。该类产业园一方面集聚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聚集规模,另一方面园区产业构成以文化创意类活动为核心,专业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形成了高集聚、专业化的特点,发展效果在4类园区中最为理想。Ⅰ类产业园中最具代表性的园区是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园区在“汉阳兵工厂”旧址上建设,已建成面积超过66 666 km2,形成了以广告设计、影视传媒、创客空间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园区内集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超过100家,其中4家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文化创意相关从业人员超过4 000人,年产值超过20亿元,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最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一。
Ⅱ类产业园共有7个,各园区平均POI数量超过400个,远高于其他类型产业园,而文化创意类活动的区位熵均值则仅为0.87,低于其他类型产业园。此类产业园的特点是园区内产业构成较为复杂,除了文化创意类活动外,还存在大量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居民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导致文化创意产业在园区内的占比较低,园区专业化程度相对较弱,与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定位并不完全相符。但是由于园区总体规模较大,同时形成了“文化+消费”的发展模式,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到访,因此园区总体发展经营效果也较好。Ⅱ类园区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最常见的发展模式[24],在本研究案例地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昙华林艺术区。该园区以仁济医院、文华书院、昙华林32号等50多处百年历史老建筑为依托,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和艺术体验为核心的消费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武汉市人气最高的文化类旅游目的地之一。园区内文化创意类POI有400多个,但是多为纪念品零售店、创意体验馆、摄影彩印店等面向游客和消费者的文化展示和消费场所,园区的创意创作功能较为薄弱,缺乏明显的特点和竞争优势。
Ⅲ类产业园共有4个,各园区POI平均数量为31个,低于其他类型产业园,但是文化创意类活动区位熵均值达1.94,高于其他类型产业园。该类产业园内部行业构成以文化创意类活动作为主导,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是园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偏小,尚未形成明显的聚集经济。此类园区多为企业投资建设、面向特定行业领域的文化创意类孵化器或办公空间,实际建设规模往往偏小,难以形成较大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发展潜力受到一定限制。Ⅲ类园区中较有代表性的是403国际艺术中心。该园区由废弃锅炉厂车间改造而成,园区内设置有创意市集、艺术论坛等用于互动体验及企业孵化的创意平台,以及艺术品展览和文艺表演场所。尽管该园区是武汉市重要的文化创意融合示范园,但是由于园区规模偏小,导致知名度较低,主要收益来源于演出场所租金及周边纪念品批发零售,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且不稳定。
Ⅳ类产业园有8个,各园区POI平均数量为49.38个,低于Ⅰ类和Ⅱ类产业园,而文化创意类活动区位熵均值为0.93,低于Ⅰ类和Ⅲ类产业园。此类产业园既未能形成较为明显的集聚规模,也没有形成较为独特的文化创意主导产业,园区发展存在较大问题。Ⅳ类产业园多属于2011—2015年间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热时期的产物,在地方政府推动和开发商资本介入的背景下仓促建设,由于后期资金投入短缺或建设时间较短等原因,导致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如该类园区内公共设施类POI平均数量不足10个),产业园发展处于缓慢乃至停滞状态。
综上所述,武汉市2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效果。其中,发展效果相对较好,并且以文化创意活动为核心产业的Ⅰ类园区占所有园区总数的不足四分之一,而大量园区或者偏离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定位,缺乏明显的产业特色和竞争力,或者建设规模偏小,无法形成较为明显的集聚效应,产业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对不同类型产业园发展效果的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的分析,以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策略。
综合产业园发展现状分析结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25-28],本文归纳出影响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特征和发展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活动由于发展特点、产业关联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在空间上会形成不同的分布和集聚特征,进而对产业园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产生影响[25]。
对4类园区文化创意活动分行业构成进行统计分析(表5),可以发现发展效果最好的Ⅰ类产业园主要以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类活动为主,这两类活动在所有文化创意类POI中的占比超过75%,远高于其他3类产业园。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类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最为核心、专业性最强的两个环节,其发展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要素(如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和专业技能人才结合较为紧密,因此以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类活动为主导的产业园往往专业化程度较高。而另一方面,这两个部门的相关企业更倾向于在某一地区集中分布,以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互利共生的市场环境和配套的产业链,因此有利于园区集聚规模的扩大。而Ⅱ类产业园的突出特点是文娱休闲与艺术培训类活动占比较大。由于此类活动主要面向的是普通消费者,因此常常与服务对象相似的居民服务、住宿餐饮等活动伴随分布,这会促进相关园区规模的增长,但是大量消费活动的引入则导致文化创意类活动的总体比例偏低,稀释了产业园的专业性。
表5 不同类型产业园内部文化创意活动分行业构成表
相关文献表明[26],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有以下4种发展路径:一是通过传统产业基地或旧厂房升级改造形成,二是依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建设,三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智力和技术资源建设,四是在城市未开发用地新建文化综合体。对武汉市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路径进行分类统计(表6),可以发现专业化程度高的Ⅰ类和Ⅲ类产业园主要是通过传统产业基地改造建设而成。传统产业基地在更新改造后形成的独特建筑环境和文化氛围往往对艺术家、设计师等文化创意人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会吸引大量与创意设计、文化传播推广相关的企业和活动进驻,从而形成的产业园专业化程度较高,文化创意特点较为突出。而依托其他类型资源建设和新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由于资源类型或发展定位的差异,会造成产业园在集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上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
表6 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路径分类统计表
文化创意产业园根据投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3类[27]:一是自上而下的政府推进型,在政策规划的引导下,由政府注资进行建设;二是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型,由某个企业独资或多个企业联合注资建设;三是政府和市场协同型,在规划引导下,由政府牵头、市场参与,以共同注资的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对武汉市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路径进行分类统计(表7),可以发现集聚规模较大的Ⅰ类和Ⅱ类产业园多是由政府投资建设或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尤其是发展效果最好的Ⅰ类产业园,超过八成均是由政府主导建设;而集聚规模较小的Ⅲ类和Ⅳ类产业园则主要由企业独资建设。政府主导或参与建设的产业园往往具备较好的资源基础和充分的规划论证,同时在招商引资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发展效果相对较好。而受到近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园热的影响[28],企业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投机性,经常和商业地产等项目捆绑建设,加之企业投资受到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完全由市场主导的产业园在发展定位和后期投资上往往存在一定局限,导致许多园区未能按照预定目标建设。因此,投资主体的差异也会对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表7 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园投资主体分类统计表
本文以武汉市为案例地,综合采用POI数据爬取、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首先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总体发展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集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两个指标,对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对不同类型产业园的发展特征和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评价;最后结合产业园发展现状分析结果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拓展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相关研究,弥补了对产业园内部经济活动特征这一微观视角关注不足的缺憾。主要结论如下:
(1)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的主城区,与历史文化街区、旧厂房和工业基地以及高等院校等城市文化智力资源存在较高的耦合性,相比于一般产业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推广类活动构成了多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核心部门,但是也存在部分产业园演变成了以传统消费服务或科技服务为主导的园区。
(2)根据园区集聚规模大小和文化创意活动专业化程度高低可以将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划分为高集聚、高专业化水平,高集聚、低专业化水平,低集聚、高专业化水平,低集聚、低专业化水平4类,其中发展效果相对较好并且以文化创意活动为核心产业的第一类园区占比相对较低,而大量园区或者偏离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定位,缺乏明显的产业特色和竞争力;或者建设规模偏小,无法形成较为明显的集聚效应,产业园发展动力不足。
(3)园区内部文化创意活动构成、发展路径和投资主体是影响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特征和发展效果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以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活动为主体的园区比较容易形成较大的集聚规模和较高的专业化水平,而文娱休闲与艺术培训类活动占比较大的园区由于混杂了大量面向居民和游客的消费性服务业,导致园区文化创意类活动专业性偏低;通过传统产业基地改造建设而成的园区,由于独特的建筑环境和文化氛围,容易吸引从事创作设计、文化传播推广活动的企业进驻,从而形成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园区,文化创意特点较为突出;而由政府主导、或者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的产业园由于在依托资源、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发展效果要优于完全由企业投资建设的园区。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规划建议: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建设应同时注重产业园集聚规模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重点发展以创意设计和文化传播推广为代表的文化创意核心部门,形成较为明显的行业特点,从而提高园区的竞争优势。其次,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产业园的发展特点制定有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智力资源,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最后,要注意政府引导和市场参与的有机结合,强化政府在产业园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完善政府市场协同机制,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