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东街小学
前置性作业是指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需要课前完成的任务。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对自己不理解、有困惑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并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感知,使得前置性作业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要让前置性作业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设计上下足功夫,体现前置性作业生活性、多元化、延展性的特点。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改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数学教学生活化。前置性作业也不例外,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在生活经验的助力下初步感知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透彻理解所教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挖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实例,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和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前置性作业,促进学生对将要学习知识整体把握,为新课的讲授打好基础。
比如,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一课前,笔者设计了以下前置性作业:用尺子测量一下自己家中的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这一作业符合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而且测量的是自己身边的物品,他们觉得所学知识离自己很近。加之学生大多具有测量的经历,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进而产生学习需求。学生对这一作业非常感兴趣,大多数学生测量了至少3件物品的长度。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非常积极,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多元化是新课改提出后,为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效果而衍生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前置性作业而言,形式多元化主要是指打破传统预习的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找一找、看一看、查一查等方式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需求的产生,这也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做中玩,玩中学”的理念,真正做到“做数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学生的兴趣点为突破口,以促使学习需求的产生为目的,突出作业形式的多元化。
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定义,也会制作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如下前置性作业:1.上节课已经学过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那么,画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尝试着测量一下它的面积为多少。2.结合任务1的经验,试着制作出一个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3.尝试着用多种形式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4.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作业符合由易到难的规律,为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供了方向,且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猜测,并鼓励学生验证猜想,初步感知学习新内容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为课堂教学打好了基础。
前置性作业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外延打好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当然,这里的延展性既包括知识点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数学思想内涵方面的内容。
比如,教学“统筹”方面的知识前,笔者布置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先到家里观察父母做面片的情形,看看需要哪些步骤。父母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问一问为什么?如果只有一个灶有火,那么,要最快将面片做熟,应该如何安排做饭的步骤?为什么?这样的前置性作业不仅联系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关,还提前让学生产生了统筹意识,并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和不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感恩意识的培养。
总之,合理设计前置性作业符合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注意内容的生活性、延展性以及形式的多元化,以此提高前置性作业的科学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