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翠翠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传承和发展企业文化的举措之一。就目前从企业得到的反馈来看,毕业生不适应企业文化、职场环境的情况较为突出。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价值观念文化思维的差异造成的。近年来,职业教育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人才培养总体素质低下、职业道德缺乏、人文素养和可持续能力不强等问题[1]。为此,提出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方式的研究,为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提供参考。
职业院校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措施很多,总的来看,分为四种:物质文化对接、制度文化对接、精神文化对接、教育教学活动对接。
校园环境中的物质文化,指各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有形的组成部分,这些区域可以添加企业文化元素,渗透企业精神,做到“润物细无声”。
1.校园环境
职业院校校园环境的建设要着眼于美化人文环境,突出专业特色。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楼、实验实训场地、学生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设置一些职业发展、专业特色的标语、雕像、公告等内容,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传递学校的育人本质和治校理念[2]。
2.实训基地
先进的实验实训楼、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是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开展实习、实训教学中,可以借鉴工厂、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规范、用人制度,创造真实的企业文化环境。如将实训室、实验室、模拟操作台装修成现实的工作场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体验到一线工作环境。
要引进企业的力量参与到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维护中,建立起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经营,模拟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关注度。在校外,可在合作企业建设“厂中校”,设立企业教学实训区,定期组织学生去实习锻炼,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操作流程。
职业院校可以吸取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学校管理
校企文化的融合不是发个文件,做个报告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各方资源的投入和参与主体间的不断磨合发展,如强有力的组织,完善的制度,及时的政策等。组织上可以成立校企合作处,由校领导主持,安排专人主管,负责学校与企业的文化融合及其他合作问题。制度的制定要结合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文化特征,在教学实践、学生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兼顾管理的刚性和教育的柔性,真正实现制度育人。
2.班级管理
可以借鉴企业的架构模式以构建班集体,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竞选班干部,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管理,按照企业的制度制订班级制度,以项目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气息,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3]。例如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企业的发展,可以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模拟一线工作场景等,深刻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如汽车营销专业的学生,就可以组织“卖车”活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组织“学校一日游”活动。可以以企业的名字命名班级,将企业的管理规则借鉴到班级公约的制定中。在日常教育中,要突出对学生的诚实、守纪、敬业、团结的培养。
3.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桥梁和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第一,提升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教师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注重教师企业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提升教师在指导实习、实训中渗透企业文化的能力。学校要制定教师培训制度,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文化素养,让教师带企业文化、商业思维回到课堂,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影响学生。
第二,培养“双师型”教师。依托行业,选择设备先进、知名度高、与专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工作站,在联系紧密的合作企业中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的重要内容。
4.评价机制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要改变以往以教育管理部门为主体,以学生成绩为依据的考核体系,要吸收社会、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要建立能力为核心、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尤其是要关注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内核,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1.企业文化的吸收
学校要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吸纳企业文化,如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等。在教育教学中,在日常管理中,要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职业素质养成。将企业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中,构建企业化的学校文化理念。例如以企业的口号作为校训,以企业化的标准培养学生。
2.开展丰富的活动
做好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开展校园风采大赛、文艺汇演、专业技能竞赛、各类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渗透职业特色,让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主动地培养职业精神,提高职业技能。如服装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可以举办服装模特大赛,将自己的创意化作现实的“T 型台”,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一层一层选拔,最后可以代表国家到全世界参赛。
3.发挥校友的作用
优秀校友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学校可以成立校友大会,将一些老校友、成功校友请进学校,邀请他们担任学校荣誉职务,或者参与到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要对参与学校建设、培养学生的校友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和帮助。
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熟悉、热爱企业文化。
1.专业建设
职业院校培养的一线人才的属性要求其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学校在设置专业时,要广开门路,尤其是要与企业共同谋划,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确保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时俱进,培养的学生在企业用得着、留得住。
2.课堂教学活动要反映企业需求
将企业价值理念引入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最重要场所,职业院校的课堂不是纯理论的夸夸其谈,而是要与现实发展、企业案例相对应、相衔接,把企业文化的精髓引入到现实课堂上。
在育人方式上,把课堂搬到车间,围绕典型产品做训练。比如某职业院校将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室建成了真实的实训车间,车间一切摆设和工具都是根据市场上的要求1:1 布置。学生在上课时,接触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穿着真实的工作服,在现实的场景中工作,这种直观的体验可以更好地感受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模块法教学。通过分工协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塑造职业精神。
对校企间的文化融合与对接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尤其是关于融合与对接的方式方法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偏向于理论型或者经验总结型,还没有系统化,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探讨:一是企业的参与。学校和企业的融合,两者都是主体,缺一不可。如何调动起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采取措施为学校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政府的作为。建立教育与产业的对话机制,不能缺了政府的斡旋,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对于校企文化融合的态度、相关政策都将直接影响融合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学校的态度。校企文化融合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学校的主动作为,学校是否转变观念、因校制宜、积极行动,以及是否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都是影响文化融合的关键;四是对市场的判断。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有差距,市场化程度也不一样,对人才需要也有差别。职业院校校企文化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但是怎么融合,融合到什么地步在不同的区域则有不同的需求,不能搞全国一刀切,还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企业文化在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被重视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够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起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对他们的就业和人生发展将会大有裨益,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书籍对职业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方法、措施予以研究,希望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实践性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