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小莹 刘莲顺*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企业与高职院校签订协议,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结合特定的专业特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按照所签署的协议组织学生就业[1]。毕业季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与自己所学专业高度相关的单位,而企业也很难招到符合要求的员工,如此一来就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基于此,学生入学时选择“订单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很好的保障。
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一般是在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学校定期派专业负责人到实地考查学生的实习情况,企业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在此过程中需有师傅带学生,尤其是涉及实际操作的环节时,师傅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当实习期满时,学生基本具备上岗的要求,这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学生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企业也可以如期地接收报到的员工,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对于各级各类员工的需求逐渐增加。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校企联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针对性更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属于“定制化”的培养方式。
1.师资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他们理论知识牢固,但是缺少在企业工作、锻炼的经历,指导“订单班”学生实操课程经验欠缺[2]。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师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满足订单班实训课需求
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受资金条件的限制,不能满足“订单班”学生实训的需求。实训课需要用到的设备成本很高,在设备数量上难以达到要求,实训课效果会受到影响。
3.在课程设置上有待进一步优化
由于校企双方的出发点不同,很多都是流于形式,缺乏深入沟通,院校没有依据企业的意见调整课程设置,这就造成了“订单班”和普通班的课程设置没有本质区别,其特色没有突显。
1.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实训基地的作用
企业的优势在于其仪器设备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高质高效地完成零配件的生产与加工,而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实训基地的作用,比如安排“订单班”的学生跟岗学习或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技能和操作技巧,用真实的设备操练。
2.没有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培训学习
一般而言,学生进入“订单班”学习后,会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了解岗位工作流程、参与实践操作学习,但事实上,学生可能只有在企业进行宣讲的过程中,通过播放视频和放映的PPT,从侧面了解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工作岗位等情况,除了顶岗实习外,未能安排“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培训学习,没能有效地发挥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1.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很多高职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前会显得情绪低落,不知道未来在这个行业里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职业规划不明确,在企业中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没有人生目标,致使他们意志消沉、担心害怕、不自信。
2.缺乏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以及职业行为等[3]。职业素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予以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企业,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而学生缺乏对职业的敬畏感,究其原因在于学生不是出于个人意愿选择专业,致使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他们的职业素养不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师资力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大部分教师没有从业背景和工作经历,直接参与教学工作,不足以满足职业院校对于实践教学的需求。因此,一方面,需学校完善相关制度,明确教师要利用寒暑假真正完成企业实习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企业要协助校方接收教师进行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制定培训内容,这样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2)切实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企业一线员工担任实训课教师。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正是学校所缺少的师资力量,企业应该主动提供这样的人才到校为学生讲课并指导他们实际操作的方法,如快速查找、排除设备故障等实用操作技巧,切实提高“订单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校方也应拿出最大的诚意,为兼职教师尽可能地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
2.与企业联合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校方应积极与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目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定位,引进功能跟企业无缝对接的设备,使学生在校实训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高度契合。校企双方联合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既可以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也可以使企业更高效地完成人才储备。
3.优化“订单班”的课程设置
“订单班”的课程设置应该与普通班区别对待,需要更多地结合企业的需求设置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定制化”的人才。因此,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探讨,确立课程开设计划,以便达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学生所学即为企业所需。
1.承担课程任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工作
高职院校在第一学年都会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这门课程,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完成课程任务,企业对于这个行业的了解是比教师充分的,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为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趋势、明确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做好铺垫。
2.定期安排学生入企跟岗实习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跟岗学习,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安排一线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学习。
1.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学习方向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结束后,学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由教师或者企业工作人员予以进一步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学习方向,以便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2.树立职业精神,培养职业素养,提高职业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树立职业精神,要热爱今后从事的职业,要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在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方面培养职业素养。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虽然我国目前颁布了与教育有关的法律,但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条文少之又少,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该加快修改《职业教育法》内容的进程,明确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各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参与订单式培养企业的审查力度,包括资质、规模与实训场所等条件,核实企业是否具备与高职院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能力。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统一规范订单式人才培养所要签署的协议,以此保障各方的权益[4]。
2.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现如今,互联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订单式人才培养缺乏这种沟通交流的平台,学校通过浏览网站获取资源信息,企业通过各高职院校官网了解其专业情况,而在信息更迭变化的时代,这种分支查找的方式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不能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对方发布的内容的真实性,给校企双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高效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使彼此掌握一手信息,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做好铺垫。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方式,可以让高职院校和企业资源最大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有其特有的优势,其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就业提供保障,缩小学生与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有效降低了企业培训员工的成本。虽然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相信通过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与企业进行沟通、协作,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企业各方面条件的审查力度,就能够真正推动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