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花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实验中学 广西 田阳 53360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很强的教育价值,新课改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创新能力。传统文化教学符合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创新语文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容易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华民族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学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渗透能提高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有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提高。其次,传统文化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端正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态度,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最后,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初中生方面能力发展的还不成熟,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传统文化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文学气质,为学生积累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2.1 明确教学重点,拓展教学内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能锻炼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运用机械的方式开展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局限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在综合新学习中的自主性,拓展传统文化知识,深化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例如在《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导入课程,如《孝感动天》《亲尝汤药》《百里负米》《鹿乳奉亲》等典故,使学生了解到“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子女应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接着可以组织“孝亲敬老”的手抄报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与“孝”有关的名言警句和孝亲故事,鼓励学生在家中帮助父母,向父母传达自己的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2.2 诵读传统文化,深化学生理解。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让学生不断积累和实践。经典诵读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大部分传统文化比较隐晦,与当代语言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教师可以在综合性学习中开展诵读活动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心理,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在《君子自强不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诵读传统文化活动,使学生理解自强不息的精神。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自强不息的古诗词和名言警句,如《离骚》《龟虽寿》《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等。接着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根据把音乐节奏共同朗读古诗词,使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境,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解释古诗词的意思,讨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诵读有关自强不息的古诗词的比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3 开展实践活动,增强文化素养。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自觉学习中华传统美德,运用综合性学习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例如在《有朋自远方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中有关《论语》的视频,让学生自由讨论对“有朋自远方来”的认识,再创作简短的情景故事表演,表现出“朋友”的含义。还可以组织书法活动,让学生书写不同字体中“朋”和“友”字的写法,为学生解释“朋”字表达亲密平等的关系,“友”字表示友好的意思,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将传统文化与综合性学习相结合能拓展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学审美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明确教学重点,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