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对中国体育电影的借鉴意义

2020-11-24 22:51李玲玲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美国队慕尼黑苏联

李玲玲

前言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票房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获609.8亿元,占全球票房21.9%。有人预测2023年中国电影票房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可见中国并不缺少电影市场,但体育电影历来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短板。国产体育电影在数量上依旧寥寥无几,质量上也鲜有佳作。[1]因此,如何提升中国体育电影的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019年《绝杀慕尼黑》在中国上映创下9175万票房,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卖座的俄罗斯影片,也一跃成为了全球票房最高的俄罗斯电影。俄罗斯主流媒体纷纷给予超高评价,《俄罗斯报》称赞“电影中对于前苏联篮球运动员坚忍不拔精神的表现令人动容”。影片极大地鼓舞和激励了俄罗斯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将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体育总局甚至号召大家观看学习影片中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奋力拼搏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从这边影片的成功之处,我们可以看出华语体育电影的努力方向。

1 故事情节的选择

《绝杀慕尼黑》是以前苏联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的回忆录《向上》为基础改编的,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在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在决赛结束前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率领着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国家队,比赛结果发生逆转,整个篮球历史也发生了改变。基本上准确地“还原”了当时的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大众的认知中美国队被打败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无法置信的事情,故事情节的选择本身已经吸引一部分人的眼球。俄罗斯体育电影普遍通过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刻画展现出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爱情、亲情及俄罗斯人极端冲动的性格, 也表现出俄罗斯民族的顽强勇敢、不畏强敌的精神。[2]在《绝杀慕尼黑》中,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情侣之间的爱情、团队以及兄弟之间的友情以及对祖国的归属感,使得所有人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情节设置宜情宜理。作为体育强国,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运动员,每个运动员都有其背后值得挖掘的故事。而目前现阶段华语体育电影里,传记类电影中不管是《女篮五号》《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还是《破冰》,都获得了部分受众的肯定却并没有造成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传记类电影本身较为写实,如何从所有事件中选择容易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众多人物进行刻画和表达是较为困难的。虚构类华语体育电影,包括口碑较好的《破风》也是出现这些问题。这些华语体育电影虽然选择了较为大热的主题却忽视了故事情节和运动场面的吸引力,导致受众无法引起共鸣。

2 专业化团队的努力

《绝杀慕尼黑》的导演安东·梅格迪契夫本身热衷运动,曾拍摄体育电影《拳坛暗影2》,其拍摄的其他电影多为动作类电影。为拍摄《绝杀慕尼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绝杀慕尼黑》的演员基本上没有所谓的“流量明星”,主演基本上根据剧本以及本身人物形象采用的新人演员。电影总耗时三年,其中饰演篮球运动员的青年演员们,全都非专业出身。他们在签约后全部进行了一年之久的专业篮球训练。为了拍摄电影最后一场比赛,整个团队将当年的比赛实况钻研了300多次,投入7台机器封闭式拍摄了30天。华语体育电影《少林足球》2000年开始拍摄,2001年7月上映。即使获得一定好评的《破风》也是从2014年6月开拍,10月拍摄结束,主演们在拍摄的期间同时训练。在利益至上的电影环境中,中国导演们往往更青睐于商业片的拍摄。商业片的拍摄更短,更有甚者几十天成片。另外商业片在演员的选择上往往可以选择所谓的“流量明星”,等于未播出已吸引了本身的粉丝为其消费。而大部分的“流量明星”并不会选择为电影本身付出太多的精力。

3 体育精神的呈现

有人说体育电影独特的魅力体现在通过竞技体育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超越精神、公平公正意识和在对美的追求中的通达自由之境。[4]而我认为《绝杀慕尼黑》中所体现出的体育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坚定信仰, 奋勇拼搏,永不言弃

基本上大多数体育电影都是励志题材,主题都是描写主人公通过不懈努力挑战自我, 并实现自我。这类体育电影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亢奋, 从而达到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效果[3],而《绝杀慕尼黑》也是如此。在片中无论是教练加兰任,还是其他球员都坚信自己能够打败美国队,萨沙在比赛场上突然晕倒,被教练得知患有罕见的心脏病,却依然想要和大家一起完成战胜美国队的梦想。谢尔盖·别洛夫有严重的近视,在球场上无法准确的投篮,被教练知道后一直哀求他不要放弃自己,因为近视在落后的前苏联球场上几乎被判死刑。教练为了让他继续他的梦想,偷偷通过别人买了美国最先进的隐形眼镜。当比赛受到恐怖分子袭击时,前苏联篮球协会的领导们为了国家的面子,想要以队员安危的名义退赛。然而所有队员最终都决定哪怕结局是失败,也要勇敢去面对去拼搏。

3.2 互助友爱、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

影片所描绘的苏联队本身是一盘散沙,队员和教练之间也充斥着不信任。但通过教练指导下一次次的胜利,队员们开始相信教练加兰任。当萨沙检查出心脏病时,教练加兰任拿出为儿子治病积攒的钱,为萨沙看病,并没有剥夺他参加比赛。当篮球队友在比赛场进行比赛时,加兰任告诫球员要为自己而战,要为萨沙而战。当发现队员眼睛近视时,没有把他驱逐出队而是想办法为他买了当时美国先进的隐形眼镜。当格鲁吉亚因为家人的婚礼退出比赛时,他带着家人以及队员去格鲁吉亚的家乡训练并为他家人庆祝婚礼。当保罗斯卡斯想要借慕尼黑运动会的机会逃离苏联球队时,加兰任最终放走了因为政治因素而被监视的他,最终,保罗斯卡斯难舍兄弟之情以及梦想,冒死回归篮球队。这些场外的因素被影片浓墨重彩的描绘。通过这些情节导演让我们看到队员的感情的转变,着者也正是激发他们选择为祖国而战,为自己而战的原因。当所有队员们将胜利的奖金交给加兰任,选择他为儿子治病的时,更增添了浓重的团队精神的色彩。

3.3 公平竞争意识

影片中加兰任教练从来没有教过队员为了赢得比赛而去做一些犯规的小动作。而苏联队一直在正面面对每一次的胜利和失败。甚至在美国街头和街头篮球PK时,也承认自己的失败。然而在片中最后美国队教练觉得自己球队在规则的约束下,距离冠军的距离越来越远时,就开始命令自己的队员开始进行小动作进行攻击苏联队,想要以此赢得胜利。影片将两队教练的行为进行对比,更加凸显苏联队公平竞争的精神。

3.4 爱国主义情怀

国际体育比赛的胜负往往和爱国主义情怀无法分离。有人说运动无国界,但运动员有国界。因此爱国主义也经常体现在体育电影情节之中。《绝杀慕尼黑》中,通过苏联队和美国队的医药救助对比,展现了苏联的落后与贫穷。队员保罗斯卡斯甚至想要借慕尼黑运动会的机会逃离苏联球队,加兰任不顾自己的安危放走了因为政治因素而被监视的他。但保罗斯卡斯最终选择回头,在逃离祖国的路上选择了放弃。在当时的情况下,基本上保罗斯卡斯已经被苏联判了死刑,回去等于赴死,只有苏联队夺冠才能争取宽大处理。但这个条件这基本上被大家认为不可能实现,但他仍然毅然决然选择了回去,选择为自己而战,为队友而战,为祖国而战。

4 结语

《绝杀慕尼黑》作为近年来最成功的体育电影之一,对中国体育电影在制作方面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中国体育电影想要获得一定的成就,中国电影人任重道远。中国体育电影的巨大市场虽然众眼可见, 但是仍面对层层困难。[5]目前《中国女排》、《李娜》等一系列传记类体育电影正在拍摄制作当中,同时在正在进行的女排世界杯中,中国女排已经获得七连胜。我们期待中国女排的胜利,也期待体育电影《中国女排》的成功。

猜你喜欢
美国队慕尼黑苏联
老照片:苏联儿童的冬季娱乐活动
因为这3秒,美国队拒绝上领奖台!
啤酒节畅饮
苏联1991年解体前的最后时光
喝高了
雾在做迷藏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