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实现的思考

2020-11-24 22:54蒋芬芬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岗位

蒋芬芬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无锡 214153)

近年来,勤工助学不断发展,推动了高校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发展,也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1]。“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对于资助大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勤工助学活动在缓解受助学生的经济压力的同时,又发挥着资助育人作用。勤工助学活动一般遵循“立足于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社会发展特色”的原则,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开展活动。勤工助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应该引导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使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资助育人功能

(一)引导受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强的信念

一些受助同学比较自卑,在平时的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难时,会受负面情绪影响,不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解决问题。过去学校的资助大多是国家助学金等直接减免,这种形式单一的学生资助容易让受助学生产生依赖感,生活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勤工助学制度减少生活的压力。学校可通过勤工助学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自力更生的精神,满足受助学生的自尊心。与传统的直接资助的方式相比,勤工助学使学生有更强的自立能力,也能引导学生思想意识,使其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自信。

(二)增强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如果学生缺乏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在参与勤工助学时就会遇到困难,比较难以依靠团队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在参加勤工助学时,不管是服务于固定岗位、临时岗位还是学校创新创业项目,自身能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提升。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策划相关活动等,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多沟通、探讨和交流,可以对他人的性格、能力、特长等有更全面的了解,这些都有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树立三观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有重要影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应建立以勤工助学活动为主、公益活动为辅的实践育人资助平台,该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综合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自我进步,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和其他普通同学相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相对较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贫困的命运。家庭期望、自己的责任、学业以及经济的压力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学校应鼓励勤工助学生全程参与到各项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中,在缓解经济、心理等压力的同时,锤炼学生的意志,增加其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的信心。

二、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勤工助学体制建设不健全

在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信息的设置、岗位信息的宣传、勤工助学学生培训、学生奖惩明细、监督机制等方面宣传力度不够。勤工助学工作涉及岗位信息的设置、经费管理使用、岗位的拓展、学生心理以及价值观的辅导等问题,如果不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及具体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办法,就无法满足贫困学生的经济生活需求,实践育人的作用也就无法体现。

(二)勤工助学实践工作内容不乐观

纵观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有些岗位没有从实践资助育人的角度思考,很多固定的岗位属于简单的劳务、重复、专业技术不高的事务工作,和学生的所学专业相差大,勤工助学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有的岗位没能把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等有机结合。

三、资助育人视角下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实现的路径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勤工助学组织机构

有些高校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负责学校的勤工助学日常服务与管理。学校应该继续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发挥勤工助学育人的功能。学校应定期组织勤工助学经验总结,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以此来扎实推进学校勤工助学工作。高校在进行勤工助学总结时,对表现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对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中违反规章制度的,应该按照学校的制度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二)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的实现

1.引导受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3]。因此,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既要起到帮困助学的作用,还要帮助受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优化勤工助学岗位信息,保证每学期都有勤工助学岗位以及相关座谈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学生的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精神,让学生树立理想抱负。学校也应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举行各种研讨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受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健康幸福成长,从而使勤工助学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得以实现。

2.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

就业是大学生迈进社会的关键一步,学校要实现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功能,在帮助贫困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方面要下功夫,必须阻断新时期贫困的代际传递。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联合学校招生就业处制定贫困生就业帮扶计划,多措并举开展活动,重点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问题。

3.运用信息数据平台提升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勤工助学是学生巩固专业知识以及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发挥着“扶志”育人的作用,高校应综合勤工助学的学生信息、岗位需求、参加公益活动情况、获奖情况等相关信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精准施策,从数据分析中寻找规律,建立资助标准,实现精准资助。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以此来达到全面育人、充分育人的育人效果。学生在从克服困难中明白勤劳致富的道理和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自觉激发学习动力。

4.建立以勤工助学为主,公益活动为辅的资助育人平台

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精髓,需要把资助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基本环节。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融入勤工助学的全过程,同时要把实践育人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应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着手,倡导有偿资助[4]。高校应下大功夫,让勤工助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为学生提供固定、临时的公益服务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精神关怀、心理帮扶和心理疏导。高校在维护学生隐私和尊严的前提下,应该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出台《资助育人实施办法》,实施“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包括“励志成长计划”“心理阳光计划”“学业提升计划”“素质培育计划”“逐梦远航计划”以及“圆梦计划”等,构建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资助育人网络,以此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引导贫困学生敢于筑梦、善于逐梦,勇于圆梦[5]。

学校的勤工助学活动包括:暖心家教、服务志愿者社区、励志成才自强之星、受助学生公益打卡等,建立起了勤工助学为主、以公益活动为辅助的实践育人平台,激发了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感恩精神。勤工助学能发挥正面引导和资助育人作用,形成资助育人和文化育人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勤工助学育人的成效。

四、结语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学生个人以及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勤工助学育人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