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有效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开展一些有特色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延伸学校德育课程的教育功效,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核心素养,进而实现育人目标。
为了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顶层设计者”的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和氛围。“生活即教育”,根据这一理念,我校从背景、目的、预期目标、组织形式等方面出发制定了习惯养成教育月可行性实施方案。为了增强教师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入习惯养成教育月之初,学校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启动仪式,并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掀起参与习惯养成教育月的高潮。大力宣传《中小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学生的认知,指导学生身体力行,并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参与意识,让他们作为设计者与践行者量身定制班级公约,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做到遵规守纪。通过学校宣传栏对本次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宣传报道和表彰,树立典型,发挥榜样力量,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各班也可以设立公示栏,对本班学生日常行为进行对标记载,强化监督,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在班级内传播正能量。这样做,既构建了学校德育的大环境,又营造了良好的班级德育氛围,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整个活动呈现出全员参与、上下联动、纵横交错、校内校外多方发力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习惯养成教育月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我校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活动,以专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接受训练,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针对一些学生遵守校规、班规的意识较差,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能遵守社会规则这一情况,学校开展了“守住规则”专题教育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仅要求学生在学校和班级内遵规守纪,而且还延伸到了课外,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教育,告诉学生,这个社会是个充满规则的社会,离开了规则,社会就无法顺利运行,规则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和谐共处的基本保障;同时,规则也意味着责任、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只有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更加有序。然后,通过典型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遵守规则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不守规则则会受到惩罚。将“守住规则”活动做实做细,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规则的敬畏意识,促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现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能力较差,由于父母的纵容与溺爱,未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针对这些状况,我校专门开发了有关训练学生生活技能的校本课程,分层设计、递进提升,年级段不同,训练的生活技能也不同。如:针对低年级学生,专门训练他们系鞋带、如厕、收拾课桌等,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则开展洗手帕、洗衣服、做饭等训练。为了巩固和强化训练效果,各班级还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现场模拟购物、我是小主人、做一个勤劳的孩子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独立生活,增强自理能力。
德育活动包含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转向道德实践层面。如: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及志愿者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既能发挥自身所长,又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视野会更为开阔,能够学会友好合作、互敬互爱,养成合作精神,提高合作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逐渐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