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昕霖.甘肃财贸职业学院;.泉州师范学院
2019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落地,为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创设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发展方向。笔者从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师资队伍、校企融合等五个方面论证了职业院校要想成为职业教育的“中国标杆”“中国方案”,就必须抢抓机遇,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内抓管理,外树品牌,塑造具有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职业院校。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各项行为准则。制度建设是学校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制度的科学性要体现在顶层制度的设计和办学章程的规范。制度的制定要涵盖办学的各个环节,既要全面又要合理;章程是学校办学的宗旨。章程的制定既要反映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也要反映职业院校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核心要素;要体现学校办学、管理、运行的总要求,规定学校办学的总目标,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学校章程的建设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各类学校的办学实际情况和内外部环境的要求;明确界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责任与权力,明确与外部联系中的责任和利益界限等[1]。
2.内抓管理,外树品牌。教育是人影响人的活动,为此职业院校必须以教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改革:注重教师思想品德教育,主抓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培育,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突出教学改革与研究,了解学生个性需求及特点,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教学,将学分制与选课制融入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选用好教材,做好中高职贯通培养等;注重教师培训,为教师发展创设平台和空间,促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学能力提升,运用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等,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树立特色鲜明的学校形象[2]。
3.主抓内涵建设,提升竞争力。正像邢辉教授说的那样,促进内涵发展,强化“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教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走产教融合之路。
4.顺应时代要求,走学徒制发展之路。职业院校要以一带一路为依托,让学生当学徒,让教师当教练,推进学校迈向新时代。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形成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大力营造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3]。
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生实践能力的竞争,为此职业院校就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提升学生驾驭工作岗位的能力。
1.及早明确培养方案。职业院校从学生入校起就要规划学生的发展方向,设计培养方案。职业院校的生源渠道基本有三种途径来源,即普通高考、三校生对口升学、中职“2+3”转段,各类生源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为了避免重复学习、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业院校必须深入了解生源情况,制定紧密关联衔接的培养方案,体现贯通培养发展的理念。
2.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提升要突出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充分体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能力等,使培养出的毕业生在胜任一个岗位的同时,还能适应职业群集岗位,具备较强的转岗能力,真正成为职业道德高尚、职业技能高超的应用型人才[4]。
3.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高职教育的价值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技能传递和习得过程,更是一个心理沟通和个性培育的过程,所以说职业教育应该在兼顾就业导向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5]。
专业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专业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形态和载体,专业结构和水平体现着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高水平专业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
1.打造专业群建设。专业群是指由专业基础相通、建设或服务领域相近、专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可共享的若干个专业组成的集群,共同点是专业技术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能力相同。专业群中各专业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也可以是不同的专业大类,但总的体现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需要;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彰显办学特色的需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效益的需要;服务学生更好发展、拓宽职业空间的需要。为此,职业院校可以采取以下途径构建专业群: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以核心职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基于专业大类构建专业群,依托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SWOT分析构建专业群或以其他方式构建专业群。而专业群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广东交通职院的三层课程案例,底层课程即共享课程:产业链、专业领域各工作岗位必备的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课程体系中起基础支撑作用;中层课程即能力拓展课程:多方面扩展学生能力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拓展深化的作用;上层课程即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术技能的课程[6]。
2.高水平专业建设是目标。学校设置专业要着重考虑如下几方面的能力培养:敏捷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高效集聚行业外部载体的能力、持续输出优秀教学资源的能力、柔性优化微观教学生态的能力、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3.设置合理科学的专业。职业院校要完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学校的专业建设作出科学布局,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集聚主打专业和市场热需专业于一体的优势专业,一点带面,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师队伍建设决定着学校未来前途,高水平院校的内涵就是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职业学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重中之重的工作。
1.政治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政治思想是引领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必须是身心健康、积极进取、政治思想过硬的领路人。余玲艳教授《高校管理干部情绪与压力管理》的讲解,给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排解压力等都给出了答案,老师们就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常排解压力,及时调整心态,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投身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感染和带动学生积极进取,以一个阳光的心态去学习,以乐观的态度服务于社会。
2.要培育具有时代气息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要有技术等级证书、从业资格证书,还要熟悉行业规范,精通专业技能,具有解决企业行业疑难杂症的能力。职业院校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让教师在企业中不断交流学习,努力驾驭实践的能力[7]。
3.要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要注重“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扩展与提升,既要重视现有教师的培育,也要引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还要增强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专业教学能手,还要成为专业技术能手和科技服务能手,进而使他们成为实现“教学立校、服务兴校、科技强校”强有力的推动者,成为“以研促学、以研致用”的实施者[8]。
作为“双高”建设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必须抢占机遇,整体布局,做好产教融合,促进学校步入高起点、快速发展的轨道。
1.抓住政策机遇,及早谋划产教格局。启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转型发展,让企业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把培养人才作为自觉履行的责任。
2.学习先进院校成功经验,接受先进院校的师资培训。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其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产业设置专业、主动助推区域产业发展、综合技能培训、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措施就十分有效。
3.寻求深度的校企合作。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依靠海天支撑、成都产教城融合案例、保信集团的职教城模式等做出了示范。职业院校既要重视教育培训机构或行业企业培训机构的作用,也要重视和发挥行业组织和行业性服务企业的作用,让企业和学院成为一体,共同施教,共谋发展。
4.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六部委颁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学习“中德诺浩”做法,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楷模,推进产教融合,做强职业教育,打造特色鲜明的职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