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平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新时代青年的体质健康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发展,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背景下,体育学科的边缘化位置有所改善,但是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活动枯燥、单调且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认同度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整体成效有待提升。因此,广大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注重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为学生打造焕然一新的体育课程学习体验。
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使得教学模式更为多元、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在极大程度上补齐了传统模式的短板,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体来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大幅度提升体育课堂容量,增加信息密度,为学生呈现大量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文字、音频以及图像的信息,在形象感知中优化学生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对于激发学生运动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意义。
职业院校开设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则是促使学生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而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技术动作,建立运动表象。而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的感知信息来源渠道将会被大幅度拓宽,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基本需求为学生反映运动变化特征,锻炼学生的洞察力、模仿力,在大量教学活动中夯实学生的基本功,提升其运动技能。
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仅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程度并不做严格要求,导致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基础错误,为运动安全埋下了隐患。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针对运动技能的重点和难点制作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示常见错误,由学生对错误动作进行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动作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巧及要点,提升其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新时期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已经是一项必然趋势。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会适当为学生穿插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内容,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整合相关资源,与学生共同观看大型运动赛事,引导学生从运动健儿的身上感受体育精神以及家国情怀,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推广普及的背景下,各大职业院校已经基本配备多功能白板、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软件等基础设施,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基础。在体育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趣味的动画、图片,以生动的形式将体育项目的技能动作进行分解,化整为零,帮助学生一步步攻克学习难关。与此同时,借助新颖的、图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体育教师可以直观的展开正误动作对比,大幅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夯实学生的体育技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体育项目的动作示范难度系数较高,且很难清晰的用语言来进行表述。所以,教师不妨提倡学生根据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反复模仿和练习,在时空感中感受动作的要点。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院校方面可以尽可能为学生创建体育教学网站,根据学生的运动需求,为其上传有关身体锻炼的方法和常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自主学习和锻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体育课程课时设置较少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和习惯。客观来说,“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所以,体育教师既需要抓住每周的体育课时间,夯实学生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同时也需要以体育教学网站和线上学习平台为载体,培养学生健身意识、运动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埋下一颗种子。
近几年来,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并针对体育学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运动场地以及基础的体育设施较为完善。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人数众多,体育器材设施的磨损及损耗情况相对较为严重。因此,若条件支持,院校方面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虚拟运动室,通过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运动体验。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人员管理、场地管理以及器材管理的难度系数。首先,体育训练管理涉及教练员、学生以及场地管理人员等,信息可能存在不定期变更的情况。因此,院校方面需要针对体育训练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以及相关人员信息、场地设备信息等上传至网络数据库中,集中保存在网络中心,以便教师对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科学制定体育训练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若存在信息变更需求,则相关信息技术管理人员需要进行集中管理或授权,确保训练计划数据库和中央数据库的同步性和协调性,避免人员信息出现漏洞。除此以外,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相关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实现训练管理、成绩管理以及信息统计查询,为课程教学活动安排提供数据支持,保证体育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实施性。最后,从技术角度来看,体育训练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在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数据库精准对接的基础上,如此方能保证管理的全面性以及反馈的实时性。
结合现阶段职业院校体育训练基本流程来看,完整的体育训练流程涵盖初始诊断、目标制定、方案制定、计划实施、检查评定等程序。为提升体育训练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令二者相辅相成,学生学生的锻炼水平和运动成效,院校方面的体育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可以协同构建数据信息库,将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心理指标,各个阶段的训练计划、课堂成绩、比赛成绩等录入其中,并直接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计算,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训练计划,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基于身体素质水平展开适度训练,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提升其运动成绩。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运动者技术动作的自动化分析,对其动作规范性作出判断,这是人类肉眼所难以实现的。以跳远为例,完整的跳远动作包括助跑、起跳、腾空到落地,但整项操作持续时间仅有几秒。在传统体育训练模式下,相关工作人员或直接用肉眼观察,或用录像机对运动者动作进行记录,误差相对较大。但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先借助摄影设备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捕捉拍摄,并将完整的视频录入到计算机系统,借助专业化软件分析其运动轨迹、动作规范度。甚至,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各部位、各关节的相对位移速度、角度、加速度、角加速度、绝对速度等细节参数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比学生以往和现在的运动技能情况,从而为下一阶段的体育训练方案按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其运动水平。
体育是一门人体运动科学,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对人体与运动展开研究。在传统的、滞后的体育训练模式下,人体运动研究水平整体偏低。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训练的关系日趋紧密,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展开运动技术分析,科学安排运动训练,为超越人体运动极限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客观来说,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的运动技术分析主要依靠运动捕捉来实现,借助传感器,计算机系统能够实现对原始点位的精准捕捉,并以此为依据分析运动者的运动轨迹,针对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模型。而由于运动者的动作始终是动态变化的,其运动关键点也在不断变动。因此,体育教师可以从生物力学角度对运动员的动作变化情况展开量化分析,诊断运动员动作是否存在缺陷,并结合运动员的个人体质情况设置针对性的强化方案,为后期的运动训练指明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分析技术是计算机动画设计与模拟技术结合的产物,在锻炼人员身体素质、开发人体潜能方面仍旧具有较大的可供发掘的空间。因此,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加大相关课题研究力度,从而不断优化体育训练水平,提升体育训练的科学性。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科发展带来的影响举世瞩目。在信息技术飞速推广普及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以信息化技术为载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善体育训练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辅助教学作用,夯实学生的技能基础,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在大量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为社会现代化建设输送身心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