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沙河学区办公室
近年来,受诸多因素影响,有的地方还存在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的乡村教学点,这些教学点也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实际,发挥好乡村教学点的育人实效,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助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努力办好公平优质的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根据指导意见,很多乡村学校和教学点积极实践,凝聚合力,探索出内涵发展的途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乡村教学点教育工作的实践,谈几点的看法。
近年来,临泽县教育局根据本县的办学格局(各镇设立三至六年级寄宿制中心小学,各村设含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点)和办学体制、办学条件,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加快农村学校、教学点建设,制定了助力教育脱贫工作的方案,提出了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教学点和“暖而美、暖而优”的乡镇寄宿制中心小学,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实现乡村温馨校园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如何发挥基础优势、落实工作目标,进一步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温馨教学点?如何在只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乡村教学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实践难题。对此,我们努力创建“双最双高”(最安全、最阳光,高质量、高成长性)校园,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提出德育体系化建设,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乡村教学点教师是给乡村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启蒙教师。因此,建设好一支全员育人的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努力提高乡村教师的政治素质。把乡村教师的政治立场、政治能力作为第一标准、第一能力常抓不懈。在乡村教学点,坚持每周组织教师分片联合开展一次政治学习,把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师德师风建设首要任务,发挥规范引导作用;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制定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加强对教师的师德考核。
2.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积极创造条件,让乡村教师外出参加国培、省培和各类市县级培训及线上培训,开阔视野。强化校本培训,全面推行“看优课、学优课、上优课”校本培训模式,注重乡村教师“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经常性开展保持阳光心态、打造阳光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通过组织乡村教师观看唱响爱的主旋律、歌颂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优秀影视片,进一步强化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增强乡村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规定学业的质量要求。实行小班化教学,面向每个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使德育目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
1.发挥各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开足开好《道德与法治》课,在开足道德与法治课课时的基础上,用好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材编排体系,将正确的价值观、美好的情感元素等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们爱上这门课,让他们在快乐学习中成长,在心中埋下德育的种子,培养出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品德高尚的学生。
同时,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探究,从中获得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从中学习知识和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比现实生活,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从一年级起上好“第一课”,结合“我上学了”“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等内容,开展“播撒金种子,培养好习惯”教育活动。利用开学初的时间,重点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教育,具体可从学校、教师、同学、家庭、学习等方面开展相关教育,形成一年级新生的教育合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渐丰富课程内容,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等德育和人文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拥有勤劳勇敢、自尊自强的美好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数学学科中,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勤奋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磨炼意志,努力克服困难,培养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善于探究的科学学习态度。在艺术类学科中,体现“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开设田园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利用乡村教学点课后托管服务时间,对学困生给予个别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指导提升。充分发挥乡村特殊环境优势,通过田园课程和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个性化成长;开辟“红领巾农耕文化园”,开设农耕种植课程,让学生走进田野,亲自参与农事劳作,在真实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体验、学习、感悟,从而热爱劳动。
校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校园净化、绿化、美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错落有致、和谐统一,多种育人元素融入校园环境中,师生便能在优美温馨的校园环境中不断地更好地成长。
1.建设干净整洁、清新雅致的校园环境。通过建设“花园式学校”,校园绿树成荫,花草茂盛,拥有良好的校容校貌,这样的教学点就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合理利用墙壁、走廊、过道等环境空间,努力营造极富正能量的“乐而美、乐而优”校园文化环境。在室舍墙壁、写字、运算、普通话等方面着力,营造“小而美、小而优”的校园学习文化。发挥校园文化辐射作用,通过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引领建设良好家风、民风。
根据教学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制作一些温馨提示牌放置在校园花池、草坪、活动场地,以亲切文明的语言文字提醒学生讲文明道德、讲安全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体现校园环境处处育人的理念。
2.坚持教室育人原则。在教室的布置上,本着美观、实用的原则和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宗旨,设置评比台、风采展示台、学习园地、班务栏、荣誉栏、图书角、成长记录等栏目,为学生营造出蕴含人文气息、凸显德育文化的优美而和谐的教室环境。
3.创建温馨有爱的师生发展环境。乡村教学点班级人数较少,小班化现象比较常见,教师可在教室内办公,全程关注学生,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从空间上、时间上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情感。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相处融洽,行为举止文明,彰显礼仪规范;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无校园欺凌现象。健全完善特殊群体儿童和特殊困难教师关爱机制,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关资助政策。
1.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努力实现育人目标。结合节日、纪念日、专题教育等确定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通过游戏、歌曲、舞蹈、经典诵读等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和个性的机会,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达到活动育人的效果。
2.坚持升降国旗仪式。以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为契机,安排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孝敬感恩等良好品行。
3.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每天上午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校园里播放节奏欢快、动听的音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伴随音乐跳校园集体舞、做韵律操。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加植树、种花种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带领学生参观教学点附近的花卉、蔬菜、玉米种子培育基地,感受现代农业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带领学生到户外郊游,领略家乡的美丽风光,观看人们在田间劳作的热闹景象,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1.抓规范,养成良好习惯。认真开展《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带领学生诵读,做到入耳入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文明的生活习惯、自觉的安全习惯;每学期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帮学生树立是非观念、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注重常规检查,做到天天查,督促学生规范言行,自觉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
2.抓创建,确保校园平安。教学点将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作为一项硬任务常抓不懈,每学年初,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强化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橱窗等平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课内外活动安全等安全知识教育;坚持晨午检制度,发现学生异常,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向学校汇报;加强师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的监督整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预案,建立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安全隐患无死角。
总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乡村教学点的教育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点全体教师坚持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思路,积极探索育人活动载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