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庆
(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浙江 杭州 311121)
运动负荷最早出现在1979年的“全国体育教学大纲学习班”中,之后又对运动负荷的概念、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方法进行了深刻讨论。郭嘉兴指出,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运动时,将身体练习和心理练习作为基本手段,对学生身体的刺激。周登嵩在《学校体育学》一书中使用“运动负荷量度”,将其定义为:学生在从事身体练习时承受的运动的量和强度、对学生身体的刺激。舒感芳认为,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进行身体练习时,其身体所承受的负担,其运动负荷包含运动的负荷量和强度。滕子敬指出,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所承受的量和强度、对学生身体的刺激。笔者通过对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学生从事身体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工作量,应包括运动的量和运动强度。运动的量主要是指练习的总时间、次数等;运动强度是指速度、难度等。
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和教案总结发现,多数教学设计在分析时分为多个流程,其中主要包含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方面。(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是由2011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其课程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2)教学设计主要对教材的变化和学情加以分析。因此,分析得出,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需要将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作为依据。
体育课的教材包含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项目,教学设计时可以将一节课需要发展的某项素质作为起点,将教材作为工具,或者是以教材为媒介,通过教材的分析和选择,使学生的某项素质有针对性地得到提高。例如,单元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协调性和力量素质,那么可选择体操的相关项目进行练习,则学生的协调性和力量素质会有一定的提高;而如果通过球类项目的练习,则对学生专项素质发展效果不显著。另外,体育课的授课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那么,体育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密分析。例如,排球双手正面垫球的新授课和复习课,新授课由于技术动作不熟练,则练习密度小,运动负荷下降;当复习课时,则学生整体练习密度增加,运动负荷增加。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应有完整的分析和评估,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学情分析是一次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案,甚至相同的教师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其课堂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全面、准确地分析学生的身体情况是安排运动负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身体状况的分析,应包含以下几方面。(1)明确所教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初级水平,缺乏持久性、稳定性和连续性,较活泼好动,则需要采用丰富的练习手段进行教学,以提高学习效率;而处于中学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则略有不同,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2)及时、准确地记录学生在学期中不同阶段的身体发展状况,可在1学期进行多次考核,将考核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其身心发展状况。(3)对不同性别和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应分层对待,制定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目标和计划,切勿好高骛远。(4)在学期开始前应对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调查,如有任何不适宜运动的特异体质学生,应及时令其停止运动。
练习密度是指单个学生的练习时间与总时间之比,而绝非所有学生练习时间的叠加与总时间的比值。例如,学生分组依次练习,每10人1组,则练习密度为10%;若其他保持不变,同样的练习,学生分为5人1组,则每个学生的练习密度为20%。
3.1.1 练习密度的评价练习密度的评价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有人认为,学生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当保持在30%~40%;另有人提出,学生的练习密度应当保持在30%~50%;美国在体育课程评价中指出,学生的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不低于50%。笔者以为,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后,应在学生能够承受的基础上,追求最大的练习密度(当然,此处的练习密度不可单独增加或减少,应与运动强度结合讨论,不可单纯地将练习密度作为唯一评价指标)。另外,由于项目、上课类型的区别,其练习密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复习课的练习密度大于新授课,球类项目的练习密度大于田径项目的练习密度。因此,练习密度的范围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
3.1.2 调整练习密度的方法学生体育课练习密度安排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其运动负荷水平,从而影响其身体发展。笔者对大量的文献及实践经验进行归纳,认为提高学生体育课练习密度的方法有以下几个。(1)增加练习的分组。学生练习的分组情况直接影响其练习密度。因此,应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增加组别,减少每组的人数。例如,一个班级有40人,进行练习时,分4组,每组10人,其练习密度为10%;若分10组,每组4人,则其练习密度为25%。二者比较,必然是后者的练习密度在理论上远大于前者。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练习分组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2)增加练习次数。每节体育课有固定的练习时间,若增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的练习次数,减少其间隔时间,则其练习密度相对提高。例如,某练习的练习次数为20次,可改为练习30次,或者通过减少每次练习的间隔时间,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从而增加练习次数,最终达到提高练习密度的目的。(3)增加器材数量。通过器材数量的增加,可实现练习密度提高的目的。例如,练习篮球运球,4人1球,增加至每人1球,则练习密度相较之前有所提高。(4)练习形式的变化。练习形式的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安排,具有一定的变化性。若学生在练习时,将依次个人练习的形式改为集体同时练习的形式,将有间歇的练习形式转变为持续练习的形式,则可使学生大大增加练习次数,提高练习密度。(5)精讲多练。体育课堂相较于其他科目的课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身体练习掌握某项技能、动作。因此,学生需要在了解某技术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技术练习中。这就要求教师集中讲解练习方法和要领,及时纠错,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教师辅助进行纠错即可。单次体育课时间有限,教师应以“精讲多练”为准绳,提高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
体育课的运动强度指标包含有心率、耗氧量、难度系数等。目前较常用的为平均心率,可通过记录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心率变化有效检测和控制运动强度。
3.2.1 心率的评价方法心率的测量可及时、准确、有效地监测运动强度。其监测方法包含听诊测量器、心率测量仪器、脉搏测量等。由于课时有限,选择科学有效的测量仪器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选择较成熟的心率测量仪器——运动手环。
3.2.2 心率的评价标准一般认为,体育课中学生的平均心率有多重参考标准。其中,小学阶段:120~130 bpm;初中阶段:120~140 bpm;高中阶段:男女间存在差异,男生为130~150 bpm,女生为120~140 bpm。还有学者提出靶心率,它制定出人体有效锻炼的心率范围。其计算方式是靶心率=(220-年龄)×(60%~80%)。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可据此得出相应的靶心率,以便控制其运动强度。关于心率的计算方式,12 min跑的创始人库伯认为,最佳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70%+安静心率。最大心率为学生剧烈运动的最高心率,安静心率并非基础心率,而是运动前的心率。
3.2.3 心率的有效测定参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可以计算出学生的运动强度。为使学生身体状况得到有效提升,应进一步使其机体受到一定刺激,进而达到超量恢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全面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宜的运动强度,以期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3.2.4 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1)调整动作速度。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在体育课中,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率完成某项任务,其要求是强度大、持续时间短。例如,学生练习50 m跑,其具体冲刺的距离为30 m,则可以要求学生使用最大速率完成本次任务。(2)调整用力的程度。该方法要求学生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其要求是练习强度大、练习次数少。例如,学生做俯卧撑练习。俯卧撑准备姿势开始,两臂弯曲成90°,如此重复。每组10次,3组。相对于学生自主练习时不标准的动作,其用力程度得到很大调整,则运动强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