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是马克思对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精辟论述。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价值底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劳动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劳动教育更是包罗万象。对各类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过犹不及不对,大水漫灌更缺乏针对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兼顾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让各类学生群体树立明确的价值取向,品尝到劳动的芬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
“意见”设置的劳动教育任务属于“梯度目标”,指向性和针对性很强,也便于课程设置和操作。比如,小学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
根据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能力,有的放矢设定梯度目标,一则可以让各地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做到有章可循,方便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劳动教育;二则能确保劳动教育循序渐进,能让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三则符合学生身心成长实际的梯度目标,更便于广大家长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品尝到“收获感”“存在感”,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植根学生心间。
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体验,也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培养一种现代新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其生命更好地发展的需要。要更好的落实劳动教育,有赖于各地坚守教育良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根据“意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劳动教育的梯度目标,让“劳动教育”不再“大水漫灌”,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一根“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