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兰颖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青少年体育健康联动模式是指在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和健康教育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以教育结果为导向,多教育主体深度参与,旨在促进体育健康教育氛围创设和教育力量整合的新体育健康教育模式。从当前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的参与主体及影响结果来看,青少年体育健康联动网络模式的构建主要包含社会环境网络、家庭-个体活动网络以及学校教育网络三大主体参与的新教育模式。健康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更是保证青少年群体实现全面发展和进行创新能力发展的根本。因此,关注青少年体育健康,深入探索青少年体育健康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价值。
教育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76.5%的青少年群体不仅存在体育锻炼主动性差,除身体形态、肺活量外其他身体素质指标下降现象,还存在心血管疾病、体脂不健康低龄化的健康教育问题,这两大问题已成为当前青少年群体健康教育的突出问题。青少年群体具有身心发展不稳定、不确定和成长性特点,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健康问题较其他人群更为复杂。研究青少年体育健康联动网络模式必须剖析青少年体育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影响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分为内、外部两大因素,其中干预政策、环境建设及其教育政策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而青少年群体身心发育特点及其发展需要是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有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我国高达89.1%的青少年体育锻炼干预主体和促进力量均为学校,而72.3%的学校存在体育健康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措施不全和教育认知差异的问题,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实践难以得到落实。我国青少年群体的周平均有效体育锻炼量约为1.67 h,锻炼强度多为中低强度,基本无法满足青少年群体机体发展运动需求。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需求与供给不匹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需求缺乏群体特征认识、理解和相应的干预措施,特别是家庭、社会参与度和干预匹配度呈较低水平。当前青少年体育健康心理教育的实施主体仍为学校,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缺乏和教育认知不足,很多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资源不足和开展成效不足或开展途径缺失等发展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需求分析不足,青少年心理健康群体特征认识缺失和相应干预措施滞后等实践问题,共同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存在不匹配现象。我国广大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也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现状。
体育情感是刺激个体产生体育健康运动行为与形成体育健康保健意识的重要内因。但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达60.7%的青少年群体的体育情感认知严重缺乏,甚至不了解人体运动原理,难以掌握体育活动的内在原理并获得运动能力的主动提升;目前约87.5%的学校体育教学仍处于从属地位,是智力教育的补充科目;由于课时和经费的制约,当前我国青少年学校体育教育健康教育内容、体育课程设置均缺乏体育情感认知教育,86%的学生 对体育运动缺乏情感,难以支持其自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养成长期的体育活动习惯。
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活动理论研究起步晚、认知浅,建设应用价值较低是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青少年体育健康管理手段和深度认知缺失则是引发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诸多问题的主因,我们应从青少年健康理论建设和健康认知2个层面入手,集中研究力量,探索青少年体育健康的研究方法和干预措施,这是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水平、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的最根本的出路。就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当前我国理论研究界对青少年体育健康专项研究及其干预实践研究的比重较小,很难在较短时间内使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研究成为热点,这也是今后理论研究和教育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而本文提出青少年体育健康联动网络模式应注重青少年健康教育理论认知建设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分析,则可在较短时间内使多方教育主体产生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从而形成多层面的青少年体育健康认知,进而推动青少年健康理论建设,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形成期,不仅身心健康水平不稳定,还易受环境、社会、教育主体和心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学者已经就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包括信念、态度、动机等心理学理论视角的研究,并从干预手段、干预方法等应用视角进行了干预性试验探索,但都没发展到模型研究,对后续教育措施和教学实践实施的精准教育和广泛适用性带来了一定影响,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体育理论研究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水平的重要原因。青少年体育健康联动网络模式的提出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活动测量与评价模型研究,从而能在体育健康教育结果和教育执行力2个层面产生较大影响,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的成效。
自从党的十九大会议后,我国相关职能部门不仅制定了多项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专项政策,更是增加了专项教育资金和教育支持,使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迎来了新的跨越式发展,但其教育成效和健康教育结果仍然与教育设想存在巨大差异。就教育部每年发布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结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断定以学校为绝对教育主体的现有体育健康教育模式很难满足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要求。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发展滞后,主因在于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的联动网络缺失、研究力量分散、专项支持缺乏、实施主体难以产生教育合力和教育转化率。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实施主体为各级学校,而研究主体则为科研院所和教育科研机构,各级学校为施教主体,同时也是国家青少年体育专项资金的受体单位,但参与一线教学的教师群体则主要为技术岗,缺乏科研能力,而科研机构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却较难申请到国家青少年体育教育专项研究资金,这种教、研分离的二元制模式使得我国在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和体育健康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之间存在脱节,数据收集和整理缺乏针对性和群体适用性,也难以对青少年生活习惯和成长个性进行标准化及模型化处理,使得一线教学丰富的实践经验难以产生较好的教育结果,科研机构也难以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研制行之有效的运动处方。因此,探索青少年体育健康联动网络模式实现途径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建设青少年体育健康专项研究基金,为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的高效开展提供理论建设和研究保障。
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并不简单等同于走、跑、跳、投体育锻炼形式,而是应该基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群体的身体活动水平测量结果和青少年个体体质与体脂状况,对其运动耗氧量、负荷心率、运动强度、周运动频度进行建模推算,对他们的身体活动能量消耗和摄氧量进行预测与监测,从而制定简便有效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健康锻炼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充分监督和激励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健康锻炼热情和自觉性。另外,青少年体育健康教育联动网络模式还可通过模型数据监测,明确联动网络参与主体的职责:一是加强家庭端监护人群体的体育参与率和健康生活行为的养成率,通过身体和行为的影响为青少年家庭体育健康环境的建设提供扎实的保障;二是加强学校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动态监督与互动,形成良好的氛围;三是加强社区、社会组织机构、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青少年体育健康联动网络提供科研、实践活力和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