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洋 ,佟 钧
(1. 昆明医科大学康复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 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太过依赖网络,缺乏锻炼,影响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对策,及时解决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增强大学生的体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备受社会的关注,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通过对大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监测、探讨和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大学生的相关健康问题,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管理,而且还能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意识,使其注重身体健康。通过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进行管理,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以及生活习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以控制和管理,保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对健康体质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管理工作,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到身体锻炼中,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既能够避免一些不良习惯,也能够及时地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通过体育锻炼全面增强体质。进行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维护时主要是由学校的校医来进行诊断或者是体育教师来进行干预,并没有专门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机构,而且很多大学也没有意识到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于学校忙于其他工作,不仅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工作,而且没建立相关的团队,导致了相关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虽然每年学校都会给学生进行体检,但是仅仅记录优秀、良好以及合格、不合格等检测结果。这些数据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尤其是没有建立相关的跟踪机制,没有实时地去关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当前大学生虽然也注重开展体育锻炼,但是生活习惯依然不够规范,导致身体健康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如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并没有合理的安排日常饮食;一些学生为了减肥,开始出现不规律的饮食问题,这些都对大学生的身体造成了危害。总之,由于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缺乏对身体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存在着许多健康问题。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缺乏对心理健康、营养、保健等方面的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与实际相脱节,仅仅进行理论灌输,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导致大学生对于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不够重视。
大学生在健身时往往会盲目地跟风,不结合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来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这样不仅会造成身体的部分损伤,而且也难以起到健身作用。这是由于大学生对于健身方式不够了解、缺乏对健康管理工作的重视等,导致不能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地选择锻炼方式,从而无法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学校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干预时,往往进行知识的理论性传输,大学生难以参与其中,缺乏一些参观实验以及实践类的活动,导致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从而影响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工作的实际效果。例如,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着过量饮酒、吸烟、不合理饮食、药物滥用等不良行为,造成身体健康状况的下滑,甚至产生一些疾病。
结合互联网的发展,在推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时学校应打造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将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纳入其中,并保证数据的全面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跟踪服务,并结合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估健康状态,干预大学生的各项锻炼,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结合身体的状况,采取有效的锻炼方式,全面增强身体素质。在推进互联网平台建设时,要加强对平台内容的保护,确保信息的安全,避免信息泄露威胁到个人的隐私。只有建立网络化的管理平台,才能够真正地进行健康评估自动化,实现健康干预实时化,确保大学开展大学生健康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因此应针对不同体质的大学生采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例如,针对体质相对较弱的大学生,要根据其体质特点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服务计划。另外,要采取分类教学、个别辅导的方式,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实时调整大学生的健康管理计划,使健康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让大学生在健康管理中受益。
高校在推进健康教育时需要社会的紧密配合,通过完善后续的服务管理,确保体育健康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如聘请专家参与到体育健康专业的知识讲座中,邀请各级体育协会组织来开展大型的体育赛事,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结合大学生的特长开展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方式,通过锻炼增强体魄。还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体系进行引导和干预,以此影响和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行为,进而促进大学生个体良好的体质价值观形成。
高校公共体育课承担着提高大学生体育健康素质的重要责任,因此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认识大学生参与锻炼的重要意义,而且要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大学生理解锻炼的价值,然后通过相关运动技能锻炼,这样大学生既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又能够把体育锻炼作为终身习惯。总之,要结合学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公共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针对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高校公共体育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为最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指导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扩大运动场所,增加体育运动设施、设备的投入,以给大学生留有充足的运动空间和运动平台。学生人数较多的高校可以采取先后开放的措施,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学院的大学生进行开放性的管理,从而保证每个大学生都能够有充足的机会来进行体育锻炼。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开展趣味性的运动项目,如定期开展运动会,在运动会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运动项目,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参加趣味运动会,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开展运动打卡活动,运用大学生的手机功能,开展线上打卡跑步运动,只有大学生达到一定的标准之后才可以完成本学期的任务,否则大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无法达标。
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体质健康数据不够科学、缺乏相关的服务跟踪,、健康管理团队尚未形成等,从而导致健康管理系统不完善,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状况认识不够,缺乏相关的预警机制。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应进一步完善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相关机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建设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相关服务平台,同时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健康管理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制订符合大学生自身的健康管理计划,实现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