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华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武术”一词对中国人来说可谓妇孺皆知,然而在海外谈到武术,人们往往脑海里会蹦出几个概念,比如:武术、功夫、散打、搏击术、太极等等。而对于学术界或者研究武术史的学者还多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技击”。1978年版的《武术》教科书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实战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化的规律编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1]。按照这个定义,武术似乎是专指武术套路运动的,散打、格斗形式的武术运动被排除在外。2009年“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注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将武术的概念界定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形式[2]。另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武术概念进行了诠释,认为:广义的武术是指中华民 族孕育形成的人体攻防技术。它是以个体之间的徒手或持冷兵器械的攻防对抗为核心,通过招数的变化与劲力的运化,达到搏、艺、身、心兼修的系统性人体运动。狭义的武术则是指现代作为体育运动项目的武术[3]。可见关于武术的概念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未有定论的问题,这实际上也反映了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内容复杂、流派众多,发展方向莫衷一是的现实状况。
其实,要想明确地了解和诠释武术的概念,就必须把武术现实内容进行分类、比较,肃清其渊源,然后全面、结构清晰地加以概括。武术的渊源从何而起?有学者说是起源于原始时期,因为它是人们与野兽斗争、为生存而战的生存本领[4]。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所谓武术是人与人格斗的技术,它的技法都是根据人的身体结构和动作特征设计编排的,所以,武术最早的溯源也只能早到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发,各国都在操练备战,如果说那是创立一些技击战法倒是很有可能,但史料上留下的确凿的证据也似乎没有。从详实的史料记载来看,武术行盛于明清时期,现代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都是明清时期的产物。由这个时期传承下来的武术不仅仅是一门技击技术,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它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其中有正面的,比如:公平、正义、谦让、自强不息;同时也有负面的,比如:门派保守思想、师道尊严思想,甚至由武术门派产生的帮派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武术传承和研究中,人们都在颂扬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文化精髓,很少有人指出武术文化中也有糟粕。在武术传承过程中人们崇拜权威,神话伟人,使得许多不切实际的武术招式充斥于传统武术之中,严重歪曲了武术真正的技击价值。徐晓东武术打假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揭穿,也穿透了那些大师崇拜的人们的心理底线,可以说这是中国社会当下的另一种文化现象。
民国之前,武术一直是一种民间活动,尽管古代宫廷也有“大内高手”,也有官方组织的武术操练,但那时朝廷训练武术高手并不是基于武术发展的考虑,而是为了给自己训练安全侍卫或者培养军队战斗力。真正由官方主导发展武术的时期应该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由南京中央政府建立的南京国术馆是政府主导下的弘扬和发展武术技术与文化活动的一个标志,这个武术最高机构积聚了许多当时的民间武术大师,为民间武术的正规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为中国现代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武术发展不仅仅注重技术与技艺的传承,同时也把武术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当中,把强国强种、抵御外侵、以武强国当作发展武术事业的根本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体育院系设立了武术专业,专注培养各级学校的武术教师,使武术更多地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并在大众当中普及开来。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国家体委牵头组织了一次民间武术挖掘工作,把民间流传的武术门派、套路以及民间武术组织情况进行了大规模、相对完整的调查、整理和录像资料制作,建立了我国宝贵的武术资料库。
武术作为一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开始于民国时期,193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武术就以“国术”的名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5],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959年的首次全运会也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武术正式进入亚运会。武术被列入各级各类的综合性运动会加速了武术的竞技化发展,由于比赛规则的推动,竞技武术在不断追求高、难、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而使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几乎分道扬镳了,官方武术基本就是竞技武术,民间传承的多为传统武术。
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然而在最有希望的2008北京奥运会上,武术仍然没能进入奥运会,这迫使武术界开始反思,看看我们的竞技武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中国现代竞技武术最大的软肋就是它丢失了传统武术最核心、最珍贵的东西——技击.武术就是攻防的技术与艺术,失去了攻防技击含义,武术就成了舞术,现代竞技武术恰恰是在舞术的道路上快速发展的,在国际奥委会看来,它与体操、花样滑冰等项目属于同类。而作为武术运动一部分的散打运动又受到规则的限制,难以发挥武术特色的攻防技术,因而被称为是“拳击+腿”,没有特色自然也就不能单独与武术之外而进入奥运会。现在,竞技武术运动在亚洲各种体育赛事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与拳击、泰拳、柔道、摔跤等项目相比,武术受关注的程度和普及程度都远远落后。在比赛方面,由于它比赛成绩的人为因素多,套路设计与人们期待的武术的本意相违背,所以受关注程度远不如其他搏击项目。而在大众普及方面,竞技武术动作难度大,实用性差,无论在攻防自卫还是强身健体方面都逊色于民间传统武术,因此大众对竞技武术只是旁观,无法习练。在国际上,人们对武术的最初认识是从李小龙的电影开始的,在国外人们普遍知道的名称是“功夫”,现代竞技武术似乎较少能体现出功夫的特点,因此在外国人的脑海中武术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上的功夫并不是一回事,他们认为武术只是少数人的表演形式,真正的武术还是民间传承的功夫。
似乎是从21世纪开始,人类进入了休闲时代,这是国际经济发展阶段和人们的现代意识决定的。我国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当温饱富足加之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如何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便成了一个问题,体育运动自然是人们所崇尚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而且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武术的情怀,所以在当今休闲健康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武术就不再仅仅是观赏性运动,而是很多人愿意习练的健体强身的运动,特别是武术运动所包含的防身自卫技术和正义勇敢的精神内涵,更成为人们身体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广泛的社会需求的刺激下,民间传统武术红红火火,相比之下,竞技武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因为它在很多方面背离了武术的真正含义,其高、难、美的套路动作也不是一般人能习练的,因此,民间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似乎成了两种不同的运动,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传统武术的时候,竞技武术的受关注程度也就必然会受到影响,竞技武术失去了群众基础,成了专门用来比赛的武术,可想而知,这样的武术运动有什么发展前途。
休闲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框架内,武术运动是许多人选择作为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有调查发现,传统武术在很大人群中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工具,成为填充生活时空的有效手段[6]。正因为如此,许许多多的武术俱乐部、武术学校、师带徒的武术民间组织应运而生,这一方面激发了传统武术新时代发展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许多假冒的武术大师和门派传人,使传统武术市场鱼龙混杂而亟待规范。然而谁来管理和规范武术市场似乎并不明确,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工作重点在竞技武术训练和比赛,而竞技武术又很难向民间大众方向发展,从而使武术运动在官方竞技武术方向和民间传统武术方向上的发展互相分离,俨然两种运动。中国社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强烈依赖官方主导,民间活动永远是小打小闹,武术要想全面、健康发展也必然依靠官方出面对传统武术的发展进行规范、管理,对门派的梳理和传人的资格进行调查、认证,同时要把官办的竞技武术尽量向民间靠拢,使竞技武术不再是脱离群众基础的另类。
多年来一直有武术业界人士呼吁将武术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但至今仍然没能如愿以偿。武术本来是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也由于应试教育的色彩而备受争议,武术作为体育教学的新鲜血液为什么不受学生欢迎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此武术非学生所期待的武术,体育教学大纲中的武术教学内容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组织编排的竞技武术简化版的套路,其实有点像武术操,与学生脑海中对武术的印象格格不入,当然,作为教学大纲必须考虑所有学生的能力和教学组织的可行性,但失去了武术基本含义的武术教学就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无异于抹杀武术在体育教学中的生存和地位,也是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多年来难以推行的根本原因。
武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技击性和传统性,在武术多个拳种、门派的传承中,不仅仅是武术攻防技艺得到了传承,而且武术精神也得到传承并发扬,这两个核心要素必须在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时得以维护和保留才能真正提升武术课程的魅力,这也是武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反观现在学校推行的武术教学内容,其套路基本以长拳特征编排,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缺少内涵,属于武术花架子。传统武术的内容,诸如:少林拳、咏春拳、形意拳、八卦掌、各种太极拳等等可谓丰富多彩,而这些拳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更不用说那些刀、枪、棍、剑等器械套路。在学校体育中,那些干巴巴的长拳套路,无论在套路的连贯性、优美性,还是攻防技击性、内外兼修的健康性方面都无法与传统武术拳种相媲美。所以,即便从学校体育的角度看,竞技武术如果抛弃了传统武术的核心要素和内涵,其生命力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武术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实施并不理想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中、小学体育课未能实行选修课制,体育课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特别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各不相同,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把田径、球类等个运动项目都学习一遍。尽管武术是中国之国粹,但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或者都适合从事武术运动,实施选修课便可以使真正喜欢武术的学生能够有机会专注地学习武术知识和机能,并坚持训练而终身收益。如果将高中三年的体育课时间以及课外活动时间都用来学习和训练武术,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学习更多的拳种和机能,这样传统武术就不愁后继无人了。为此,国家应当对传统武术拳种进行挖掘、整理、规范,在保留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的前提下,编排新的适合学校体育的改变了的传统武术套路,并尽量使其内容系统、完整,动作套路美观、节奏分明。同时,要把传统武术的功法练习引入武术教学中,因为功法是传统武术的核心内容,有学者认为,当前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使得传统武术的功法缺失,因而很大程度上失去武术的真正价值[7]。
现代竞技武术在追求高、难、美的道路上疾驰,把现代武术的发展引向了歧途,也使得武术离大众越来越远。无论是金庸的小说,还是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电影,更或是传统武术本身都给人们留下了武术为何的深刻印象,即:武术是格斗的技术与艺术。现代竞技武术则颠覆了人们的这种印象,把花里胡哨的套路表演推到了武术发展的主旋律的位置,比赛中运动员所持的器械,刀如纸片,棍如麻秆,根本没有任何技击的意义,而从动作难度上却又非常人能胜任,这显然绝非大众化发展之路。中华武术是来源于民间,植根于大众的文化瑰宝,脱离大众的表演型武术自然不会有生机。因此,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必须回到大众中来,必须重拾传统武术的攻防技法,加强技击技术的传承和发扬,保留传统武术的真正价值,突出传统武术的民族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竞技武术的发展找到根本的出路。人们常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其精深之处就在于它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与变迁,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肢体表现形式,它把攻防搏击与动作美感融合的天衣无缝,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它在美学意义上、搏击技术意义上、强身健体的运动意义上都具有超乎寻常的价值。然而,现代竞技武术在很大程度上已使得武术的民族性开始弱化,因此有学者提出,要正确定位武术,注重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质,建立打练结合的技术体系,彰显武术自身的民族特色[8]。
作为一项运动,比赛是赢得市场和大众关注的最重要的途径,目前国内有许多由电视台主导的武术散打比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传统武术搏击的发展势头,但其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国家体育总局主导下的竞技武术比赛似乎离大众很远,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必须把省武术训练中心与民间大众自发的武术组织融合起来,使专业的竞技武术训练和民间传统武术训练能够有机会互相切磋,并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平台同台比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中华武术发扬光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大众能够更接近竞技武术,成为武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市场基础。谈到武术的市场问题,正常情况应该是有市场来选择武术,而不是武术主导市场,国家推行的现代竞技武术比赛也应当由市场来决定其发展,即:打破举国体制下的竞技武术,引入市场机制打造基于大众的竞技武术发展道路。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意识到我国武术运动发展所面临的窘境,也不断有研究在探索武术市场的兴衰的原因,其中,走大众化、市场化之路是我国武术运动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论断已在很大范围内成为共识[9]。多数人从事武术运动意在强身健体,但强身健体从来就与攻防搏击不矛盾,中国传统武术更是强调先有自身强健,后又攻防御敌,所以与现代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才是真正强身健体的最佳选择。因此,走大众化、市场化发展道路的竞技武术必须突出饱含传统武术价值观的传统武术技术与规范,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实现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全运会设立的武术比赛项目共有7块金牌,男子项目包括:长拳刀术棍术全能金牌、南拳男刀男棍全能金牌、太极拳太极剑全能金牌;女子项目包括:长拳剑术枪术全能金牌、南拳南刀南棍全能金牌、太极拳太极剑全能金牌;以及包括男子枪术、男子剑术、男子三人徒手对练、女子刀术、女子棍术、女子二人器械对练在内的团体项目金牌。可以看出,全运会武术比赛项目的设立远不能涵盖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的内容,众多的传统武术优秀拳种根本无法登上全运会的大雅之堂,像广受大众喜爱形意拳、少林拳、八极拳、八卦掌、陈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等等,都无法参赛,也就使得众多的优秀传统武术的发展难以获得官方的支持。当然,全运会作为全国性的综合性运动会,把所有武术项目都吸纳进来也有困难,武术一个大项设立的金牌数太多会影响其他项目在代表队金牌总数的占比权重,使一些传统意义的大项:篮球、足球、排球等的重要性受到冷落。但全运会把拳术和器械合并起来设立一块金牌显然也是盲目压缩。像田径、游泳、体操等项目的金牌数也不少,如果按照刀、枪、棍、剑、拳等项目设立金牌,那么武术项目的金牌数不会比以上这些项目多。像武术比赛的对练项目完全是一种表演,根本不具有武术攻防意义,所以应当取消。与此同时,应该在武术比赛的评分标准上进行改革,加强武术技击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增加对武术套路动作的技击含义的评分,就像体操和跳水运动的难度系数一样,提高武术的“武性“。
第十三届全运会设立了群众项目比赛,以太极拳项目为代表,这似乎是对武术项目的特殊待遇,也正反映了,国家体育总局也意识到了现代竞技武术比赛远不能真正代表中华武术的真实形态。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它还远不能满足群众武术运动发展的要求,因为,与传统武术庞杂的内容相比,太极拳远不能反映出传统武术的九牛一毛,诸如大众喜爱的众多的内家拳、外家拳等等,都需要在全国性竞技体育盛会上得到认可和重视。所以,如果能够把传统武术拳种的比赛以群众项目比赛的形式更多地吸纳到全运会比赛中,无疑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根据现代竞技武术比赛和传统武术项目比赛的人气,可以对整个竞技武术的发展做重新规划。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比如,全国武术大会,为传统武术搭建蓬勃发展的高水平平台,使埋藏在民间的武术艺人能够有机会显露身手,从而激发传统武术的发展动力。
武术散打比赛给人的印象就是武术技击技法的较量,但实际上现代武术散打比赛被称为是“拳击+腿”,而传统武术的搏击技术包括踢、打、摔、拿,在现代武术散打比赛中,运动员所佩戴的手套限制了武术的拿法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摔法的运动。此外,传统武术的击打通常会采用肩、肘、跨、膝等部位,而现代武术散打比赛规则命令禁止运用肘、膝。从这些重要的点来看,现代散打比赛已与传统武术的搏击比赛大相径庭,唯有对现代武术散打比赛规则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依照传统武术技击技术精华和特点量身定做散打比赛规则,才能真正发扬我中华武术散打的特长,使传统武术能够真正发扬光大。武术散打比赛完全可以根据武术技击的特点量身定做出一套适当的比赛规则和组织形式,使比赛既能反映武术技击技术精华,又能保证比赛的安全性。首先,要在武术散打比赛的护具上做文章,利用现代新型材料制作防护服,做到既轻便、舒适,又最大限度地保护参赛选手,同时保证他们技击技法的实施尽量不受限制。采用五指分开的拳套,使武术技击中的摔法和拿法得以实施。现代高科技的材料有很多选择,至少在技术上,这样的护具是可以实现的,现在缺的是合理的设计和武术散打比赛发展的全盘规划。其次,要改变现有的武术散打比赛规则,在评分上要向传统技击技法方面倾斜,避免使武术散打比赛与拳击、摔跤等运动混为一谈。比如,武术散打过程中也有摔法,但此摔法非摔跤的摔法,摔跤比赛中,两名选手“扭打”在一起相持角力,而传统武术的摔法讲究干脆利落,所以,在规则上应当限制散打比赛中摔的时间,比如三秒钟内没有摔倒,裁判有权终止角力,重新开始比赛。再比如,在搏击过程中,对一些精彩的传统武术中的技法在得分评判上给与侧重,如果普通直拳击中得1分,那么一个巧妙的肘击则可以得2分。总之,规则可以成为武术散发比赛发展方向的指南针,具有中国武术特色的散打规则可以重塑中国武术散打比赛的形象,重新提振我国传统武术技法的新时代发展。
当今,在职业体育、体育经济发展迅猛的新时代,竞技武术的发展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质疑,走大众化、市场化发展道路才是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的王道,而大众化、市场化的前提是竞技武术运动本身要重拾传统,突出技击,这是武术运动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大众对竞技武术运动的关注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