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与再构:土族纳顿节民族体育文化的续存与保护研究

2020-11-24 08:49唐元超
武术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土族民俗文化民俗

马 祥 唐元超

1.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9;

2.南宁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民俗传统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民俗文化始终在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符号意义。[1]

1 土族与土族纳顿节

土族是青海、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是青海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河湟流域与祁连以南大通河向毗邻的地方。其中民和、大通、互助是土族民族的主要聚集地,也零星分布在同仁、贵德等地。土族的称谓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说法,例如;“蒙古尔”“蒙古尔孔”“土昆”“土人”“土民”等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按照土族人民对自己的称呼统一称为“土族”。“纳顿”在土族语中表示“娱乐、玩耍”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土族从古至今都保持着鲜活色彩的文化现象之一,活动内容跨越了宗教、民间信仰、巫术、民族文化等特有的内质。也是每年从农历七月十二延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特有的酬神祈福、庆祝丰收的民族传统节日,通过土族村庄庄稼收割的顺序进行轮流举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遍布多个乡镇上百个土族自然村,规模宏大,场面壮观,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节是三川地区的土族民众集体共同拥有的大型民俗活动,包含祭祀仪式、音乐舞蹈以及经济交流的综合表现,与当地土族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土族民族文化中一枚班斓多彩的“活化石”,有十分独特、古老和深厚的文化意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球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土族纳顿节在2006年5月时进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这是土族民俗活动纳顿节新的里程碑。

2 土族纳顿节民俗体育的续存与发展方式

2.1 “国家在场”的非遗保护

非遗是人类文明的影象载体和多元文化的鲜活蓝本,也是现代文明的内涵和养分,是纳顿文化取之不竭的知识文库。非遗的保护传承需要挖掘整理及传承学习,主要面向未来的发展,非遗不是一成不变的,传承人将自己学到的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融入。[2]非遗的传承在于完整性,不仅要传承技艺并且深入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文化内涵。那么在现代纳顿的传承和发展依靠在一些大学开展非遗的培训研修班,也通过传承人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补助传承人补充文化修养的欠缺、设计艺术的缺乏、市场意识的缺乏,通过非遗的培训班提高审美能力,更好的将纳顿文化带给人民群众,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纳顿文化自2006年5月纳顿节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通过非遗的手段和形式对纳顿节的传承发展进行大力扶持,将大量的资金、设施、服饰、政策投入到文化部门针对纳顿节进行传承保护,这种传承保护属于国家在场下的推进方式和非遗传承方式。

2.2 传统形态的家族传承

也称之为血缘关系传承。在原始社会,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是基于家族传承方式。是指在家族内部由父传子、子传孙的模式进行传承,家族传承是人类对知识和经验占有的一种方式。[3]所以现在纳顿节的传承过程中也沿用了这样的传承方式,具有纳顿技艺传承人对哪些有亲属关系的人员进行教授或代代相传。纳顿节的这种传承方式也透露了对家族成员之间的传习和继承,家族中的长辈主要担当传承人的角色,子孙从长辈的口授或者教授获得知识技艺,承继家族所要达到的技艺或文化。尤其是纳顿节中的“法拉”传承将家族传承体现得淋漓尽致,“法拉”的传承目前仅限于内部群体的传承,只能是世代传习,传承者与继承者两者之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法拉”的这种传承只能延续世袭传承的思想,外族无法代替这种传承,这就是家族传承的典型案例,范围较小,阻碍了民俗体育文化绵延传承。

2.3 师徒关系的代代相传

师徒传承主要是传承人带领徒弟进行传承和学习。如同现在徒弟在师傅门下求学,师徒传承是类似于血缘关系而建立的,这种传承是在拜师仪式上徒弟向师傅行拜师礼仪后而成为入门弟子,师徒关系开始建立,师徒关系建立后师傅有责任和义务传授给徒弟精湛的技艺,传统的师徒传承相当于现代的“精英教育”,师徒传承也是对这个家族文化传承拓宽衍生的另一种渠道,主要是地缘和血缘关系的结合体。在现代发展的过程中纳顿传承人虽然师徒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两者之间利用与亲属相似的社会关系来衡量他们的关系,组成传授与获取的关系。师傅将毕生所习得的纳顿精髓传授于徒弟,希望对纳顿文化得到持久的生命力,而徒弟虚心接受师傅的熏陶、潜心学艺,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交易,但是成员的共同需求是想依靠习得的这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取得社会认可、增添社会资源以及发展生活的渠道。

2.4 现代发展的走进校园

学校教育引领民族文化教育,汇集着大量的文化资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动力。因此,学校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文化传承的主要目标,既要继承纳顿节文化核心基因,保持这些它的本真性,在原有的底子上对纳顿文明进行恰当的创新与升华,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建设。学校教师为传授者,而学生是受教育者,传承者向受教育者传播民族文化具有绝对优势,现在经过政府的帮助与引导下将纳顿节的一些元素引入校园课间活动,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种形态,既丰富了校园文体活动又得到了普及与锻炼。校园传承为纳顿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也是纳顿节文化对校园传承的使命要求。土族文化也能成为学校民族特色的重要来源,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奠基石之一。校园传承体制的架构,在学校教学特点、人才培养、贡献社会等方面有着很大的驱动力,纳顿文化的进入会成为地方学校发展的支柱。纳顿元素进校园不仅是非遗传承的需求,也是学校发展的诉求。

2.5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商业模式

民俗文化适应现在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让民俗文化延续,民俗文化适应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现在属于商品经济时代,所以纳顿节的传承保护需要用商业化的方式求生存,民俗特色形成大“卖点”,以民俗文化的噱头推进自身经济成长、旅游业生长和饮食发展,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尤其地域性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人文底蕴。[4]所以纳顿节借助自身的优势屡次出现在民和县文体局举办的文化活动舞台中,不仅用展演的方式激励更多的人认识纳顿、了解纳顿,激励年轻一代传承纳顿,而且通过展演来获得更多的经济费用,当州县各个广场竣工落成只是政府部门邀请纳顿展演团队为新广场通过演奏纳顿的方式接风洗尘,在演奏的过后为展演人员发放一定的劳务费用,同时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在其中也是自觉传承的体现。传承纳顿民俗文化的过程中经济是必然无物,纳顿民俗文化为了求生存通过展演的方式从舞台剧走进大众的视野和深入年轻人的内心,所以商业传承既有文化展览的韵味,也有旅游招商的视野。[5]

3 土族“纳顿节”民俗体育续存与发展中的困惑

随着人们对于纳顿节重要作用和价值的认识和“非遗”发展意识的觉醒,纳顿文化的旅游开发成了拉动少数民族区域重要的金融支撑点。因此,无论出于维护国家民族团结、传统文化保护,还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业,政府都是纳顿节传承和保护的主导力量。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和乡土文化的解体,许多的年轻人接受了现代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以及本民族年轻人外出务工人口严重流失,促使原生态的纳顿节文化空间逐渐缩小或者没,以至于对纳顿节的传承弘扬受到了影响,对于在原有传承困境上雪上加霜。总之,在众多社会文化氛围的催化作用下,对纳顿节文化的消费群体数量逐渐缩小。民间艺人也是纳顿文化发展的支柱,若没有一个合理的传承机制,在这种经济效益相当低的情况下更无人接手。纳顿节在土族群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纳顿节的参与主体明显下降,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断层,缺乏专业人才的供给输送也就导致了纳顿发展的智力支持受限。

就纳顿节民俗体育来说,就纳顿节民俗体育来说,保存和生长必须要有特定的文化土地,并且依靠自身的文化环境,如果失去适合的自然环境,本身的平衡就会被破坏掉。

在旅游文化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催化使纳顿原生文化逐渐地产生再造性行为。许多地区以发展纳顿节文化的名誉,只追求经济利益而改变和扭曲了它原有的文化价值,甚至用一些伪民俗的体育文化资源来招摇撞骗,把这些原始的文化资源当成产品放到市场经济中展示,由于偏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愿景,再加上各种不同文化的充斥在展演过程中对纳顿文化的阐释和理解产生许多误解,最终会影响个民族之间的团结稳定,也会影响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感情,同时会破坏纳顿文化在民俗体育文化市场中的经济价值,也会歪曲纳顿文化的特殊功能与实际价值。

4 土族“纳顿节”民俗体育续存与发展建议

4.1 以政府为主导,土族为主体确定保护策略

首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库,信息库下分到各个州县,政府与学界联手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和公示。其次制定整体保护规划,根据纳顿节目前的具体发展情况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设立最明显且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避免群众自觉传承发展的受限和盲从,使纳顿节活动受到尽可能的保障和利用。

4.2 保护、培养传承人,让广大民众自主参与

土族纳顿节的传承保护并非传承人凭借自己的力量就能完成,能使纳顿节文化走向今天得益于生活在这一支文化空间的大众群体,由于精神和信仰的寄托人们不需要责令强行参与,都会主动参与。保护和培养传承人则成为纳顿节传承发展的首要任务,纳顿节顽强生命力的延续主要靠传承人的传习和社会群体的主动参与,只要给这两个群体给予经济上的扶持和思想上的引导纳顿节的传承和保护会更上一层楼。

4.3 加强民俗节日“体育非遗”精准扶贫

三川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高原地貌为青海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但是为青海土族纳顿节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精准扶贫在已经遍布国内各个角落、各行各业,“体育非遗”的扶贫以助推脱贫为重点,确保每一项扶贫资源能够实施在实实在在需要扶贫的项目或传承人的身上,民俗体育节日纳顿节文化的传承保护既要适应本活动参与民众与文化部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入挖掘本民族村落历史文化,把基层的文化传统融入到现代的实际生活当中。

4.4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中注意保护文化根基

由于有些民俗体育资源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他们缺乏保护大多数文化持有者权利的意识,盲目利用项目,更没有考虑当地民众的利益,只是为了自己谋取经济效益,造成弱势群体难以参与进去,他们的切身利益受损,久而久之,这种发展模式必然激起民愤,影响民俗体育产业化的进程。资源开发要有度,过度开发容易造成民俗体育文化底蕴的流失,所以我们利用民族文化促进创收的时候更要保持本民族最原始的文化状态。

4.5 促进纳顿节民俗体育相关产业发展

民俗体育竞赛表演是不同方式的对民俗体育进行传承和传播,许多的民俗体育就是通过这种传播方式映入大众眼帘的,逐渐造就一定的影响力。对此,在此基础之上有效组织和实施关于民俗体育的运动会在其产业化发展进程当中起着重要作用,更是产业化发展的催化剂。除运动会的传播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强身健心、娱乐休闲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那些有一定影响力和立足点比较稳固的项目进行科学整合努力向休闲娱乐的方向推进,吸纳别人参与的同时更好的去完善这个项目的秩序和规则。

猜你喜欢
土族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浅谈土族刺绣的艺术审美及发展
土族聚集区传统常用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的研究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