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发展理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宏观启示分析

2020-11-24 08:17韩晓斐
就业与保障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理论改革

文/韩晓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社会与高校协同发展能力是当前高校相关就业规划工作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同时,高校作为当下社会输出人才的主要场所,对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在2019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人们将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上。会议整合了地方各级党委、团委等部门的意见,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1]。尤其是当高校学生面临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时,更多的矛盾点凸显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因此,必须把课程教学的相关问题摆在思想教育的战略高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报国强国为己任”作为高校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并通过引入就业发展理论,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效果,从而实现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一、就业发展理论

所谓就业发展理论,是指学生应该如何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优先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并且能够在所就业的岗位中为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这不仅是高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随着对就业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潜在矛盾也随之浮出水面。为此,以就业发展理论为前提,深入研究其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作用,把握当前高职院校面向学生的教育课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以此为依据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就业择业。

二、就业发展理论下课程改革措施分析

(一)推动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规划的创新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从社会宏观发展角度分析,主要的教学方向仍然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这种课程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能力,不能与就业岗位完全接轨[2]。在就业发展理论的影响下,高校在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创新,在教育内容、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在课程体系目标建设方面,高校调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作为重点,在教学工作中将文化传承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并运用到面向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时,需要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为避免学生对知识点的片面性记忆,必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3]。例如,将人才培养的重点划分为创新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培养、就业能力培养、全能型人才培养以及专项型人才培养等。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服务型人才”向“供给式人才”的转变。在就业发展理论的带动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就业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根据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既要抓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又要抓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4]。总之,要求高校在教学工作中根据进度和相关工作流程,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以此促进教育课程的宏观改革。最后,在就业理论的带动下,“去中心化”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宏观表现,如何进一步体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成为课程教育的重点。因此,在课程宏观改革工作中,要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实现教材与社会的良好衔接,打破传统思想对教育工作的束缚,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实现师生地位平等的同时,全面体现理论与就业实际的有机结合。

(二)在教育课程环节中增设就业指导环节

为适应当前社会的就业需求,高校应根据学生就业现状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进展,在传统的课程教育环节中增设就业指导环节。

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知识点,为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在就业中可运用到哪些方向。并且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教育氛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与教师畅所欲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对教师提出的观念给予质疑,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5]。例如,当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时,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而是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并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

第二,在课堂之外,高校应增设校园就业指导窗口,对于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来说,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到咨询窗口向专业教师咨询相关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为满足更多学生的就业需求,高校应增设就业线上咨询热线,安排教师24 小时接通学生热线。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最常见的问题,采用举办校内就业辅导讲座的形式,为学生提供问题解答[6]。从宏观上讲,这一过程的本质属于“再发现”的过程,是对学生原有就业知识体系的拓展,既能为学生积累就业经验,又能提高学生大胆择业的能力。

第三,在就业发展理论观念的影响下,高校开设了面向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就业模拟面试”“就业辩论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就业面试的流程[7]。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真实的面试官时消除紧张和消极的恐惧情绪,从而引起面试官对学生的注意,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就业发展理论扩充课程改革内容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就业发展理论为高校课程改革带来的最直接的宏观启示就是对课程改革内容的重构。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课本教材顺序教授课程内容,对学生开展顺序教学,尽管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满足高校的基本教学需求,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教学并不具备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能力。随着高校教育对就业发展理论观念的深入研究,高校调整了课本教学内容,使素质教育的全过程从教科书中分离出来,课堂不再仅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载体,而是发掘学生能力、挖掘学生就业优势的工具。其一,在相关工作开展时,教师在课程授课之前,要求学生制定初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规划。当学生自身有了一定的目标后,他们便真正地拥有了学习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对不同行业市场发展趋势的引导,让教育课程更接近真实的社会发展现状,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其二,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提出了学生自主选课政策,根据社会岗位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允许学生跟随教师一同参与市场调研工作与备课备案。这种方式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认同,课程中一些隐性内容逐渐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样,教材上的内容也不再只是静态的学科内容,而是随着动态理论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总的来说,就业发展理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它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而且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为解决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本文引入了就业发展理论,并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宏观启示研究。通过研究后发现,当下高校的教育体制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在相关理论的推动下,为了响应全员就业的号召,社会中各大高校纷纷对课程教育体系、教学指导环节、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后期的教育工作中,尚需加强对学生的尊重,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就业意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目标,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尝试互动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走向学生,与学生成为“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实现学生创业与技能的同步发展,增强学生积极就业的动力。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理论改革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改革之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