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0-11-24 06:15:16董居伟河北省泊头市第二中学
灌篮 2020年32期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学课堂

董居伟 河北省泊头市第二中学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学会寻找适当的德育切入点,一方面要注重积极地寻找德育评价的路径,运用教师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进步。

一、明确德育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特殊性。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许多知识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结合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扩充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同样需要如此,即明确德育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发掘德育资源,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如在高中地理“地区资源、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中,要想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就不能满足于解读基本的地理概念、讲述简单的知识体系,而是要明确德育目标——“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负责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意识”。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基础知识和德育融为一体,搜集有关资源状况、空气污染、环境保护的素材和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借助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德育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有关“全球环境恶化”、沙尘暴和海洋污染的视频、图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让人触目惊心的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资源和环境现状,回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并结合环保理念、绿色发展主题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和信念。

二、树立勤奋读书信念

主题教学路径,指的是教师围绕教材中的一个关键点,使其成为一个主题,以多种方式开展地理德育工作。以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为例,这节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本地区的农业情况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根据三大区位因素来建构区位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以下几个要素:其一,从自然条件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来解决问题。其二,从社会经济条件角度培养学生理解社会分工、社会运转、经济与基础建设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与农业有关的行业和岗位,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最光荣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其三,从科学技术条件角度引导学生探讨科学技术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感受信息农业与大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自豪感,鼓励学生为家乡的发展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读书。在主题教学中,德育内容较为广泛,教师应使地理知识与德育内容相融合。

三、通过构建生态地理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生态教育局面,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成长和发展。所谓“生态化”地理课堂,就是从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将生态原理和方法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和地理课堂氛围的生态系统中,在充满生机和色彩的课堂中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接受知识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参与学习来理解知识,让每个学生同时获得知识和自信心,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这种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课堂中。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意,不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课堂不仅是师生提问的场所,更是师生讨论的地方。教师不仅要摒弃传统的学习模式,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步树立独立德育的理念,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独立精神。在“生态”地理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师必须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气息和人情味的课堂,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有效的教学情境,创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现实和地理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地理教师有义务积极引导学生,在遵守教育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课堂进行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在地理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社会科学和人的生态理念的有效发展。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地理与德育的重要关系,要用德育方法创新地理教学,理解地理学习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我们应该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宣传祖国和家乡文化,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掌握历史的能力,让学生关心国家事务和地理、政治等,培养学生的正能量和学习热情。

四、以身作则,多元评价

德育是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教师日常与学生相处过程中要本着以身作则的原则,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评价的理念,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包容的态度来面对不同的观点与想法,促进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独立的意识,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有着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允许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包容的态度来面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进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多元评价的原则,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的自信。首先本节课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起学生的理论自信。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相对容易理解且高中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经验,所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主题的探索与汇报。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肯定的评价,增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内驱力。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完善、偏题等状况,教师要在肯定学生闪光点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同时,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学生原本的学情与能力发展水平,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班级的个体成员,促进个体在原基础上的进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补充与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关注与期望,为其学习兴趣的保持打下了基础。

五、重视生活实践,拓展德育空间

学习地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将知识变成对生活有用的工具,也就是说,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驱动力。要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借助生活解读和映射德育的价值和意义。这也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进行教学设计,借助生活化教学进行教学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借助生活素材、生活路径去学习,促使德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地球的结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地球内在构造的层次、特征,知道地球结构划分的依据,明白地球内部的圈层和地震波、地壳和岩石圈以及软流层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在做好课堂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搜集图片,观看地球运动的视频等,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让学生走进地质博物馆、文化馆等,借助化石、图文资料等学习和研究课程知识。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六、完善课堂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生通常是出于好奇心和兴趣学习地理,这种学习心理主动性差,稳定性也不好,在学习地理知识中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高一的学生刚拿到地理书时,总是喜欢不停地来回看,学生心底的好奇心会被完全激起,地理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不能让传统的教学方式湮灭学生的这种积极性,一个好的起点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造多种地理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地理之美,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地理课很有趣,对生活也十分有帮助。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探索地理课程的来源以及发展的动力。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特点,灵活选择讲故事、游戏活动、辩论赛等形式,有意识地了解学生的内心。同时教师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稳定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将兴趣作为学习的良好动力,从而提升地理学习的效果。

七、结语

高中地理的知识既涵盖了文科知识又涵盖了理科知识。地理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理,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面貌和风景、了解当地的风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国家的风貌,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育评价的运用,要结合社会实际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修养,为学生日后的社会参与打下基础,也为提升学生道德提供动力。

猜你喜欢
德育课堂教学课堂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美在课堂花开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