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课堂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①

2020-11-24 05:27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31期
关键词:协作精神体育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体育运动是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有效有段之一[1]。在体育课堂中有效运用体验启发式教学手段,将体育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道理和众多体育精神深深地植入到每个学生的观念中,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团队协作精神的精髓。

团队协作精神是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为了实现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为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表现出的无私奉献、互助友爱、顽强拼搏、诚信进取等良好品质。这种精神内化于心,体现在学生对团队组织性、纪律性的认可。外化于行,体现在学生在活动中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的积极表现。因此,针对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可以更普遍、更直接地面向每一位大学生。

1 大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体现

当前大学生群体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封闭、自我认知幼稚化、行为趋向功力化、缺乏沟通能力、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团队意识等,例如一些学生习惯独处,常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经常会有通知发了很多遍还是会出现因消息传达不到位而导致个别学生不知情的情况发生,从而耽误学业。也有学生因缺乏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与班级同学室友关系不融洽,甚至出现被孤立的现象。还有贫富学生各自为营相互斗争的小团体现象。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理解。如不加以改善,将对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成长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甚至会导致与家人朋友无法沟通,形成孤僻的性格影响正常生活。

2 体育课中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思想认知不足,缺乏课堂参与兴趣

当前,部分学生对上体育课具有抵触心理,来到体育课堂只是为拿学分而混混时间,对体育运动认知有偏差,将体育课简单地理解为健身运动课。总以体育运动很累、妆容会花、出汗后洗澡很麻烦等思想逃避运动,上课变成走形式;也有一些学生运动能力较差,对于自己不擅长的肢体动作放不开手脚,自己不习惯的内容不愿去尝试,导致学生产生胆怯心理,抵触课堂。例如学生在运动中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我从小就不行”,这是一种不敢挑战、不敢突破的心理。还有一些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时刻惦记着自由活动,不愿配合不愿参与教学过程。这些现象都是因学生对体育运动错误的思想观念造成的。学生不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就难以在活动中体会到团结、包容、互助、友爱、配合等词的含义,导致体育课程中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存在困难,难于落实。

2.2 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竞争力

应试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少有针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体育课程的边缘化也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抑制了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发展,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基本上都是灌输式教学,对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常是一带而过的说教式讲解,并没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操作。教师的唯分数论,也养成了学生对于学习目标追求过于单一,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和团体活动失去兴趣,形成”60分万岁“思想,导致无积极进取心,及格即满足的现象。殊不知体育运动本身是一个需要不断突破不断进取的项目,没有所谓的及格与满分,教师将课程技能考核目标分数明确告知学生后,会另学生养成得过且过的心理。课堂缺乏引导和换位思考,导致学生也带着完成任务的心理参与课堂,即使教师苦口婆心地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对个体发展和集体发展如何重要,也难以起到任何作用,学生已经习惯了走过场。

2.3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虽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方式很多,但由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以往通过社团活动、班集体建设、课堂分组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方式面临重重困难。大部分学生对团体活动失去兴趣,属于被动或被迫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例如大合唱、广播操、讲座等,诸如此类的活动虽然很多,但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作用,反而会因为逆反心理破坏学生与教师、班委之间的感情,大学生参与课外团体活动形成两极分化现象,总是相对固定的一批积极活跃的学生承包参与校内的各类团体活动,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宁愿睡觉、玩手机也不愿去参加团体活动。即使在专业课堂中常采用分组作业,也有学生借机浑水摸鱼,依赖少数人的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形成,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建设体育课堂,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总结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精神。然而目前体育课堂中大多还是以教授学生运动技能为主,即使是像篮球、足球这类团体性运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也是重技能教育轻团队协作能力与精神培养的。因课上课下对学生团队协作的培养均无针对性,被迫参与者总是心不在焉地走走形式,难以达到教育培养的效果。

2.4 对手机依赖严重导致学生缺乏自律性

在大学校园中看到学生时刻拿着手机吃饭、走路、上课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学生对手机的强烈依赖感,导致无论学校如何提倡无机课堂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的还都是人机互动,因此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人际交往封闭,不愿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从而缺乏沟通能力,而且理解能力差、爱钻牛角尖、个人主义严重,在遇到困难时没有担当,惯性推诿责任等。这种对手机产生的过度依赖感也导致学生对各类文体课外活动缺乏参与兴趣,不能完全放下手机,一有机会就拿着手机玩,对于集体荣誉缺乏认同感与责任感,即使身处团队中也总是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不顾及他人感受。因此也养成了较为严重的从众心理,没有大局观念,当看到有人想放弃时自己就自然跟着放弃了,全都聚在操场边玩手机,也不觉尴尬。

3 体育课堂中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措施方案

3.1 体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

通过体育课堂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重要性的认知教育,对于学生从思想上消除体育运动认知偏差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充分建设体育思政课堂,不断从思想上引导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学生正确认知体育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可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对比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对缺乏体育运动自信、交际封闭的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引导教育,使学生逐步克服自己思想中的运动困难,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解决人际交往困难,使其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参与体育运动,打开心扉投入集体的怀抱,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价值所在。最后,对于运动自主性较强不愿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要有效利用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好奇心理、竞争意识、个人追求完美等特征,进行合理引导和加强教育,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影响力,促进学生以团队协作模式完成任务目标,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组织领导能力,报以积极心态参与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中也能获得运动乐趣与成就感。

3.2 完善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

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有长期的教学规划,首先在教学目标设定中不能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地提高技能考核标准,逐步推进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着重选择能够促进团队协作能力发展的项目,例如体育游戏、素质拓展、团体操等需要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的项目。在考核过程中不能事事唯分数论,发扬体育运动中不断进取、不断突破的体育精神,促使团队成员在千锤百炼中感悟。教师可通过横向、纵向的数据对比,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考核标准根据学生水平及团队建设情况逐步调整,也可通过团队成绩捆绑法,促进学生共同努力。例如8字跳绳项目,教师可以根据课数,对每一节课进行单独的考核标准设定,在团队建设初期要求学生在2min内完成80次,逐渐发展到100、120、150、170次,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提升的空间,每支团队都有进取的小目标,从而建立团队自信,培养团队默契。考核结果也不能只关注最终成绩,还要在学生团队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得出每个团队在每次课中的表现差距,纵向对比本团队在每次课中取得的突破大小,再进行最终成绩评价,由此也可考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是否提升、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得以体现。

3.3 加强团队建设与管理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对团队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非常重要,以往实践中多被采用的自由分组方式,会令学生首选熟人,造成小团体扎堆的现象,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大团队建设与个体发展,因为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不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而直接实现的,一个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走到哪个团体中都依然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反之不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人,即使和自己亲密的伙伴分在一组,也有可能出现分歧。自由组队还会造成分组不均匀的现象,如教师后期再将队伍人数进行调整,就会出现个别“插班生”被排挤,无法融入团体的情况,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建设,也有碍团队后期的合作发展。因此在分组方面,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打破学生依赖的熟人圈子。并且在整个学期教学过程中要不定期以不同形式进行随机分组,一方面可以扩大班级同学的交友圈,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发展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一些抱有浑水摸鱼思想的学生在团队中待的过久,养成习惯,或过度依赖熟人关系而借机偷懒、相互推诿。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不断调整使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也将影响到团队的最终成绩,认识到作为团队成员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3.4 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思想的教育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知识、人格、言行和对事物的态度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引领表率作用,必须建立在师生之间友好互信的基础上。在很多学生的观念中,教师往往都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式教学,学生对教师经常讲大道理的行为较为抵触,自然不会认真去实践,在团队建设和协作精神培养中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找好角度,放平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可以轻松在课堂中创设充分互动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实践,做到在课堂营造互助友爱的融洽合作氛围,例如,教师可积极地参与到每个团队游戏中去,关键时刻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拨,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样更容易打入学生内部,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有效的合作。

3.5 运用体验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实现自我教育。教师要坚持问题解决式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目标不能强行安排或一次性全盘托出。要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边思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来,逐渐形成有关团结协作精神的素养,做出有利于团队发展的集体决策。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其他团队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引导和激励学生做出对团队建设有利的行为,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同时对学生团队取得的成绩给予认可和反馈,对团队发展及进步空间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产生进取心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行为差异,对于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要引导教育,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其他同学,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通过帮助队友获得成就感,建立团队归属感。对于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容易拖团队后腿的学生,要适当激励教育,认清当前现状,使其站在团队荣誉的角度来看自身努力的程度,找到自身定位,促使其为了不拖后腿而努力进取,站在团队利益而不是个人得失的基础上去进行自我教育。在以往经验中,由学生团队推选出的小组长会比由教师指定的小组长表现更好,其团队协作过程也更融洽。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宣示自主权的体现,如教师能够恰当把握学生特性,改变以往下命令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将对学生自身团队协作精神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大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依据

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思路可循,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团队每个成员的行为特点进行特别定制,给予正确引导和适当激励。学生最终是否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也没有明确的数据评价依据,需要教师根据每个团队每个成员的表现进行客观分析评定,但经过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依据可供参考。

4.1 集体荣誉感的形成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如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为更好的成绩而努力,即表示在思想上学生接受了团队目标,这是一个相互激励的过程,有时来自教师的鼓励引导,有时来自其他团队的竞争,但最好的效果是来自自我需求、团队需求。例如,在素质拓展项目中,学生能够在达到要求后发现团队不足和进步空间,为突破自身或追赶其他团队而积极主动地放下已有成绩去全力追击,不断尝试突破的思想行为。

4.2 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每个团队建设初期,学生的发言都寥寥无几,但当团队成员具有一定的协作精神之后,每个成员都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为团队达到目标而献计献策,成员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沟通、协调、理解之后形成默契,不仅在课上积极沟通,在课下也建立了联系,打开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

4.3 团队互助、和谐共处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建立了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且积极主动地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分享并教授给团队其他成员,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在团队遇到矛盾问题意见不统一时,成员间能相互理解相互妥协,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寻找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而不是情绪化处理。

4.4 团队气势的提升

当面对其他团队的挑战或是看着其他团队获得较好成绩突破之后,不是胆怯和放弃,而是上下一心向对方成绩发起挑战,团队气势越发高涨,忘记自己体力或伤痛考验,每个成员都清楚认知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猜你喜欢
协作精神体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拿出精神
协作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