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庆中
导演辛爽在公司的办公桌边随手放着一摞书,除了班宇的《冬泳》《逍遥游》,还有吉田修一的《怒》《恶人》《横道世之介》《同栖生活》……因为喜欢电影《恶人》,他将吉田修一的好几部小说都买了回来。
看完电影看原著,这是他的阅读习惯。
“导演这个职业需要你进行大量的阅读。”辛爽说,“因为你需要关注人物、情节、情感……这些东西依靠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是很有限的,于是,就要用阅读去拓宽自己的经验。”
“改编,一定要是两个人多过一个人的智慧”
一眼望去,辛爽的办公室里最瞩目的除了他那套架子鼓,就是墙上爱德华·霍普的画作仿品,其中一幅Hotel Room,画中那个女人坐在床上的孤寂感,不免令人想到《隐秘的角落》里刘琳饰演的周春红坐在宾馆床上的镜头。
《隐秘的角落》改编自紫金陈的小说《坏小孩》。当初辛爽看完原著,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两个画面,一是张东升将岳父岳母推下山,此举却被三个小孩在无意中拍摄了下来,另一幕是朱晶晶之死。“这两件事情拧在一起,就把很多个家庭都挖出来了。”辛爽说,当时他看完《坏小孩》,“就觉得它非常适合影视化”。
在改编《坏小孩》时,辛爽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重新调整人物的动机、性格、背景故事……比如秦昊饰演的张东升,在原著小说中他的杀人动机就是金钱,“但我们觉得为钱杀人会让观众不喜欢这个人物,对他不能产生强烈的共情,人物就会变得很平面”,于是在《隐秘的角落》里,张东升的杀人动机更多是为了个体的尊严,“然后再通过剧情一点一点展开,让观众看到这个人物的内心:为什么他会这么脆弱?为什么他会有这样极端的想法?……如果一上来我们就说他是为钱杀人的话,后面这些东西很难再去展开了。”
在辛爽看来,“影视剧和小说不一样,我们看小说其实是更沉浸的一种方式,但影视剧必须在一开始就让观众对人物产生共情才行。”
《隐秘的角落》中的很多细节都被观众截图、研究、夸赞,比如有个镜头拍到小女孩普普在新华书店,她身旁的书架上放着《三只小鸡》的英文书,而《三只小鸡》在剧中是用来隐喻三个孩子和张东升之间的关系的。据辛爽透露,其实这本书是后期做的CG效果,“实拍的时候书架上并不是《三只小鸡》,我们在后期剪辑时发现,那个位置可以做这样一个小小的趣味设计……况且现实中也并没有《三只小鸡》这本书,那故事本来就是我们编的。”但这样一个小小的彩蛋还是被观众留意到了,“当初好多人也会说,‘你费这劲干吗?谁能看得见一个背景?事实证明,你不要低估观众”。
紫金陈对于《隐秘的角落》的影视化改编非常赞赏,在好几次采访中都提到辛爽,其实他俩至今都没有见过面。辛爽是个在原著的基础上愿意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导演,“影视作品和小说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改编,一定要是两个人多过一个人的智慧,你要把他好的东西拿出来,也要把你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放进去。幸好紫金陈不介意我们如何去改,所以才有了特别大的发挥空间。”
《隐秘的角落》大热之后,辛爽和紫金陈互发过微信,彼此祝贺了一下,“相约了一次喝酒”,但剧集的走红让他们都变得很忙,于是,“到现在也还没有成行”。
“卡波特的美感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字里,还体现在他的一生中”
《隐秘的角落》整个故事发生在南方的一个暑假里,而东北长大的辛爽,回忆起少年时代的暑假也觉得很特别,“你说不清具体的事情,但你大概能记起来暑假都不愿意待在家。白天大人都去上班了,你看电视看腻了就会约几个小伙伴出门。你也不知道出去要干吗,外边又很热,但你们就是会去一些莫名其妙的地儿。”
辛爽有次和几个朋友去了一个废弃的工厂,那里长满了高高的青草,“然后我们就在青草里寻找机器上面那种很粗大的零件,找到了就觉得跟挖到宝藏一样。”辛爽说,这些事情回忆起来和《隐秘的角落》里想呈现的质感是一样的,“就是小朋友们在一起拥有了一个秘密,然后大家就好像是在做一件很冒险的事儿,觉得很刺激。”
大概也是在那段时期,辛爽阅读了生命中第一本课外书《黑猫历险记》。这本书是捷克作家约瑟夫·拉达的作品,写的是一只会说话的黑猫的故事。约瑟夫·拉达更为人所知的身份是一位画家,他为《好兵帅克》创作了插图,后来《好兵帅克》被译成全世界各种文字,插图却一直都用约瑟夫·拉达的画。辛爽至今都还记得自己读《黑猫历险记》的情形,“我应该是手里拿着个橘子,然后撅着屁股趴在床上把那本书看完的。”那也是母亲在新华书店给他买的第一本书。
几年前他又突然想起这本书,就在网上买了一本,“我又读了一遍,回忆了一下当年看这本书的感受,还挺好玩的。我还给我儿子读了一遍。”
辛爽最喜欢的作家是杜鲁门·卡波特。“因为我对那种美感的东西、那种形式和内容非常统一的东西很感兴趣。有些作家,你看到他,觉得他的文字和本人不一致,但卡波特整个都是很協调的感觉。卡波特的美感不只体现在他的文字里,还体现在了他的一生中。”辛爽喜欢卡波特的小说,喜欢他的《别的声音,别的房间》《蒂凡尼的早餐》……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冷血》。
《冷血》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我记得卡波特当时也是在做尝试,他就想在非虚构里做出虚构的美感,我觉得最终做得非常非常舒服。”而且《冷血》中的反派塑造得也很好,“这个人不是一张坏人脸,卡波特写了很多他内心的东西,甚至会让你对这个杀人犯产生共情:也许你会在他身上发现很多你身上也有的特质,这是特别有意思的。”辛爽说,“这个杀人犯就像张东升。”
看《冷血》时,辛爽家正在装修,他每天带着书过去。工人们在楼下干活,他就在楼上看小说,“我居然完全没有被装修的声音影响到”。
辛爽经常会这样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前些年有家出版社出了一套《红楼梦》的便携本,他那时就总带在身上,去哪里等人,或者坐在车子里空闲的时候就拿出来看。“因为好多余暇时间不知道干吗,就只能刷手机。但我因为刷手机最近感觉视力越来越差,看书,可能还没有那么毁眼睛。”
“纳博科夫疯狂吐槽库布里克,
因为库布里克并没有按照他的剧本去拍《洛丽塔》”
出门旅行,辛爽是一定要带着书的。甚至可以说,旅行这件事情本身对他毫无吸引力,“我旅行纯粹是陪游,大部分情况下都在酒店里躺着”。大家集体去海边玩,别人下海,他就找个没人打扰的地方继续躺着,看书。
“我特别喜欢在飞机上看书。”辛爽说,“在飞机上看书实在是太爽了,因为没有人打扰,你的手机也不会响,效率非常高,我好多书都是在飞机上看的。”
他最近一次在飞机上阅读的是李沧东导演的小说《烧纸》,看完之后觉得小说也挺好的,“但我还是更喜欢他的电影”。辛爽说,这可能是因为导演写小说很容易就将视觉的东西混淆在了文字里面。
辛爽喜欢看完一部电影后,找来原著小说阅读。他很喜欢美国电影《亡命駕驶》,电影中的一个赛车手爱上了邻家姑娘,却因此卷入一桩命案,最终为了这个女孩牺牲了自己的人生。辛爽很快找来了詹姆斯·萨利斯的原著小说,但看了之后大吃一惊,“因为小说写得非常业余,可能连三流都算不上,结果却被改成了一部如此一流的电影”。
有时候先看了小说,之后听说要改编成电影,也会令辛爽有所期待。比如挪威作家佩尔·帕特森的《外出偷马》,这部小说被汉斯·皮特·莫朗搬上了大银幕,“我就很好奇他能怎么改编?因为《外出偷马》的文学性要比情节性高很多,所以我特别期待电影拍出来会是什么样。”
也有辛爽觉得小说和电影俱佳的作品,那就是库布里克改编自纳博科夫同名小说的《洛丽塔》。在辛爽看来,也许很重要的原因是电影《洛丽塔》的编剧也是纳博科夫,“所以大家也许就能明确地看见,作家在不同阶段的思路是什么。”
但后来他又看了《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其中纳博科夫那一篇里,“纳博科夫疯狂吐槽库布里克,因为库布里克并没有按照他的剧本去拍《洛丽塔》,以至于他后来因为不服气,把自己的剧本给出版了。”辛爽也找来剧本看了,“库布里克真的没有用多少纳博科夫剧本里的内容,我估计电影可能大部分都是库布里克自己重新编剧的,所以纳博科夫才会非常愤怒。”
小津安二郎导演的御用编剧野田高梧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剧本结构论》。书中,野田高梧讲了一个观点,他认为剧本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跟小说一样,变成一门独立的艺术。但辛爽说,“结果六十多年过去了,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在辛爽看来,剧本很难脱离电影本身被单独看待,它是电影的一部分。“因为剧本要承担它必须承担的功能性:不光导演要看,演员要看,摄影师也要看……它是我们的拍摄指导。”所以,有些作家写剧本就容易犯一个错误:写了很多根本拍不出来的东西,“对于一个电影的制作团队来说,你拍不出来就等于没有写。”
当然,他也表示剧本在功能性之外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文学性,“因为适度的文学性能够帮助导演、演员、摄影师甚至所有拍摄部门的人更好地去理解整个片子的气质。”
“东北人应该都喜欢班宇吧”
有个摄影师朋友给辛爽推荐过一本书,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辛爽起先以为是自己骑摩托车,朋友才会让他看这本书,读了才知道此书和摩托车维修毫无关系,“罗伯特·M.波西格的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载着儿子,一路走一路所见,并一直和儿子聊天,它里面有很多的哲学议题。”
不过这导致大家都开始给辛爽推荐这样名字很怪的书来,比如玛琳娜·柳薇卡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辛爽说自己在生活中算是一个非常好奇的人,看了电影会找原著小说来读,读了小说也可能会去了解作家的故事,或者想要和作家见面……他看了同是东北人的班宇的小说《冬泳》,觉得非常有意思,“东北人应该都喜欢班宇吧,因为完全没有阅读障碍,甚至书里面那些句子张嘴就能说出来。”后来,他和班宇在一个场合一起吃饭,果然就聊得特别开心。班宇之前写过乐评,当年辛爽还是Joyside乐队的成员时,曾去沈阳巡演,班宇也在演出现场,“原来人生有过好多交集”。
在辛爽看来,班宇也是个审美很统一的作家,“他现在也没有住去什么上海、北京,他就住在沈阳。和卡波特一样,他们都具有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的美感。”
辛爽目前的导演作品,包括他的下一部作品都还是改编自别人的小说。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做综艺节目《幻乐之城》导演的时候,他就曾经被要求七天写出一个故事脚本来,结果那七天他过得异常痛苦,“那段时间整个人看起来就特别呆呆傻傻,你脑子里除了写剧本关注不到别的事儿,也关注不到生活,然后老婆跟我说了句什么话,我完全就是痴呆状态,不想回答,也回答不了。”
所以,辛爽说他非常佩服作家,“真的能沉下心来,又真的能在创作和生活中出入得很自如。”
“那你就没有自己的故事想要表达吗?”
“有啊,我可能有另外一种方法。”辛爽回答道,“我基本上会用导演的方式,把所有别人的故事最后都变成我自己的故事。”在他看来,小说纯粹是作家自己的表达,而变成影视作品后,就是导演的表达了。“如果影视化后导演只是单纯地把文字‘翻译成画面,那这个导演就应该把导演费退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