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赣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状况

2020-11-23 07:37郭秋霞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

郭秋霞

摘要:本文将研究东南亚留学生在赣的跨文化心理适应,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上深受中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影响,同时宗教文化丰富,具有社会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在人口构成上华裔人数众多,家庭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问题使得这个群体更为复杂,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使得该群体在心理适应的过程中呈现出与其他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此针对于东南亚留学生的心理适应研究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尝试不同文化区域的心理适应的深入研究,从而为其他文化区域留学生心理适应研究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跨文化;东南亚留学生;心理适应

随着各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各国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对其跨文化适应的研究迫在眉睫。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逐步增强和扩散,尤其是自2015年起“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心理适应东南亚学生到中国留学。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来华的东南亚留学生,具体指的是进入江西南昌的大学学习的东南亚学生。调查对象以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印尼籍学生为主,本文要分析探讨的是他们在中国以学校为主要居住交流场所下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一、跨文化研究历史回顾

国外对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由美国人类学家RobertRed-field、RalphLinton和MelvilleHerskovits提出。大多数研究将跨文化适应分为社会适应与心理适应,即个人对跨文化社会的心理调适情况与社会关系交往中对跨文化群体的包容与协调程度。对于心理适应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根据客居者濡化的心理过程考察的从单维度到多维度的模式,第二则是根据影响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的因素而开发一系列模式,本文将重点阐述压力应对框架。

压力应对框架最早是由Berry(1977)开发的,在这个模式中,Ber?ry将心理濡化的经历看做是涉及到一系列生活变化的重要生活事件,这种变化会被个人从认知上进行评估,既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好事情或者是机会,从而就不会被认为是压力的来源,也有可能被认为是困难,这样的话就会形成压力源。而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个人会对自己所掌握的应对压力的资源或者策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果个人掌握了较丰富的资源或者较为恰当的策略,那么他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将会比较低,反之,如果应对资源并不充足濡化策略并不得当,那么他的心理适应情况则会相对较差,而在比较严峻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沮丧或焦虑。

在压力应对框架中一个重要的因子是压力源,压力源让客居者感受到压力,进而采取选择应对资源应对策略,可能成为留学生压力源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语言

对于旅居者而言来到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所带来的压力都是直接而首要的。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社会生活上,不熟练的语言都会引起困扰和焦虑。

2.    学业压力

学业压力是所有学生都会遇到的,但是由于第二语言带来的焦虑以及需要适应一种新的教育环境,使得留学生可能面临的学业压力更大。李丽娟(2016)指出留学生可能会期望在异国也能取得跟本国一样的优异成绩,然而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以及教育方式和环境的适应使得在学业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这些都会使得留学生学业压力增加。而这都会降低留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适应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教育制度以及教学方式的不同对于留学生来讲同样是挑战,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3.    社会生活压力

社会生活压力主要指留学生在远离家人与父母之后需要在新的环境中建立全新的社交圈,留学生的个人性格特征会对其交朋友的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文化和交往模式的差异使得在留学生在异文化环境中建立全新的社交关系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4.    歧视

歧视是一个重要的潜在的濡化压力来源,歧视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甚至是伤害都让留学生倍感压力,甚至过度焦虑甚至抑郁。

5.    物质压力

除了以上谈到的压力之外,旅居者还会遇到物质上或者生活方式上的濡化压力,李丽娟(2016)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留学生都经历过财务上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地对于移民的工作机会限制以及事实上更高的学费,其他的实际问题包括食宿、交通问题等。物质基础作为关系到留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都成为潜在影响留学生心理适应水平的因素。

二、东南亚留学生的特点及其适应特点

东南亚国家一般是指地理位置居于亚洲东南部的国家,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和新加坡11国。东南亚处于中华文化圈辐射区,在文化上他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多元性和特殊性;在經济上他们与中国往来密切已久,而更加深入地经济贸易活动使得来华学习也可为自身发展带来实际上的收益;而在人口构成上华裔人数众多使得东南亚留学生尤其是华裔学生在华适应的过程中既有亲近又有疏离,在寻根与陌生的矛盾心理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东南亚留学生的特点:

首先,背景具有多元性。东南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且又受到宗教文化的熏染,每个国家有自己的主导宗教同时又有多种宗教并存着;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民族迁徙和文化碰撞,其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又很强。除了文化上的多元性,陈显泗(2001)提到东南亚各国在意识形态上也具有多样性,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二元并存,这些政治经济的共同作用使得东南亚社会发展也有着强烈的多元化的特征,与历史文化特征一起给来自东南亚留学生打上多元文化的烙印,而这种多元文化的特质对于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研究中必须加以考虑。

其次,是基于农耕文化的东方价值观。霍伟东(2005)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一书中指出所谓东方价值观就是“吃苦耐劳、勤俭、储蓄、实用主义、重视家庭、邻里互助等,是东方古典农业社会长期形成的一种基本生活习惯或行为模式,是约定俗成的价值观。”东南亚国家的文明同样也是基于农耕文明而发展起来的,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受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再次,华裔学生众多。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华侨的人数占全世界华人华侨总人数的82.4%,华人下南洋历史久远,最早对于华人移居东南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书》里的记载,东南亚来中国的留学生很多是华裔,对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情感,同时对中华文明也有很深的了解。

东南亚留学生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东南亚留学生的在华适应的特点:东南亚留学生在华整体适应状况良好,但在跨文化适应的不同方面适应结果有所不同。朱斯芸(2015)、肖耀科、陈路芳(2012)和王敏(2015)表明东南亚留学生在华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方面较好,但社会生活适应以及学业方面面临较多的困难。熊智伟(2018)的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存在一些思乡情绪,但反映不太强烈。一方面是因为南昌高校的东南亚学生存在国别群体相互间交流倾述,这有助于缓解身处异国他乡的不适应感;另一方面江西属于泛珠三角区域,距离东南亚相对较近。

三、应对策略

第一,可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合并管理。肖耀科、陈路芳(2012)指出虽然分开管理虽然能够有效避免因中外文化习俗、政治以及历史等方面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但是,分开居住使留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和本国留学生在一起,较少与中同学生交往,本国留学生在一起时往往使用本国语言,这对汉语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缺乏与中同学生的交流也失去了很多学习中间文化、了解来自中国不同地方的学生的风俗习惯的机会。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合并管理,有利于增加文化交流机会,促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环境。

第二,加强各国文化的交流。可在学校设置东南亚各国文化的选修课程,帮助留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在课堂之外经常开展东南亚各国的民族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国师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三,建立“一对一”交流模式。建立中同学生与留学生“一对一”交流模式,既可以帮助留学生适应语言环境,熟悉学校的教学制度及设施,解决校同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

第四,鼓励留学生参与当地社会生活。H.D.Brown认为,“要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习者认识并理解语言文本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将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敏感度,掌握交际策略,提高杜会文化能力”。鼓励留学生参与当地杜会生活,与当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体验当地的文化习俗,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加速文化适应的过程。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东南亚留学生选择来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群体,他们的社会适应问题和心理适应问题理应得到重视。心理适应状况对于在华留学生社会生活活动以及学业的完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留学生在华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做到东南亚留学生的夸文化心理适应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Berry,J.W.(1997).Immigration,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45-47.

[2]   霍偉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李丽娟.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理论模型建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4]   林婢美.短期留学过程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以泰国宋卡王子的学生为例,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5]   卢鹏.来华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以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为例[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02).

[6]   王敏.在京东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性调查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5.

[7]   肖耀科,陈路芳.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对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留学生的调查[J].东南亚纵横,2012.

[8]   熊智伟.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实证研究--基于南昌高校东盟留学生的调查[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8(02).

[9]   朱斯芸.在邕高校东盟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阶段调查研究——基于奥伯格(Oberg)四阶段模式理论的分析,广西大学专业硕士论文,2015.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在赣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状况研究——以南昌三所高校为例”(课题编号:19YB27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跨文化
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探析
跨文化传播何以可能与以何致胜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跨文化传播学理与实践的全景展现
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简笔画在培养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使用策略
跨文化外语教育研究概述
浅议中国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