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亮 王丹
摘要:如果艺术教育要促进文化繁荣,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具备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建立一支既具有美德又具有艺术和创新意识形态的指导教师队伍。成功的教育理念表明,美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发展与教育改革密不可分,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之路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和当代艺术格局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应用型;设计类人才培养;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14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105
一、引言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保障。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已被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明确培训目标和建立有效的教育模式是当务之急。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艺术教育的起源主要是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的引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美术教育一直在向前发展。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复苏与振兴期(1978-1980年代末);延伸与拓展期(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深化与转换时期(21世纪至今)。
二、设计类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在北京、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资金雄厚,区域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学设计专业相对发达。但是还不乏一些大学还没有将创新和创业教育纳入其教学计划,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听众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上均达不到创新教育的要求。产品设计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建立一支创新型教师团队的研究和分析是刻不容缓的。在新形势下,教师团队面临严峻挑战,师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师晋升模式与德国及一些美术教育发达国家的晋升模式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比较了区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特征之间的差异,从教师团队创新体系的创建,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状况和机遇,以及课堂理论的进一步推广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亟需建立新型教师团队的正确思路、方向和对策。
三、课程设置的系统化、优化研究
课程前期进行市场调研,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强调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根据教师特长与学生优势对课程进行分析与思考,拓展高等教育的多元性、丰富性,熟谙课程存在的现实意义与目的。反之去除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对重复课程进行合并与重组,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课下的实践能力,根据需要增设新的课程。
创新型产品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完善化、系统化,与类似高校相比较,研究分析、总结其不同之处,根据地方特色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科学研究、合作模式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实践与发展模式,加强课程系统化设置与创新实践的结合、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文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分析、总结普通高校通过承接设计项目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现状与特点,在产学研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艺术院校、培训机构、设计单位、研究院的合作。鼓励教师加入设计协会,创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实践平台或研发平台,形成人才培养的长效保障机制,支撑青年教师和学生参与设计类产业研发,增加社会实践能力。拓宽设计教育学术水平,加强校与校、校与企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策划一系列设计主题讲座,拓宽学术交流互动,针对学术及设计行业最新资讯,在内容及形式上应避免讲座机械化、场所单一化。鼓励师进行教学现场,到设计施工材料现场学习与交流。
四、完善人才培养策略
以促进创新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为主线,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强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建立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培养学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与术并行互动、人格塑造的终极价值。
完善和发展学校产品设计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构建支撑系统(未来规划、激发引导、协同创新、新兴媒介传播、介入能力),给出方案策略,引导、鼓励设计专业学生参与不同艺术产品路徑的研发与制作,提升学生业务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不囿于时空束缚,不拘泥于传统与现代隔阂,开放包容的意识与态度;学与术并行互动,学是研究,术是方法。两者并行,共存互动,身体力行推进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设计研究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是普通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培养学与术兼容是专业艺术教育恪守的价值取向。有学无术固然不完整,有术无学更不可取。有术有学而丢失人的塑造更是有违艺术教育之根本目的,最终让学生具备敏捷的审美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的人格、自由思想、合作意识与运作能力、公共精神与介入能力、超前的创新意识与未来导向。
五、建立健全人才多元化、专业方向细分化
加强教师队伍创新意识提高并借鉴德国教育人事模式,德国教师从博士——实践——助教——实践——教授的培养过程,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借鉴并优化教师团队,建全教师实践管理办法、教学模式的实战化,确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总结与归类,建立健全职业技能教育机制,按照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考核,加强“双师制”建设。借鉴国内外艺术高校的培养模式,分析我校与其他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优缺点,并聘请行业专家作为产品设计专业教育方向改革顾问,资助青年才俊作为进修生加以深造。
根据产品研发形式内化出新的系统教学模式,完善实训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为产生经济效益做准备,结合设计理念应用到产品中,形成以课程为单元的设计统一体,加强设计理论带来的实用性,突出作品适宜性、审美性、文化性和创新性。组织教师到设计公司和研究院参加实践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带领学生与企业人员进行前期调研、策划、设计、媒介平台推广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尝试从设计到终端卖场的市场实验模式,这种模式使产品设计专业形成研究、知识、创新、经营等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从而检验教学质量的好坏,更好的培养专业面域和人格素養。
六、推进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
人才培养是高校建设目的,而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更加突出学生的差异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体系上要重视实践,增加综合性实践和实训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和创作力;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一)校企合作的创新教育机制
教师要依托学校的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产品设计专业的优势,打造适合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凝练办学特色,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与实践资源,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校内外教师与企业代表,开展企业家与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从理论与经验上增强学生创业的信心。打造创新研究浓厚的学习氛围环境,举办跨学科、跨专业论坛的学术活动,积极组织参加设计类竞赛、创业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二)建立教学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实行选修制和学分制,鼓励学生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来冲抵学分,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对以往教学效果评估方法的改革,从注重最终结果到注重思维形成过程。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和指导功能,强调学生学习热情的动机和内在学习动机。建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创造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七、结语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时代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今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内容。在大学转型过程中,应根据行业需求建立课程内容,研究行业发展规律,深化专业特色,建立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是大众创业和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和水平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科学技术引领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革新产品设计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翠敏.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2]克里斯托弗·迈内尔,乌尔里希·温伯格,蒂姆·科罗恩.设计思维改变世界[M].平嬿嫣,李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3]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4]李晖.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17(17).
[5]余乐.中—欧著名工业设计院校本科建设实证比较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振亮(1989—),男,汉族,河南商丘人,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助教,硕士学位,美术专业,研究方向:室内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