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昫男
摘要: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坎坷的人生际遇下,郁达夫的《沉沦》和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在运用水的意象的表征上,显示出了共通的内涵以及各自的意旨,并在对生命本真的探索上做出了独特的诠释。
关键词:水;意象;美学意义;生命本真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06-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04
一、前言
郁达夫的《沉沦》和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同属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作品。郁达夫留日期间深受日本私小说和自然主义的影响,而川端康成则在对日本传统文学的探索上深入的研习了东方古典主义,这使得两位作者在同一个文化圈内形成了某种相似,《沉沦》和《伊豆的舞女》中运用了大量水的意象,探讨它们的象征意义、美学意义能够进一步发掘郁达夫和川端康成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本真状态。
二、生命本真的“苦水”
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的与水有着莫大的关系。海水,温泉,泪水,甚至是茶水,都纷杂的分布在小说的各个角落,由此形成了可观可想的意象体系。
《沉沦》的主人公在异国他乡求学,异常的敏感,抑郁,时常用“含了一双情泪的眼”去田間读诗。“在天水相映的地方”,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在去N市的火车上,他对着车窗留下了泪水,这个“泪水”是对东京的告别,也是对在东京生存而不得的感伤。而在到达N市的时候,他看到“稻上的露滴,还同明珠似的挂在那里”。“露滴”是一种清新欢快的“水”事实上它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公对新生活的期待,然而很快他的希望就破灭了,他的生存更加艰难在于他割断了亲情,“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这个时候的流眼泪就是在吐苦水,是阿Q似的自我安慰,这是苦到极端自身生命意识的自我保护,当这种保护都消失的时候也是精神崩溃的时候。所以他的泪水又是怯懦的,无奈的。
郁达夫的《沉沦》更多地体现了主人公身上思想,现实多方面交错的生存之苦,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所体现的生存之苦则不是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在主人公身上更多感悟的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苦痛,一个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混沌与茫然。在另一群艺人身上则展现了她们生活上的艰辛,精神上的被歧视。这是一个个体与一个群体的隔阂和粘合。水的意象也以不同的方式象征不同的意义。在天城岭的茶馆中遇到的半身不遂的老人“他十足像个淹死的人,遍身青肿”而主人公本身是被雨淋透了,也像是淹在河里的人,对于有些相像的两人,主人公对老人有着恐惧,而老人已经不能动多年,坐在一个地方消磨时光,与主人公的出游行走是一个悖反,这也暗示了主人公厌恶老人的生存状态,因此把自己放逐。试图寻找到一种合理的生存状态。在离开茶馆时走进隧道“水滴便淋漓的滴了下来,冷冰冰的”。这体现了主人公茫然无措甚至是无法忍受的心理,他极力的要甩掉像老人那样的一个生命形象。
三、水的意象的美学意义
郁达夫与川端康成在东方古典主义上的造诣都是独具匠心的,在《沉沦》和《伊豆的舞女》中,两位作者都在探寻生命本真的状态及其人性指向意义,两部作品的风格都有苦,哀的审美取向。郁达夫的哀是一种怨、恨,川端康成的哀是一种美、悲。
郁达夫对水的意象的描写,更偏向于个体对景物的情绪投射是主要的表现手法,当他心绪快乐的时候,水是明丽的,当他心绪愤懑的时候,月光下的细浪,都“好像是山鬼的眼波”而川端康成在情景交融上更注重景物带给人的感受,在哀的审美取向上偏向美和悲,川端康成在《不灭的美》中谈到“美的极致是悲哀”,这与他从小受《源氏物语》中“物哀”的美学理念的影响有关。《伊豆的舞女》中数次描写山间的清泉来映射小说总体上那种淡淡的青涩的哀愁。与舞女再次相遇时,当舞女端茶来时“,茶水四溅”正因此他看到了舞女妩媚的神情。文中以精致的笔墨描述了小溪的美妙。如“小溪水在浴室下放上溯,阳光照在上面,暖意扑面。我自己也感到昨晚的心烦意乱恍若梦中”明丽的溪水使主人公的烦闷心绪也为之轻松,正是这种苦涩的情感中的美景的描写,使得小说有一种深沉不乏靓丽的清新之感。
川端康成崇尚虚无,唯美的悲哀,正是表现在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和无法把握性,所以《伊豆的舞女》中的主人公从渴望爱情而来,到乘船离去,他对舞女的欲望在看到舞女的裸体时破灭,他离开伊豆却也获得了新的生命状态,正是如此他才能从开始的对抗逃避到与万物融为一体。郁达夫《沉沦》中的颓废,懦弱,怨恨来自现实的戕害,而小说中也带有一种不可得的虚幻色彩,生存基础的不得,性需要的不得,人性在此弱势并且扭曲。水的意象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象征,它既是透明可看的,也是混浊模糊的,因此两位作者对于生命本真状态的诠释也获得了人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