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艳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江津区累计确诊输入性病例4例,全部治愈出院,疫情防控工作实现无本地病例、无二代病例、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四无”目标。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下,也暴露出了当前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特别是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不足。本文就江津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江津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江津区已建成5个公共卫生单位为主体,29个镇街(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769个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数量配备不足
1. 公共卫生人员总体缺口大。目前,江津区常住人口为139.8万人,有公共卫生人员约553人(不含乡村医生),每千人拥有数约为0.4人,远低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中明确的0.83人,缺口达600人。公共卫生服务人口基数大与从业人员短缺矛盾突出。
2.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量少。根据中央编办、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機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2号)文件精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原则上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的比例核定,如参照该《指导意见》,区疾控中心人员编制数可核定245,但目前实际核定编制数仅为96(在岗911人)。
3. 存在人才难引进、易流失现象。以区疾控中心为例,近3年引进公共卫生人才15名,已(拟)离开6人,其中疫情后调离3人。
(二)专业结构层次不优
1.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少。553名公共卫生人员中,毕业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含公共卫生管理)的仅94人,其中71人在区疾控中心,仅有约20人分布在区内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 性别年龄结构失衡。全区553名公共卫生人员中,平均男女比例约为1:2.6;但在少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公共卫生人员男女比例悬殊较大,最高达到1:19。乡村医生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全区现有950余名乡村医生中,40岁-60岁以上的约占45%,60岁以上的占24%,70岁以上的占10%。
3. 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少。全区553名公共卫生人员中,按学历分析:硕士仅11人,约占2%;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分别有268人、213人、61人,约占48.5%、38.5%、11%。按职称结构分析:仅28人取得高级职称,约占5%;取得初级职称人员最多,有267人,约占48.3%;取得中级职称和无职称分别有90人、168人,约占16.3%、30.4%。
(三)激励机制构建不全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收入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收入不高,一般是领取所在单位平均绩效或是个人档案绩效,多数认为与当前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不匹配,与临床骨干医生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中共江津区委党校江津区广播电视大学
2. 长效培训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大部分公共卫生人员每年都能参加1-2次左右的集中培训,也有较高的继续教育学习愿望,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激励政策。
3“.重医轻防”观念普遍。一方面,社会和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公共卫生人员社会地位不高、认可度较低。另一方面,同样职称的临床医师与公共卫生医师收入差距大,导致临床医生不愿参与公共卫生工作。
二、思考与建议
1. 合理配备公共卫生人员编制和数量,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适当加大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公招(招聘)力度。根据地
域和服务人口数量,人员编制分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定招聘自主权。二是健全院校合作,增加订单定向培养数量,特别是基层定向比例,保证公共卫生人员持续不断输入。三是健全区级突发重大公共卫生防控机制,依托现有公共卫生人员,考虑进一步扩大至临床卫生人员,建立公共卫生人员队伍应急储备库。四是完善乡村医生进出机制,完善待遇政策,引导毕业生等进入乡村医生队伍,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
2. 完善公共卫生培训制度,提升人员队伍专业素质
一是在现有项目培训基础上,探索建立长期线上技能培训机制;高质量组建区级专业师资队伍,发挥好专业指导作用。二是鼓励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提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探索设立公共卫生专项培育基金,尤其要帮助基层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三是逐步探索建立医防融合机制,开展临床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打破医防界限。四是强化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突发重大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3. 积极改善从业人员政策待遇,长效稳定公共卫生人员队伍
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升基层公共卫生人员的福利待遇。二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价体系,优化公共卫生医师准入、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等相关政策,鼓励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工作,并完善相应的待遇保障、晋升渠道等。三是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高学历、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力度,要重点引进公共卫生相关专业人员,选用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专业型适用型人才。四是积极与市级相关部门对接,健全公共卫生医师职称评定制度,提高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提高公共卫生人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