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仪式音乐由于其特定的形式内容以及可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而在各地方仪式音乐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仪式音乐是佛教法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除了颂赞佛恩佛德以外,能够透过反复吟诵,潜移默化地引发人们向佛和自省之心,以达到肉体与灵魂合一的境界。研究佛教仪式音乐并探求其音乐现象的本质,有利于深入了解民间佛教信仰中民众的精神依托与根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关键词:兴化寺;佛教;仪式音乐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04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36
徐州兴化禅寺位于徐州云龙山东麓,是苏北地区远近闻名的古老禅寺。该寺沿北魏石佛修建而成,现为苏北第一大寺庙。佛教仪式音乐是指佛教信徒在举行仪式时所使用的音乐,是佛教进行传播、发扬佛教文化的重要手段,它配合佛教仪式的进行,成为佛教与会众之间精神沟通的纽带。
一、兴化寺仪式音乐概况
徐州兴化寺是汉传佛教寺院,各项佛事活动主要有日常活动、节日活动和专项活动三大类。日常活动是指僧人每天必做各项佛事活动,包括早课、晚课和诵戒。节日佛事活动是指佛教纪念日和中国传统节日时要举办的法事。云龙山兴化寺法事按节日时间顺序主要有:春节祈福系列活动、云龙山庙会、浴佛节、盂兰盆会、地藏法会、中秋传灯法会、观音出家法会、阿弥陀佛法会等。专项佛事活动时间不固定,一般是应信众请求而举行的。兴化寺主要有如下专项佛事活动:水陆法会、三皈依、往生普佛、三时系念、瑜伽焰口、放生等。
2018年,兴化禅寺2018年(戌成年)佛事活动安排如下:
1.正月初一至初三,弥勒菩萨圣诞,举办新年祈福法会。
2.正月初九,帝释天尊圣诞,举办斋天祈福法会。
3.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传灯祈福法会。
4.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传统云龙山庙会日。
5.二月二十,清明节,举办孝亲报恩祭祖追思法会。
6.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举办祝圣、浴佛法会、授三皈五戒、放生佛事活动。
7.六月十三至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举办观音七法会、诵经、放生佛事活动。
8.七月十五,佛欢喜日、盂兰盆节,举办盂兰盆会、往生普佛佛事活动。
9.七月二十四至三十,地藏王菩萨圣诞,举办地藏七法会、通经、放生佛事活动。
10.八月十五,中秋节,举办传灯祈福法会。
11.九月十三至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举办观音七法会,拜山,授三皈依、在家菩萨戒,等佛事活动。
12.十一月十一至十七,阿弥陀佛圣诞,举办弥陀七法会、诵经、放生佛事活动。
13.十二月初八(腊八节),释迦牟尼佛成道日,举办祝圣、施腊八粥活动。(以上日期为农历日期)
佛教仪式音乐主要配合法事的进行。不同法事仪式活动配合不同的仪式音乐。佛教仪式音乐以唱诵为主,在形式上可分为三类:直讽、吟诵和梵呗。直讽的腔调平直,音乐性较弱,规律性和重复性较强。吟诵是朗诵的经文时演唱一些具有旋律性的唱诵。吟诵具有语音语调,又附带旋律,但并没有形成完整音乐形式。梵呗是佛教僧侣举行大型佛教仪式时所赞颂的修行法门,具有较高的旋律性与歌唱性,也是佛教仪式音乐的代表。佛教仪式音乐并不像一般世俗音乐一样,强调音乐旋律的走向和织体构架,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仪式行程进行伴奏,同时增加了佛教仪式的可传播性及可观赏性。
佛教仪式音乐中所使用乐器被称之为法器,一般可分为唱诵类法器和演奏曲牌用法器两大类。唱诵类法器主要是为僧人、信众念经唱诵时伴奏,类别为木鱼、梵鼓、钟、铛子、大磬、引磬、钹等打击乐器,其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曲牌类法器主要由梵鼓、笃板,大磬、大鼓、钟、板鼓、云板、铃、水镲等组成。佛教仪式音乐主要表达信众对所拜神明的敬意、对自己行为的忏悔、对未来的祈求和对逝者的怀念等。
徐州兴化寺的仪式音乐主要以唱咏为主,咏唱形式可分为独唱、轮唱、领唱和齐唱几种形式。唱词分别为赞、偈、咒、文四大类。赞一般分为六句和八句两种,主要用于歌颂神明佛祖的功德,多为长短句的诗,唱词和唱腔的结合方式为腔多字少。偈的唱词由固定字数组成,以四言、六言相间为主,且均为四句,有“赞佛揭”、“回向揭”等多种,主要为宣扬佛教教义。咒,指密语或真言,句子长短不等,多为音译,据称是佛陀所讲的咒语。文,和偈相似,但内容为后世高僧所写。佛教仪式音乐的曲调古朴庄严,节奏舒缓平稳,旋律跳动少,以级进为主。
兴化寺早课念诵的经文有:《绕佛》、《南无阿弥陀佛》、《跪文》、《十大愿》、《三皈依》、《祝韦驮》;晚课念诵《香炉赞》,《往生咒》、《赞佛偈》、《祝伽兰》等;农历初一和十五念诵《空鼎赞》;菩萨圣诞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磨柯般若波罗密多三乘》等。
二、兴化寺地藏七法会中的仪式音乐
徐州云龙山兴化禅寺在每年农历7月24日至30日,举办为期一周的地藏王菩萨念诵法会。这个法会主要是以地藏菩萨为崇拜偶像,为期七天念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佛教仪式活动。参加法会的修行者要连续七天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佛法理论,故而借用佛家“打七”的概念,被称为地藏七法会。地藏七属于大乘佛法中的净土宗念佛法门,秉承“以佛为师、以戒为师、以苦為师”的理念,主要目的是为佛教徒消除业障,劝其五戒十善及往生净土。
兴化禅寺2018年地藏七法会于9月3号上午8时30分启动,由现任主持果光大和尚主持。在大众梵呗声中,主持主法拈香,引领来自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500多名佛教信众齐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祈愿正法久住,国泰民安。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部佛陀在仞利天宫宣讲的一部孝经,讲述了地藏王菩萨于历劫中发深宏誓愿:“众生未成佛境,誓不成佛”的经文。在法会整个过程中,信众要完成以下的修行:每日诵读经文、拜忏、念佛号;七天中放生一次;记录自己的修行心得等。这些修行是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蕴含的主要内容为依据的,旨在吃素戒杀、诵经消业、行善积福、忏悔解怨、放生还愿。
兴化寺地藏七法会所用的法器不多,主要为磬、引磬、木鱼、铛、铪、钟、鼓等,其作用为信众念诵时敲击节奏。仪式开始时敲击引磬唱《香赞》,信众诵佛名号《释迦摩尼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进行绕佛仪式,男众在前,女众在后,顺时针行走,跪拜追顶念佛。完成后对释迦牟尼佛顶礼三拜,出家师傅拈香三拜宣读《疏文》,随后僧众依《礼佛大忏悔文》进行拜忏。拜忏僧众进行诵读《地藏菩萨本愿经》,时间约两小时,最后绕佛拜佛,诵读《回向偈》。
兴化寺念诵佛号音乐走向平直通达、简单易唱,具有日常功课常有唱诵佛曲的旋律特点。念诵佛号无论字数长短皆按照一定的旋律进行重复性演唱,如“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普贤王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等。念诵旋律如下:
通过观察旋律可以发现,每句唱词包含两小节旋律,音乐旋律由等时值的G音幵始,级进平稳,显示了一种淡定、遇事不惊的处世态度。整个乐句主要是以小三度和大二度两种级进音程为特色音程,下行旋律所传达出的音乐色彩表现了佛教音乐“虚空”、“静远”的特点。
佛教仪式的进行过程中,音乐围绕着仪式程序的进行而发生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形式,这种不同结构或唱或诵的佛教音乐伴随着佛教仪式活动的进行。仪式音乐穿插在佛教仪式过程中,使得仪式更具观赏性和传播性。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彼此促进。
三、佛教仪式音乐的功能性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增强,然而物质欲望的满足却不能填补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佛教仪式音乐是填补人们内心空虚感的一种方式,使人们的意识与实际、精神与物质的耦合关系有了连接点。宗教仪式音乐模式的归属性意义在于仪式活动中的参与者与参观者对于佛教宗教信仰的传递。在仪式进行阶段,参观者被佛教仪式和仪式音乐所营造的氛围吸引和感染,在得到感官愉悦的同时会自然的跟唱,或者参与其中合掌析福,达到人与仪式互动的目的。
佛教仪式音乐在宣扬佛教教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佛教大约是公元纪67年——汉明帝时期由印度传入的,由于民族间的语言不同,加上佛教经文中许多梵文晦涩难懂,给佛教的传播带来许多困难。而音乐本身是具备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等特点的,加上佛教仪式中念佛声及法器敲击的声响,使得仪式音乐具有庄严、肃穆、柔和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强烈共鸣,可以跨越语言、民族之间的差异,给人带来直接的听觉感受,使人们在佛教音乐中有所感悟。
佛教仪式音乐的功能性是佛教信徒表达信仰虔诚性的一种方式。宗教仪式行为是建立在对崇拜对象的神圣感觉基础上的,对于佛教信众而言,佛教仪式行为及佛教音乐所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以及内心的平和是来自其信仰的“回应”,虽然神明世界本身是虚无的,但是信众的情感和心态却是真实体验到的。佛教仪式和各种仪式音乐把僧众日常生活中的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神圣的神明世界融为一体,以达到人与神灵之间的“交流”、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目的。
佛教仪式音乐具有极强的感化力量,能够在佛教仪式进行当中培养佛教信徒對于佛教神明的信心以及对于世俗世界的悲悯之情,并由此启发信徒们内心的良善与觉悟。佛教仪式音乐是佛教宣讲道义、佛教信众修行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仪式音乐的吟诵中,佛教徒与神明进行交流、感悟,抒发来自内心的赞美。仪式音乐培养了佛教信众对宗教的情感,坚固其信仰,提高了信众之凝聚力,并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
★基金项目:文章为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编号:18SYA-036。
参考文献:
[1]王莺晓.近三十年汉传佛教音乐述评[J].大音,2018,01.
[2]傅暮蓉.汉传佛教仪式及其音乐探源[J].中国音乐,2012,01.
[3]朱惠娟.佛教仪式音乐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及对心理影响的价值挖掘[J].戏剧之家,2015,08.
作者简介:连云(1969-),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博士学位,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研究。